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

《方与圆》

第16章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1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六章人生在世,难得糊涂(1)

科技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心势必会变得越来越机械凶险、虚实难辨;机变的心思存留于胸中,人心就难以保持纯洁、空明,精神就难以安定、专一。心中总是惶惶不安的人,又如何能品尝生命的真滋味呢?

因此,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人生之路,难得糊涂。

www.youxs.org,烦恼陪到老

相信我们都看过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并记住了那个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常常惩恶扬善而不失调皮可爱的小和尚。里面简洁、流畅的线条,朴实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流露出的智慧,在以后的卡通片当中很少见到。长大后,只在看卡通大师宫崎骏的电影时,彷佛又让人回到了童年。

其实在历史上,是真有一休和尚其人的。一休法名一休宗纯(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时代的禅僧,动画片描写的只是他童年时代的一小段生活,实际上他活到了八十八岁。一休禅师不同于日本二战时期的那些“伪禅师”,其修养与智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动画片当中,一休经常显露出过人的智慧,并且跟他的师傅也是“斗智斗勇”。记得里面有这样一集,非常好玩。

当时有一位信徒送一瓶蜜给他的师父,师父这天正好要出门,心想这瓶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万一让一休偷吃就不妙了。于是就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的这瓶药,毒性很大,你千万不能贪食。”

一休当然明白师父的意思,师父走后,他就把整瓶蜂蜜都吃光了,吃完蜂蜜后一休心想:师父回来以后怎么向他老人家交待呢?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然后就把师父最心爱的花瓶打碎了。

看到师父回来,一休马上躺在地上号啕大哭。师父关切地问:“一休,你怎么了?”

一休说:“师父,我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我把你最心爱的花瓶打碎了。”

师父说:“一休,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碎了。”

一休无限悔恨地说:“师父,我知道不该将你的花瓶打碎,为了表示忏悔,向师父有个交待,我只好以死谢罪,就把那瓶毒药吃下去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瓶毒药竟没有把我毒死,所以我才这样悲痛。”

师父听了一休的解释,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对一休说:“以后注意,下不为例。”草草把这件事了结了。

一休禅师当时还是个孩子,孩子就有孩子的特性:贪吃、贪玩。但一休禅师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智慧和谋略,是一般成年人也不具备的。这种智慧,既可帮我们摆脱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又可提升个人的品德与修养。

关于一休禅师,还有一个“唾沫自干”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青年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在说法,听完后决定痛改前非,就对一休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别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脸上,我也会轻轻拭去,默默承受。”

一休禅师说:“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不是忍受不忍受的问题,你就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唾沫吐到脸上,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侮辱,微笑着接受吧!”一休禅师和气地说。

“如果拳头打过来怎么办?”青年问。

“一样啊,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件小事而已。”一休禅师微笑着说。

青年终于忍耐不住,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打完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呢?”

没想到一休禅师真的一点儿也没生气,反而十分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如石头,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轻人无言以对,似乎对一休禅师的言行有所领悟。

一休禅师的境界确实了得,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很难做到。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度包容的心还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气量狭小,遇事斤斤计较,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心里面也是烦恼纠结。

假如我们能换个角度,学会理解、包容别人,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相信我们的心理视野和人生之路必将无限宽阔起来。

职场上常常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为了一点儿小小的利益就与同事争破头皮,从来不肯吃一点儿小亏。而他们似乎也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获利不少:比如公司给员工发放一批福利品,最后剩下一件,某个精明的职员就会跳出来,以某种借口将其据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又或上司分给部门一个临时任务,这个员工一看任务有些麻烦,便借故推给其他同事,自己则一身轻松……

这样的精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十分实用,实际上正是与同事相处中的一大禁忌。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太过认真仔细、斤斤计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会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时候,试想还会有人乐于跟你打交道吗?

相反,如果能够以一颗敞开的心放下那些无谓的鸡毛蒜皮,就没有处理不好的同事关系,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体。在这样的环境里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要用心去经营的。

如果你非要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就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比如:被人诬害、因同事犯错而受连累、遭人冷言讥讽等等。有人不即时发作,却暗自把这些事记在心里,伺机报复。这种仇恨心理,不但无法损害对方分毫,更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健康,自食其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有些人却四面树敌,很难融入集体之中。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导致了最后迥然的结果。

有些人在与同事相处时,“利”字当头,什么亏都不能吃,什么便宜都想占,工作拣轻的干,待遇往高处要,看别人时戴着显微镜——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总是网开一面、另当别论。这样的人怎么会招人喜欢?又怎么能拥有和谐的同事关系呢?

相反,如果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与他人积极配合,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以宽阔的胸怀待人处世,不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与同事计较,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处处受到同事佩服和欢迎呢?

所以,在与同事相处中还是要本着“宽以待人”的原则,尽量不要与同事计较琐碎的利益,要目光长远、宽容大度。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同时也能为自己和同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人生在世,拥有的多,不一定快乐;计较的少,必定快乐。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的人看似得到的比别人多,其实心里到底高不高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再多的外在物质财富也不能替代内心情感的充溢丰足。

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曾说:“我从来没遇见过不喜欢的人。”那你呢?也和罗吉士一样,每天都开心地与人交往吗?还是一早起来,看见任何人、遇到任何事都感到怒火中烧?

1898年冬天,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论理。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却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

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弱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论理,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以为是路过这里,因为遇到寒流才来自己家取暖的。于是便开心地与罗吉士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吃晚饭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了,只见他跟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这么一趟,罗吉士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表现在言行上便是为了小事斤斤计较,然而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的心是否真的充实了呢?

人与物之间是无从比较的,真正的无价必定表现于无形,就像大师的雕刻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价格与实体上,而是创作者对作品付出的情感与附在作品身上的生命感悟。

故事中的罗吉士,尽管失去了一头牛,却换得农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难得遇见的人情味。生活于这个人情淡漠,呆板冷酷的现实世界,我们是否懂得,生命中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呢?

www.youxs.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