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下正阳人

《正阳门下正阳人》

第137章 拉拢老李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听到周安说要把建厂房的工程交给小清河的村民来建,杨书记自然是万分感谢。

对于村民来说,这又是农闲时候的又一项收入。

农村嘛,自然是不会缺少瓦匠木工的。

不过,杨书记还是要周安等上一段时间,因为这个时候正赶上农忙的时候。

周安看着田里成熟的庄稼,他都后悔和杨书记说这件事了。

这一耽误,起码也是个把月,要知道现在还不是机械化作业,农民都是纯手工收割,谷子也要人工打,然后又是施肥耕种庄稼,田地灌溉。

这些杂七杂八忙下来,可不就要一个月了吗。

现在周安后悔已经晚了,已经和杨书记说了,自己再反悔就有点太不仗义了。

既然厂子暂时开工不了,周安只能在城里租一个仓库,先把这些设备搬进去再说,免得夜长梦多。

在周安来成衣厂收废品的时候,那个李主任是站在旁边一句话都没说,就眼巴巴的看着周安他们把这些设备搬上了装废品的绿皮卡车。

周安看着李主任的神情,那真是于心不忍,感觉他好像瞬间就老了许多。

可是于心不忍又能如何,这些设备他周安买回去是当正常设备使用的。

要是自己不买,说不定它们就真成了废铁了。

周安悄悄的打听了李主任的退休的日子,和他的家庭住址。

他要等李主任退休回家后,亲自登门拜访,这样的人才不雇到自己厂里,实在是太可惜了。

不过,周安还是觉这个李主任,不是能好好说话主,自己能不能请的动,那就看天意了。

很快这些设备就被周安以废铁的价格买走了,成衣厂也少了一些碍眼的东西,而周安出租的仓库里,却多了一些开服装厂的必要的设备。

之后一段时间,周安也就无所事事,每天除了逗关小关开心,也就逛了逛古玩市场,偶尔也会同秦三爷一同出摊,见一见这个时期古玩市场的人和事。

没过多少天,周安就打听到,成衣厂那个李主任家里的情况。

他家里有四个姑娘,一个儿子。

四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就剩下一个儿子也是一个四六不靠的主,平时也不好好上班,整天在胡同晃悠。

到现在他也年纪不小了,李主任托媒婆给找了一个对象,正准备着要结婚呢。

可是时下结婚需要的东西在后世不算什么。

可是这个时代可是值老鼻子钱的东西。

三转一响,正是时下结婚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外加一台收音机,除此之外人家姑娘家还要了200块钱的彩礼钱。

要说李主任你其他的缺也就罢了,怎么能缺缝纫机呢?

他们成衣厂的缝纫机都当废铁卖了,按说,只要它吱一声,厂里卖他一台也无可厚非。

可是,他就是这么拧,满脑子就是自己要是以废铁的价格买了缝纫机,那就是占国家的便宜。

一个高尚的人怎么可能干出这样的事呢?

绝不可能!

可是李主任拿不出钱来,而且女方还要求,结婚的话男方必须有工作。

这个倒不是问题,正好李主任退休了,儿子可以接班。

当然,这个接班不是说他儿子还去李主任单位去接替他主任的位置。

这个接班就是父母退休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但不一定要继续做父母原来的工作。

这种方式是时下最常见上岗方法,它既可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又可解决单位的缺员问题。

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七十年代末期,随着上山下乡制度废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待业青年所致。

为了解决子女就业,接班之风愈演愈烈。

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这种接班制度才逐步取消。

李主任家里的情况,也是周安最近没事干,让人打听的。

“人家女方要求有工作,那李老头没办法,就只能够提前退休了,让他儿子接班了。”打听情报的说道。

周安笑了笑,难怪自己觉得这个李主任看样子,还没到退休年龄,原来这是给儿子腾地方啊。

这也是天遂人愿,他不正合适来给自己干活吗。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