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家的冲喜娘子

《秀才家的冲喜娘子》

第215章无奈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董氏十二岁上起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等到十八上,便已能独自出门。她十九岁那年,从沂水采买了当地的木材后,借着沂河往南运,夜宿许家湖码头,遇到了去码头采买的陆父。

彼时,陆父刚过三十。

男人三十一枝花,何况陆父从小打猎,会些拳脚,又做了多年的货郎,身体比别的生意人健壮;陆父自得了陆母这个识字的媳妇,后又养了个秀才儿子,多多少少认了几个字,比刨土的农夫,多了分文气。凭借着这点硬朗、文气,还有那标准的国字脸、甜酒窝,董氏初见,就对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无巧不成书,天降大雨,董氏没能离开不说,木柴也差点报废。风雨中,董氏带着随从,身先士卒,又是砸钱又是软语相求,保住了整整一船木材。

码头极为混杂,什么角色都有,这个过程中,不少男人言语、动作间调戏董氏,董氏能忍则忍,忍不住的少不得怼了回去。陆父既折服她的做事能力,又怜她年轻,没少相帮。因陆通是秀才,是和柳家也相熟的秀才,码头的工人多多少少给了他的面子,对董氏客气了一些。

他是好心,对董氏来说,便是风雨之中,有人挡在了自己的前头。如父,却又不是父,她的心,便先动了三分。

天气寒冷,又下着大雨,忙活过后,所有帮忙的人都分得了一坛子酒驱寒。

陆父却没要,因为不会喝,那就别浪费。但最终,在董氏的规劝下,他还是饮了酒,铸成大错——以至于第二日,方掌柜说的时候,他没有吱声反驳。

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确是毁了董氏清白,无话可说。

在董氏提出跟她一起离开的时候,陆父不是没有犹豫过,但最终,董氏和陆母完全不同的房事态度上占了上峰。他又觉得儿子已经中秀才,可以自立门户了,这才抛妻弃子。

但终究是错处。

这个错处的起始是醉酒,因为愧疚,这些年里,陆父疯狂练酒量,练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也可能是天赋不错,总之,他如今已经是千杯不醉了。

陆父想得很明白,他已经对不起陆通母子了,不能再对不起董氏。这几年,以入赘的身份,和董氏夫妻两个,倒也和睦得紧。

他不知道的是,之所以这么和睦,关键在于董氏。

董氏自十二岁上决定掌管家业,就知道自己不能像别人那样嫁人生子。在很早之前,她就和董父说过,与其招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不如找个她喜欢的,然后再生个优秀的孩子。

话虽如此,但那毕竟是奸生子,董父并不大愿意。但他在年轻时伤了身体,啥都生不了。次女又早幺,若不由着董氏,他便一丝血脉都没了。且奸生子虽然不好,但打闺女肚子里出来的,一定有董家的骨血。渐渐的,董父也就接受了继承人这般出身的事实。

结果,两年下来,董氏连个蛋都没给他下。

董父细问之下,才知道女儿走南闯北的不假,也靠着女儿身为董家获利不假,但,绝对没有做出格的事。十八岁的董氏,仍是处子。原因很简单,不好的男人,董氏不想要;她想要的,人家看不上她。一看她这挑三拣四的模样,董父急了,下了死令。

二十之前,必须成亲生子。

否则,董父就过继。毕竟,赚再多的东西,连个子孙都没有,他图个啥?而董氏遇到陆父的时候,年十九,还差六个月满二十。陆父的出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陆父护着她、还能护住时,她自然要问缘故。得知陆父有个十五岁的秀才儿子,董氏彻底动了心,实施了“勾引”计划。

起初,她想要的不过有个“聪明”的儿子。

哪知,陆父因她是处子,要负责。便是她提出抛妻弃子、抛弃从前的身份,入赘董家,陆父都应了。细问之下,董氏才知道陆母是破了身后跟着陆父的,陆父才如此“看重”这件事。

有男人不要,董氏那不是傻了吗?

至此,陆父成了董家入赘的“老”女婿。且陆父行事无可挑剔,三年里让董氏抱俩,先开花后结果,生得一对好字;平日里态度、行事都妥帖,便是董父,都对这个老女婿满意得不得了。后来,董父含笑而终后。董氏泪眼婆娑地给父亲办了丧事,渐渐把家业挪到了陆父手上。

陆父是货郎起家,后来家里有个杂货店,便以为天下买卖都是这般。

事实上,这话也对。

这两桩事,相同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不管买卖大小,总会遇到恶客,以及不靠谱的上家。对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手段来解决。解决问题,董父靠着经历和圆滑,董氏靠的是不顶尖、但足够的女色。到陆父这里,他就只剩干着急了。

货郎和杂货店的买卖,就是这家不行那家买;卖不了这个人,卖那个人;论理,董家的木材生意也是如此。但问题是,木材不同于杂货。成本高不说,南来北往的运木材,路上情况更是不断。董父就是因此,失了子孙根。到陆父这里,他还没开始运送呢,上家只说今年没树,不卖给他了,下家却催着要木材。

一年不到,董家木材铺子就开始赔钱。

董氏无奈,正好儿子满了周岁,她索性丢了儿子,自己重新出山。然则,连生两个孩子的董氏,不似姑娘那会儿鲜亮是其一,其二,从前那些人,都是想和董家结亲的。

如今没了机会,谁还买她的账?

董氏盘算了一番,董家数千两的家底,已经去了一半。

自董父过世,陆父便接管起董家的事业,自然知道董家的财富。眼见家业缩水了一半,他终于承认,经商一事,自己夫妻和岳父是有着极大的区别。

陆父心疼缩水的家资,就和董氏商议:“要不,我们回沂水吧。这些家财带过去,添些田产足够嚼头。政儿重新落户农家,就能读书出仕,岂不是更稳妥?”

若是别人说读书进士可能是异想天开,陆父自家就有十五岁的秀才儿子,便觉这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

董氏心存了这份心思,但因为若回沂水随陆父落户,就意味着她要成为妾侍,并没着急应下,而是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政儿还小,不见得就适合读书。这样吧,开春请人教他读一年书,看看怎么说吧。”

对此,陆父不大认可,但因董氏摆明不允,他也就没坚持。

陆父原以为看过小儿子的“水平”后,到年终再提一提此事。结果,才过完中秋,董氏主动提出来沂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