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第11章 最重要的人脉要留给自己用 1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当你成功地推销了自己,人脉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就尤其要注意合理使用。

人脉是活的资源。

它对应的是人与人的互动,使用人脉的时候要密切关注他人的感受。

这里讲到的“最重要的人脉要留给自己用”,不是让大家自私地守住自己所有的资源,实质上盘活人脉也需要让人脉流动,请听我讲完以下的例子,你就明白我要讲述的方法了。

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曾经你需要钱的时候,朋友毫不犹豫地借给你一万元,后来,你还了钱,内心还有满满的感动。

有一天,这个朋友向你借钱,你当然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一万元。他带着钱走了,后来他又找你借一万元,你又借给他了。接着,不多久,他又找你借一万元,你还是借了。最后,朋友又一次来借钱,你还会借吗?

你不借了,因为你感觉你的人情还完了。

人脉账户也正是如此,每个人回馈的次数都是有限的,如果你从一个重要的人物那里频繁地支取资源,超过了一定界限,等到积累到某一次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了。例如,你有一个特别有本领的亲戚,平时,杂七杂八的小事你都去麻烦他,那么,到了有大事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可能会被拒绝。

第一类,个人成就极高。

这类人由于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周围接触到的一切人对于他的身份和能力都是敏感的,这时,他也会敏感于自己的地位,会在和人的接触中对他人的利用保持敏感状态。

这类人也常常为人情所累,他们最盼望的就是享受自己能力带来的一切,又不必被声名所累,所以不能轻易打扰他们,即使他们是你的亲友。除非在自己非常必要的情况下,你提出合理要求,那时,他会顾念你从未提要求的良好秉性,在你为难的时候帮你一次。

第二类,在资源上,你不具备同等交换能力的人。

当别人给你一个西瓜,你只能回报一粒芝麻的时候,不要利用人脉。因为人都是期待同等价值回报的,尤其当不是你本人的需要,可能是你认识的一些人需要你去找这类人帮忙时,就需要相当谨慎,不要来盲目向这类人索取。

有人的性格属于外圆内方,当你打扰到他的时候,他表面不会表现出特别不耐烦,但是内心会产生反感,你让别人“勉为其难”的次数多了,可能在你遇到最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会趁机把不满一次性地体现出来。

第三,从来不麻烦你的人。

从来不麻烦别人的人,这类人的内心渴望与他人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对于这样的人,距离就是安全,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打破这类人的原则,如果你总是从他们那里索取,违背他们与人相处的准则,不但会引起极大的不满还会招致恶意。

所以,使用人脉要适度,当你的A朋友需要你的B朋友的时候,衡量他们A与B之间的交换是否平等,如果不平等,就向A表明自己的立场,请A自己想办法与B洽谈。

水滴石穿,当你不知道最后一滴水什么时候滴下来的时候,只能准备好内心,迎接每一个改变。

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靠和别人的交流就能获得成功的人是凡?高,然而他的成功,是在他死后一百年!

有一个理论叫做“六度空间”,也叫“六度分隔”。通俗的理解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弱联系”,陌生人通过各种关系认识后,就变得不再陌生。这为那些善于设计人脉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他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找到了事业成功的关联。

然而,如此巨大的人脉网络下,还有很多人并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因为有的人可能一接触,就感觉对方不是自己喜欢接触的类型,因而产生排斥感。

例如,一个张扬的人遇到另一个强势的人,可能感觉难以沟通,因为就会屏蔽此人。可是想找到符合自己性格需求的人是不多的,因此会屏蔽掉很多性格不同,却真正可以一起做事的人。在商业社会中,想要做人脉,仅凭个人喜好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为什么会不喜欢他人呢?问题的本质不在于那个人是美是丑,而是自己没有把握和掌控的能力。例如一接触他人,若发现对方强势,有心机,可能对自己不利,就放弃这段交往。

实际上,如果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知道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模式,启动不懂的沟通方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性格,你都可以利用对方好的一面,服务于自己。

想要做人脉,就要有进攻的战略,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尝试着和你不喜欢的人打个招呼试试看,也许他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不近人情、冰冷自私,也许接触下来,你发现他给你的启发,超过了你的想象力……

不要担心人际交往会产生矛盾和摩擦,即使一段交往失败了,总结原因,会让你在以后经营人脉的路上走得更顺。走该走的路,认识该认识的人,打该打的仗,那时候回头看人生才足够的精彩,而不是在舒适圈里囚禁自己。

别惧怕与陌生人接触,主动打破舒适模式,让思想在交流碰撞中不断成长,随着接触和交往的增多,人脉就会搭建起来,不久,当陌生人变成熟人的时候,恭喜你,在人脉账户上又多了一个资源。

无数本书都在讲:“笑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善意的笑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我看来,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但是笑容的使用方法却常常被人们误用,于是在社交场合,我常常见到有些男士或者女士,总是一见人就露出一脸笑容,而他们通常被人们误以为有推销某些保健品之嫌疑。

实际上,我们只知道笑容好,却未必能用好。

小郭是我的一个忠实读者,他是个非常勤奋的销售人员,对工作很用心,总是积极拜访客户,平常用心研究专业知识。可是令人奇怪的一点是,他开单并不多,虽然在公司里总是帮助大家忙上忙下,但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很一般。就拿我和小郭的交往来说,小郭也帮我做了很多事情,他逢人就夸我的书有多么实用,令我也很感动,但是我也常常忽视他。

看着迷茫、痛苦的小郭,我决心帮助这个勤奋的年轻人。

于是,我认真回忆了和小郭有关的信息,终于有所发现。

我得承认,自己也是凡人,我对于小郭轻视的原因就出在他的笑容上。当我第一天认识小郭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就一脸好脾气的笑容。后来,接触多了,发现他有招牌似的笑容,他对人的和气简直好得不像话,不论是一起出去吃饭,见到饭店服务员,还是一起参加商务活动,他的笑容可以随时随地露出来。

小郭这个人也的确是个“好脾气”。然而,他随时随地绽放的笑容的确让人感觉有那么点不对劲,好像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他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威严感”。尤其第一次接触,他上来就给你一副“我永远不会生气”的大笑脸,你就容易轻视他。

当我拿这个问题与小郭交流的时候,我听到的答案也让我有点吃惊,原来,当年刻苦的小郭有意识地训练了自己的笑容,为了更好地拉近和别人的关系,他把自己训练到可以随时职业化微笑。

于是,我赶紧告诉他,人与人的关系最好的状态是“威尔不怒,亲而难犯”,笑容一定是打动人的武器,但是这个武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只要让自己的笑容晚一些到,就不会给人轻浮随意的感觉。

“越晚到来的笑容越动人”,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小郭终于找到了笑容里的秘密。

顺便说一句,我是不赞成销售人员模仿“咬筷子练笑容”的,因为销售是实战,不同于颁奖仪式,你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在眼神中表达善意,比“只露出八颗牙的标准微笑”更重要。

你会管理自己的形象吗?

心理学家作过一个试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