中华无敌前传

《中华无敌前传》

第二百零八章:希特勒的战争准备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德国完全占领了挪威后,使中立国瑞典的国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争爆发前,瑞典对欧洲宪章和英国等国的态度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更加倾向于英国。瑞典国王也与英王保持有较好的私人关系,瑞典政府甚至一度在讨论是否应该加入自由世界同盟。但现在,情况变了,瑞典政府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抛出加入新世界联盟的论调。

不仅如此,瑞典还加大了对德国的矿产品、煤炭等资源的出口,甚至默许德国军队和空军穿越瑞典北部的领土领空,向芬兰运送大量的军队和补给。在德国军队强大的实力面前,瑞典军队显得过于薄弱,这不仅导致了瑞典政府开始出现严重的亲德倾向,甚至国王也取消了原定于8月底对英国的访问。瑞典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的盟国。

中国军队对苏军的合围歼灭战,给希特勒的触动是非常巨大的。他开始在慎重地考虑以前的策略是否正确。在这之前,希特勒的想法是占领挪威,切断苏联与英美的北部海上交通线;然后南下攻占南斯拉夫等地,从而切断苏联在南部同英美的联系。但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军队的表现让希特勒对苏军的忌惮大为减轻,苏军庞大的人力优势在技术兵器面前似乎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欧洲海军已经事实上控制了整个地中海,那么,在南线的交通也已经被欧洲宪章切断;第三,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已经完全倒向了欧洲宪章,并成为新世界联盟的一员,虽然有南斯拉夫这个“另类”,但所起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按捺下心中的“雄心壮志”,希特勒出于对苏联的谨慎,还是召集了国防军各军种的高级将领,他需要通过这种全面地讨论来获得适合他想法的方法,以及赢得国防军对他本人的支持。被召集到“狼穴”的国防军将领们,首先无比热烈地讨论起中国军队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奔袭,对800万苏军进行合围歼灭。他们对中国军队以及中国最高统帅部的领导人表示了钦佩,同时,作为军人的他们,思维方式非常直接(或者说简单),他们都为自己的盟友能够获得伟大的胜利而感到高兴甚至是骄傲。

只有希特勒对此有另外的想法,在他心中,黄色人种是无法与纯粹的雅利安人相比的,斯拉夫人的失败只能证明他们是雅利安人中的弱者和垃圾,与犹太人一样,应该被清扫出去。但即便这样,负责清扫的也应该是雅利安人,而不是“卑贱”的黄种人。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苏军后,占领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却绝对是德国最急需的。秋明被苏军自己炸毁,留给中国人的是一片废墟,中国要想重新开采秋明的油田,没有大半年的时间是不太可能的。哈萨克斯坦大半也被中国占领,其南下的触须,甚至已经囊括了咸海一带,离里海的石油基地也不远了。

想到这里,希特勒就觉得一阵心烦,他非常后悔没有同意中国的意见,从两面夹击苏联。如果那样的话,德国几乎可以肯定地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参与瓜分苏联的资源。而且从今后来说,德国如果对苏联的一些重要矿产能源基地发动进攻的话,也能促使中国军队从另一面夹击,德军的推进速度将会更高,压力却会更低。而现在,苏联被占领土上的资源全被中国夺去,他根本不好意思去向中国要求些什么。而计划中的对苏联巴库地区的攻击,如果中国军队先一步抢到的话,德国人将会什么也得不到,毕竟,巴库地区离中国军队所控制的范围更近。

他把国防军这些高级将领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如何尽快抢夺苏联的资源。至于对苏战争的胜负,不仅他,就连那些国防军的高官们都没有作任何考虑。与希特勒持相同看法的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高层,他们垂涎于苏联那巨大的资源和已经成熟的工业基础,相对于原始的还未开发出来的非洲等地的殖民地来说,苏联无疑是最理想的资源提供地。如果说以前的沙俄因为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力资源,加上欧洲各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念,以及美英等国对其的支持,欧洲各国对沙俄的资源只能是望而兴叹的话,那么现在,被联盟包围的苏联则没有任何赖以凭借的东西。

但希特勒似乎更在意由德国自己去完成征服苏联的任务,以及由德国一家去夺占苏联的资源。他成功地将欧洲其它国家的注意力引到了中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正好符合欧洲其它国家的胃口。而且,这样一来,会使欧洲其它国家同中国的需求产生矛盾。双方也许会坐下来一起分享,但更有可能是双方会在中东产生磨擦。从内心深处,希特勒已经将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

国防军的高官们不清楚希特勒内心深处的想法,但对希特勒提出的通过战争手段,夺取巴库油田以及苏联欧洲部分巨大的矿产资源则持有赞同的看法。国防军的军官们对中国陆海军的军事思想深感兴趣,认为这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而戈林则对中国的航空技术更感兴趣。他的思想一直跟随着希特勒,所以他很清楚,在夺取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目的来看,中国确实是德国的“敌人”。虽然如此,为了获取更多的中国技术,他还是暗示希特勒在目前未与中国决裂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着同中国的盟友关系。

在此次讨论中,国防军的军官们向帝国元首提出了几条思路。一是在白俄罗斯边境发动突然袭击,重点突击对象是进入白俄罗斯,占领明斯克,然后直扑莫斯科,迫使苏联政府投降。二是在乌克兰边境地区发动攻击,占领基辅,然后直扑高加索地区,占领巴库。三是全面进攻,在整个德苏边境发动全面突击,同时要求中国在东线也对整个乌拉尔地区进行突破和进攻。两面夹击,可以迅速地击溃苏联的军事力量,从而迫使其更快地投降。

希特勒对第一、二种思路还有一点兴趣,而对第三条思路根本就无法接受。但又感觉前两种思路无法达到征服苏联的根本目的。即使攻占了莫斯科,但苏联政府迁移了怎么办?占领巴库,确实夺取了很多的资源尤其是能源,但苏联政府存在,必然使德军始终陷于紧张状态之中,滋生更多不必要的枝节出来。而将军们则更希望同中国一起出兵苏联,只有这样,才能更少地减轻德军的压力,加速苏军的崩溃,胜利会以更少的代价来获得。

在将军们的坚持下,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是确定了暂时中止对南斯拉夫的战争行动,将德国全部的战争力量放在了苏德边境上。当然,将军们也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同意采用全面进攻的办法,兵分三路,北路直插列宁格勒,从北面威胁莫斯科;中路则先行攻占明斯克,直逼莫斯科;南路则经过基辅,迅速向高加索地区席卷。这样一来,苏军势必无法兼顾所有战线,任何一路得手,都足以对苏联产生致命威胁。

在接下来的商谈中,希特勒留下了国防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并向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变换基本立场:那就是尽量避免中国军队参与对苏联的进攻,以使德国能够独家获得苏联的资源,从而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强国,主导世界政治。哈尔德领悟了希特勒的意思,但对德国以一家之力,能否快速攻占苏联表示了疑虑。他指出:虽然苏军在乌拉尔以东地区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和装备,但其基本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多地削弱。其国家的主要工业力量因为在欧洲部分,所以并没有被中国军队破坏,仍然可以为苏军提供强大的物资基础。汲取教训的苏联一定会借鉴中国军队的军事思想,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自身的不足,工业力量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向航空工业和装甲力量的生产方面倾斜。

转型之后的苏联工业,更加适应战争的需要,德军的进攻必然会受到严重阻碍。同时,他认为,中国军队经此一战后,必然消耗了大量的弹药等作战物资的库存,中国军队的进攻停顿是必然的,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中国军队可能无法突破乌拉尔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发表公告,宣布因为对苏联的进攻而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当教训苏联的目的达到后,便停止了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而中国的工业力量虽然极度发达,但要完成达到战前的作战物资的库存,也需要大概半年的时间,因此,他不认为中国军队会在这期间继续对苏联发动进攻。也就是说,德军如果想独家控制或占领苏联,只有在这半年内完成作战行动。

希特勒听后,深以为然,他要求哈尔德立即作好对苏作战计划,并要求德军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的作战准备。哈尔德立即予以否决,他认为:一个月内,德军根本无法作好对苏全面战争的准备工作,同时,再过一个多月,苏联境内即将进入严寒和漫长的冬季,在这种季节里作战,对德军来说绝对是场灾难。他还强调,进入冬季后,苏联的日照时间更短,全天只有不到7个小时。更重要的是,德军向中国学习并赖以成为制胜“法宝”的闪击战,需要大量的空中力量的支援。而极低的温度会使飞机燃油凝结,日照时间太短也会大大限制航空兵的作战时间。

但希特勒考虑到中国将在半年内恢复到战前的物资储备,可以进行新一轮的进攻,时间上不足以使德军进行充分准备,更不能使德军将进攻时间推迟到大半年之后的开春。因此,他还是强烈要求哈尔德作好作战计划,并要求国防军立即做好战争准备。哈尔德不希望让德军陷入到苏联的严酷冬季里,他再一次表示反对,并指出:中国军队现阶段的主要作战任务,不是占领苏联,而是彻底毁灭日本,以解除这个根本之患。而半年内中国工业所囤积的作战物资也会消耗在日本身上,因此,德军根本不必要抓紧这点时间。延迟至明年春季再发动进攻,并不会使中国军队的作战重心转移到苏联。

希特勒思虑良久,仍然觉得不该冒这个险,他还是要求哈尔德让国防军作好战争准备,并坚持要在十月份以内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哈尔德有些生气,他表示无法接受希特勒的这种无理要求,认为做好作战计划是可以的,但进攻时间必须推迟到第二年春天。同时还向希特勒表示,德国与其现在考虑如何对苏作战,并竭力避免中国军队参战,还不如详细地考虑一下,如何保证从中国那里获得的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交通安全。比起苏联那犹如镜花水月的资源,中国输出的资源更现实一些。

虽然美国的第5舰队已经被驱逐出印度洋,但在迪戈加西亚的英国基地仍然保持有大量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中力量。这使得从中国运往欧洲的各种矿产、煤炭、机电设备、武器等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中国进行战后维修和保养的欧洲舰队的战舰已经维护一新,重新焕发了新的战斗力。但没有航空力量的支持,欧洲宪章认为自己还是无法有效地清除迪戈加西亚这个印度洋上的“毒瘤”。所以哈尔德认为,德国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说服中国政府,动用海军力量夺取迪戈加西亚,以完全确保这条海上生命线的绝对安全。

希特勒对这一点表示赞同,但对于哈尔德对自己的“冒犯”感到不可原谅,他当场解除了哈尔德的国防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让戈林暂时代理。同时要求戈林作好作战计划,并下令国防军作好全面的战争准备。作为德国另外一个重要的军事力量,一直深受希特勒重视的党卫军,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达后不到三个小时,便有2个集团军的兵力作好了战斗准备。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部一百三十万党卫军和六百余万国防军均集结到德苏边境,并作好了战争准备。对苏战争一触即发。

德国人的动静不可能瞒住欧洲宪章的其他国家,他们在得知希特勒的计划后,纷纷要求希特勒与整个欧洲宪章组成联合军团。迫于压力,希特勒只好同意欧洲宪章其他成员国的要求,但仍然表示最多只允许一百万欧洲军队进入边境地区。面对苏联这块巨大的蛋糕,所有欧洲宪章成员国都无法坐视。法国派出了三十万陆军部队,意大利也派出了25万,荷兰、比利时因为国力不强,人口基数也不大,所以只派出了不到十万的兵力。但作为欧洲宪章成员的另外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虽然工业力量不强,技术装备也很少,但人口基数却相对较大,所以两国各派出了十五万人的兵力参与对苏作战。

希特勒不得不把欧洲宪章其它国家的军队派往前线,而且成立了欧洲联军总参谋部,大量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军官进入这个部门。但心有不甘的希特勒仍然将这百万欧洲联军放到了北线和中线上,至于专门夺取巴库油田的南路,则全由德国人组成,甚至本就在这个方向上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军队,希特勒也宁愿花费大量的运输力量,将他们送到了北线战场。

除德军外,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无论是从工业力量的原因还是因为战术思想陈旧的原因,都没有多少装甲部队。法军通过学习中国军队,特别擅长坑道作业和阵地作战;意大利军队则擅长山地作战,当然这个所谓的“擅长”要打很大的折扣;其它军队似乎没有什么特点,只能起到保护补给线、交通要道等作用。出于种种原因,联军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长仍由哈尔德担任,本来应于国防军的总参谋部处于同级甚至上下级的关系,但却逐渐被国防军总参谋部排挤成了一个摆设。

就这样,到了9月底,德军已经在北线集结了一个集团军群,一个航空方面军。计有1个装甲集团军、1个机械化集团军、2个摩托化集团军及其它作战部队约50万兵力,2000架作战飞机。同时还有欧洲联军的3个法国步兵集团军、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各三个步兵军等80万兵力。这样,北线总共就有130万人的兵力,一千余辆坦克、千余辆自行火炮、四千门各型大炮。并强行穿越波罗的海三国,在边境线上等待。

中路的兵力比北路要大得多,二个集团军群,一个航空方面军和4个航空大队。下设有3个装甲集团军、4个机械化步兵集团军、10个摩托化集团军和其它作战部队约180万兵力,3000架作战飞机,三千余辆坦克和同等数量的自行火炮、上万门大炮。另外还有约二十万欧洲联军,总兵力达到了200万。

南路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在这里集结了四个集团军群,2个航空方面军和3个航空大队。拥有2个党卫军装甲集团军、4个党卫军机械化集团军和5个党卫军近卫集团军及其它党卫军部队。而在南线的国防军则有3个装甲集团军、5个机械化集团军、7个摩托化集团军及其它部队。总共拥有五千余辆各型坦克、六千辆自行火炮、www.youxs.org,近五千架作战飞机,约300万兵力。

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凯特尔彻底执行了希特勒的计划,整个德军除在国内和挪威等地留有百余万军队外,全部集中了德苏边境。战争的气氛顿时浓烈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