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下正阳人

《正阳门下正阳人》

第245章 定窑覆烧瓷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在周安的再三保证下,这位柜台服务员小姐姐,总算是把柜台里面的那件定窑白釉瓷碗,给拿了出来。

这不看还好,细看之下,周安可以确定,这就是北宋的定窑白釉瓷碗。

“我去,这特娘还真是!”周安不小心秃漏了嘴。

“你这同志,说话能不能文明点,这可是新社会,怎么说话还带脏字呢?!”

幸好这服务员小姐姐没有反应过来,要不然,肯定会对这件瓷器研究一番。

不过,周安也是被人家好好教育了一遍,谁叫自己嘴巴没个把门的。

看来平时不能这么随意了,要不然不是给咱首都人丢脸吗。

当然了,服务员没听懂周安话里的意思,周安他当然也不会和她解释了。

说起来这定窑瓷器在老年间有个叫法就是“倒扣芒茬”,也叫“芒口”,俗称“毛边”。

“倒扣芒茬”一般指口沿无釉的瓷器,多由覆烧所致。

覆烧工艺始于南朝洪州窑的“对口烧”,此后许多窑场也有多种装烧方式的大宗覆烧产品。

传统意义的定窑“芒口”覆烧定瓷,是特指宋中期以后,由于垫圈式组合匣钵覆烧工艺而形成的口沿无釉瓷器。

“垫圈式组合匣钵”和“火照术”,就是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

定窑在五代、宋早期开始广泛使用的“盘形支圈覆烧工艺”、“漏斗状匣钵覆烧工艺”,方法可理解为覆放套烧,器物按照大小顺序依次套入,也是为了节省空间,生产了大量芒口瓷。

芒口一般处理较小,并不影响美观,多为精品白瓷。

不要小看这看似普通的白瓷,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烧造白瓷的难度,可比烧造青瓷高的多。

因为烧造白瓷是需要提纯的,要去掉当中的杂质,让瓷器呈现出真正的白色,而不是泛着青的白色。

所以,许多古瓷号称是白釉,可和现代的白釉瓷器一对比,就立刻能感觉到,许多古瓷都不是真正的纯白,而是偏黄的白,或者偏青的白。

所以现代一些仿品就容易犯毛病,他们把白瓷仿制的很白,只要是内行人,都不用上手,打眼一看颜色就知道这玩意烫手。

定窑的提纯技术也只是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颜色也很白,但在现代人的眼里,这种白色还是不够白,起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白色,而是更偏向于牙黄色的白,所以简称“象牙白”。

而北宋的白瓷为什么比隋唐、北齐的白瓷进步了这么多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刚才前面的词语了,那就是“倒扣芒茬”,也就是“覆烧”。

听这些学名很难理解,但用大白话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把东西扣过来烧,所以才叫倒扣嘛。

因为一般的瓷器都是正着烧的,也就是平常我们怎么使用这个瓷器,它就是怎么放置位置烧造的,足在下,口在上。

而定窑的这种独特覆烧方式,则是将要烧造的瓷器扣过来烧,足在上,口在下,同时这也就造成一个定窑的特殊现象。

那就是它的碗口、或者盘口是涩圈,反而足部是满釉的,和其他正烧瓷器正好反过来。

也因为它的这个特点,才被老年间的行里人根据其特点,给它起了‘倒扣芒茬’的名字。

而这种覆烧的工艺,出现的时间只在宋代的一段时间内。

因为这种覆烧工艺也有其缺陷,就是它的沿口因为没有满釉,造成使用后的清洗不便,所以这种覆烧的工艺并没有存在很久。

这就更加说明了,这种覆烧定窑的稀有性。

现在经历上千年,依旧保持完整的定窑瓷器出现在周安的眼前,他岂能不高兴。

除了高兴,周安也很好奇,这种应该进入博物馆的文物,怎么可能摆在友谊商店里公然售卖呢?

国家不是有政策规定吗,乾隆之前的官窑都不让出口,更何况是北宋的定窑珍品?

短短的时间里,周安脑子就有了一种可能。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