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

《方与圆》

第5章 进退之间,坚守做人的原则 2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二章进退之间,坚守做人的原则(2)

由于当前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主要是靠消费推动的,于是各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刺激人们的、扩大人们的消费,所以当前主流的价值观是以消费、金钱为主导的。大部分人由于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只好随着消费浪潮浮沉了。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自己选择过怎样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效仿那些弃欲出家、参禅修道的方外之士(也没有必要那样),我们也可以在金钱与精神、世俗与理想之间做出一个折中的合理选择。也只有两边都不偏废,才能既知道怎么挣钱,又知道怎么用钱,才能过真正有质量的生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简约主义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它提倡简单与自然,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以享受宁静、恬淡的生活乐趣。

其实在各种文明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中看到这种现象。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成熟与进步的过程。

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维特根斯坦也曾写道:好的建筑师与不好的建筑师的不同在于,不好的建筑师总是屈服于各种诱惑,而那些好的则会拒绝。

比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构图元素。这是一种道德和美学法则,是珍视简朴的美学价值,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简约、自然。

比如园艺的流行。在现在的日本,喜欢园艺的人已不再局限于老年人了,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把兴趣转移到园艺上。这是因为它不仅美丽,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园艺被很多人喜爱的另一个理由是它具有“治愈效果”:在鲜艳的绿色植物包围下,人的身心都会全然放松下来,从而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安定。这正适合紧张得有些神经质的现代人。

比如新素食主义。如今,吃素已不再是出于宗教的禁忌和约束,“吃斋”不念佛,是新素食主义的特点。在新素食主义者看来,素食与环保、动物保护一样,代表着一种“不受污染”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意识。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文化,是新素食主义者追求的目标。

一杯淡茶,一盘素食,一位素友,一些素语——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外,更能让我们体验到摆脱了都市喧嚣和的自然之乐;说得大一点,这也是对地球母亲的一种保护。在网上查查日本人是如何残酷捕杀鲸鱼的,我们就知道“人性”的残酷了。

比如裸婚。裸婚者崇尚的是——简单就是美。他们追求内在的充实和不动声色的优越感,而不是靠奢靡华丽的外表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奢华的婚礼符合商业社会的认知标准,而朴素的婚礼则更靠近人的内心。他们不需要靠炫耀性消费去赢得别人的艳羡,也不需要用一个盛大的婚礼来证明爱情的坚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

比如“慢”状态。讲究慢生活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而“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对生命的珍视,是为了更好地“快”。

当我们在这个讲求速度的社会里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时,因为从不停下来看风景,所以错过了生活的种种美好;因为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这里的“慢”,就是一种积极、理智的生活方式。

在美国,骑自行车的,很多都是有钱人。在大家都忙着拼命赚钱的时候,这种忙里偷闲反而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奢侈享受”。

简约主义的生活主张也不单单体现在生活消费上,在人际关系、内心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人们越来越厌倦“与陌生人说话”的低效率和滥情,所以QQ在MSN面前越来越没有市场,传统传播渠道的复杂性让简约主义者产生反感,所以个人博客越来越多……

物质不丰富时,我们因为贫困而节俭,是一种无奈;物质极大丰富时,我们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在富足中享受节俭的乐趣,是一种境界和理性,是一份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面对波涛滚滚的消费大潮,我们不应盲目地成为潮流与商家的附庸。时尚与流行,从来都是精明的商家玩的引蛇出洞的游戏。

说得更深一些,商业的本质就是赚钱。我们的社会利益,没有一项是建立在资源合理利用、耐久性或高效率上的。如果有的话,那么全球每年就不会有数亿万美元投入汽车制造工业;电子器材的平均寿命也不会短于三个月,远远不到报废期;更不会有一些石油巨头为了节省成本,将污染严重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之中。

建立在供求关系上的富足是消极的。假设钻石公司在钻矿中找到了十倍于普通数量的钻石,就意味着供应增长,每颗钻石的成本和利润下降。事实上,高效性、耐久性和富余是利益的敌人,一言概之——物以稀为贵。

稀缺,是建立在维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的。于是资本家减缓石油产量提高价格,维持钻石稀少令价格居高不下。不然,就不会有金伯利人焚钻事件了。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地球上的资源极其有限。

如果更好地生活呢?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出的选择。现在国家提倡的“低碳”(lowcarbon)生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从自然当中进化而来,我们依赖自然而生存,如果由于我们人类的过失弄得自然这位老母亲“内分泌失调”,可能我们也就活不成了!

www.youxs.org:给心加一把锁

从前,有一位无锁不开的老锁匠。在他垂老之际,为了使自己钻研了一辈子的绝技不致失传,他决定开山收徒。

经过左挑右选,他终于收了两个徒弟,徒弟俩也遵从师傅的教导,学得很认真。经过3年的悉心调教,两个徒弟终于掌握了开锁的所有技艺,一般的锁都不在话下。但将绝艺传给谁呢?老锁匠犯了难,于是决定考验一下两个弟子。

他搬来两个保险柜,两个徒弟一人一个,看谁能打开。大徒弟不到十五分钟就把保险柜打开了,小徒弟用了二十多分钟,也把保险柜打开了。老锁匠为徒弟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开保险柜而深感欣慰,于是就问徒弟俩都看到了什么。

大徒弟两眼闪烁着不易觉察的光芒,兴奋地抢着喊道:“师父,里面有好多成扎的钞票……”轮到小徒弟回答时,他支吾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您只要我开锁,我也只想把锁打开,并没有去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老锁匠当即决定把绝活传授给小徒弟,并说到:“一个开锁之人,如果心中无锁,而只有其它,登堂入室如入无人之境,开保险柜行窃如囊中取物,那天下之锁对他来说还有什么用?”

人都有好奇心,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我们心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动力:它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它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但我们对自己的应当加以节制,应当懂得适可而止,应当坚守做人的原则。如果我们让主宰了自己,就很有可能掉进的深渊里无法自拔;如果没有了做人的原则,那估计什么事都敢做了。

明代的朱载堉曾经写过一首《十不足》的散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有些人贪得无厌的心态:“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门前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天下太平的时候,最好的战马会用来耕地;天下大乱的时候,连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婪更大的过错了。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古人讲: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是禁欲主义者,人活着就是为了体味生活当中的酸甜苦辣,享受美好的人生。但必须要把握住一个度,知足才能常乐,才能不被物欲所累;烦扰太多,往往是因为太多。如果每天都陷在烦恼的罗网中,我们又如何能感受到生之所乐呢?

所谓“无欲则刚”,强者之所以强,就在于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控制住自己的烦恼、,控制住自己那颗游移不定的心。明朝理学家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

人性有其固有的弱点,比如惰性、自私。生活当中,我们不能忘记给自己的心加上一把锁。心中有锁,才能锁住外界的浮华和诱惑,锁住内心的执著和不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活当中的一些原则、规矩,往往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这让人想起了一个跟“原则”相关的佛教词汇——“戒律”,也简称为“戒”。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当中的解释,戒,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指生活上的规律。

相传佛教一开始是没有“戒律”这么一说的,因为最初皈依佛陀的人都有比较好的道德修养,根本不用另外再制定什么“戒律”,人家都是“自律”的。但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随着追随佛陀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动机不纯、修养不深的人也混了进来。为了使大家在集体行动时有所依从,也为了保护那些修行不利的人不被由来已久的恶习所侵染,于是,佛陀制定了最初的“戒律”。

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说文》曰:“戒,警也。从持戈,以戒不虞。”由此可见,“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以防敌人来犯,这在现在也是可以讲通的。生活当中的各种规则、法律,正是为了防止人性当中的弱点——这些始终跟随我们的“敌人”来犯而制定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他人。

中国翻译大师严复说翻译西方作品时,应该遵循3个标准:信、达、雅。“信”,是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著;“达”是通达、会意,要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雅”是典雅、美观,要翻译出一定的文采。

翻译如此,我们做人也是一样。所谓“人无信不立”,不信,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不达,就可能像块石头一样,让人觉得“硌得慌”;不雅,就可能流于粗俗世故,让人瞧不起。

然而,真实、通达、典雅,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比如,翻译东西,你首先都不准确了,就算文采再好也是白搭。

2006年1月14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举行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了欧美要求伊朗放弃核技术研究的立场。当时内贾德说:“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但CNN(CableNewsNetwor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尔在现场直播中把这句话翻译成了“拥有核武是伊朗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CNN随即发表声明,就翻译错误一事向伊朗政府致歉。谈及出错记者时,CNN翻译公司老板莱斯丽·霍华德说:“显然,我们在非常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永远不会再雇用她了。”

做人也是这样,先后次序不能变。做人首先要真诚,要讲诚信,要有自己的原则、标准,不然就可能善恶不分、真假不辨了;其次要通达、圆融,要符合世俗人情,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好相处;最后是雅致,如果你前两点都做好了,你这个人必然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必然会时时散发出个人的魅力。

人在江湖,我们应当时时用心观照、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如果“坏了规矩”,那结果可能就很严重了。

好的规矩学成了,好的习惯养成了,之后才能“达”和“雅”,才会熟能生巧、通达无碍。到那时,那些规矩、法规、戒律就像是自动“隐身”了,不再是一种阻碍我们自由的东西。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一生可谓是“严于律己”,但也是到了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无滞之境。像我们这些生活于滚滚红尘、花花世界的现代人,怎么能从现在就开始放纵自己呢?做人的原则,是必须要坚守的。

心加一把锁,烦恼不来惹。

www.youxs.org,莫问前程:精彩人生,始于当下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佛陀问众弟子道:

“人生究竟有多长?”

“三十年。”

“不对。”

“四十年。”

“不对。”

“五十年。”

“不对!”佛陀仍然摇头。

“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

佛陀含笑道:“只在呼吸间。”

记得第一次看了这段对话,我不由自主地深深吸了一口气——还好,我还活着。不过这说得是不是有点太玄乎了,难道真是如人们常说的“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灯灭”那么简单吗?这活蹦乱跳的生命,有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吗?

就如当年的北岛坚定地写下的诗句一样——我-不-相-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