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第14章 使用身体语言增强气场 2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妒忌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当你超越别人,超越得又不是太多的时候。如果妒忌会影响到你的晋升,你可以主动帮助别人,与同事分享的东西多了,主动帮助他们多一点,他们就会消解对你的妒忌,而转变为人格上的佩服。

如果你顺利晋升了,你打算怎么对待那些曾经的同事,也就是今天的下属呢?

该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管理,但同时有个大问题要注意,刚升职的你,一定不要逼他人比你自己更出色,甚至不能要求你团队的成员和你一样出色。

常常听到一些职场精英对我倾诉他们的苦恼——团队里的人成长太慢!

以往我都会问他们具体的情况。

当他们倾诉完,我常常发现,他们期待手下的员工能像自己一样能干,像自己一样有责任心,等等。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有点儿强人所难,如果一个人的下属比自己还能干,该升职的人就不该是他。允许手下能力不如自己是硬道理,在允许的基础上再进行局部改造,才是升职后改造手下要做的要事。

同时,你的升职一定会造成角色的转变,让别人出现心理落差。为了能完成新的工作使命,你必须从过去“单纯的共事”提升到:下达指令、分配工作、提供辅导、解决问题。

不必担心,刚开始的时候,你与他们之间会有调试的困难,这是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经过短时间的磨合和调试,往往都会“本能”或“摸索式”地形成新的工作关系。

如果你想要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别说你不想晋升,今天待着不动、赖着不走,明天就会被鞭子抽着跑!

每天我们的身边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八卦信息无伤我们的事业。

可是,在工作中,辨别信息的真假就非常重要了。

只要一个人想要和周围人熟悉,就必然涉及信息的交换,当人们了解你之后,才会选择是否和你接触,或者与你走多近。

同样你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基于对别人信息的掌握,万一信息掌握错误,所有的事情就会偏离你所设想的轨道。

认识很多企业高管,我发现他们脑袋里面总琢磨一件事,就是怎么能在不提高工资的基础上,让员工们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其中一个熟人和我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不想花钱,就想让人玩命工作,这不符合客观规律。”

熟人会很坦诚地告诉我:“我有方法,给他们许诺未来,让他们有干劲儿。”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是我的熟人,却不是我的朋友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这一招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管用。

我曾经看到过这位熟人的招聘启事,总是在宣扬他会给年轻人发展空间,如果年轻人非常出色,还会考虑让年轻人从事管理的工作。

实际上,他和我聊到此的时候,对大学生和年轻人的评价全是负面的,他眼中的年轻人都是好高骛远的人。

我明白,他给年轻人假的信息,是为了不花钱,让年轻人还能津津有味地工作。

我对于熟人的这种做法是不认可的,但是我们至今都在来往,因为我常想,当一个年轻人为了梦想努力前行的时候,也是幸运的。如果他们积累了能量之后,在某一家公司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去下一家公司,也会得到更好的!

但是对于不想浪费时间的人来说,轻信招聘信息,判断失误会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严重的挫败,当努力很久发现都没有晋升、加薪的时候,可能会走到一个自卑的极端。

这类信息的真假其实并不难以辨别,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败。多阅读,多关注,就能知道该企业究竟是怎么看待大学生与年轻人的。

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后果作一个判断,可以接受后果,不伤害到自己,这就是承担的能力,当得到一个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用可能造成的后果来预算相信的成本。

在公司中,和同事、领导有大量的交往,不真诚会被人们捕捉到,但是如果太透明,就会被别人利用或者攻击。

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在公司里做行政的人都有一脸温和的笑容,也很善于沟通。公司对于行政的期许就是这样的。

可是,如果你想让自己处于一种安全状态,就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和行政人员聊私事。例如你随意聊到自己不好的身体状况,很有可能他们当时会发自内心的同情你,但是他们转过头,背过身,就会考虑给你调岗的问题,让你从重要的位置上下来。

对于领导也是如此,如果你个人情况遭遇危机,不可否认的是,你很难在表情上表现得若无其事,如果遇到关心你的同事和领导向你询问,你打算如何透露信息?

是一股脑把所有信息都倒出来,还是有所保留?

前者同样会引起领导内心的紧张,毕竟领导不是朋友,他关心你的原因在于希望你能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价值,如果你透露了个人过多的负面信息,他就会越来越觉得你由于私人的原因在工作中力不从心。更可怕的是,当他这么想了之后,似乎你的每件事都是如此。

后者符合职业化的标准,并且你要表示出自己虽然难免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但是你对自己不失望,你知道自己有能力驾驭好事情的走向,经过短暂的调整,你的状态一定可以重回良好。这样做,就会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有能力、可信赖、可交托事情的人。

好多年前,当我去拜访一个大人物的时候,使用过“交浅言深”的一招。

他是出了名的强势、不可一世,但也确有骄傲的资本,此人多年旅居国外,业务精通熟练,战略布局高瞻远瞩。

在我们沟通比较愉快的情况下,我邀请他一起吃饭。看他想要拒绝,我赶紧说不是随便找地方吃饭,而是我选了一家新开的餐厅,口味相当不错,好座位也不好订,可是我已经订好了一个安静的便于交谈的独立包间。听我这么一说,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到达餐厅之后,大人物从办公室的环境一脱离,脑袋上权威的光环就小了不少,但我对他还是表示很尊敬。

吃着,聊着,喝了几杯。我主动说起了我在国外的一段经历,大意就是不被国外认可,内心漂泊有孤单感。说完之后,我很自然地说:“我从来不和别人说这种经历,因为我平时还挺要面子的,再说一般人也不理解。”

一听我说“一般人也不理解”,他就开口说:“我能理解。”紧接着他就说起了自己在国外的一段隐秘的生活,我听得出来他说的都是真的。

此次晚餐结束,我成功地到达了目标。

由于工作关系,第二天再见到他的时候,我发现他起初有些不自然,因为他显然意识到自己昨晚“说多了”。可是既然隐秘的事情都说了出来,他对自己经历中藏着、掖着的部分就更少了。

一起吃饭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是我与他接触的一个突破口,他头上的光环变小了,至少在我面前,他从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变成了一个也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对我后期的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人与人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见面、认识时间的长短,而要看人与人之间聊了什么、进行了什么内容的谈话。

大部分人当说出自己的秘密的时候,往往就控制不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了。拿我来说,只不过是拉近了和大人物的距离,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恶意利用了这个规律操纵别人,所以出现了有人上当受骗,而且还是被认识了不久的人骗了。

例如,当一个女性把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告诉另外一个女人的时候,也许她是不小心说出来的,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家都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所以,当她说出这一切的时候,就会被认定为她已经把对方当做非常要好的朋友。

而人性中,又有“承诺一致”的心理,就是人们不愿意让他人认为自己前后行为是不一致的,当这个女性已经超越了说话的界限,和对方感觉好像是已经成为朋友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挖了坑——当朋友请她买点儿保健品,请她帮个忙,向她借点钱的时候,拒绝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