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天下

《建文天下》

第四十五章 差距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

朱允炆很失望。

黄子澄一如既往,始终不改初心,依然如十年前一般,仗义敢言,直言削藩,但能力有限,实际操作性比较差。

齐泰所言,其实是废话,如果在现在,还有敢起兵造反的藩王,那么朱允炆要召见的就不是他们,而应该是平安、盛庸那些军方将领了。

至于卓敬,比他们两个人要强一些,但强的有限,而且最终还把问题抛了回来......

朱允炆努力压抑心中的失望,将目光转向练子宁:“练御史,你有何高见?”

练子宁神情有些凝重,他拱手了拱手,走到殿中,掸了掸袍袖,双膝跪倒:“陛下,臣都察院左都御史练子宁,愿冒死进一言!”

“怎么回事?练爱卿,快快请起!有话站起来说!”

朱允炆探了探身子,抬手道。

“谢陛下!”

练子宁称谢,但没有起身,而是继续拱手道:“臣本布衣,蒙先帝拔擢,才得以立于朝堂,更有幸侍奉陛下。”

“陛下乃千古圣君,文治武功不逊于先帝,如今北方蒙古不敢南下牧马,东南倭寇早已销声匿迹;漠南、东北、朝鲜都已经入大明版图,倭国陷落也是指日可待。”

“陛下派海军远征万里,带回抗寒、抗旱的高产优良作物,让我大明百姓再不受饥馑之苦;陛下推广新式纺纱、织布机,大大降低棉布价格,让大明百姓不再受寒受冻;陛下推广海贸,狠狠打击倭寇,沿海百姓不再担心倭寇袭扰,而且可以出海打渔以及经商,生活日渐富裕。”

“凡此种种,臣就不一一说明了!”

“但是......”

终于到正题了。

虽然刚才的话,朱允炆听的舒心,但多年的皇帝生涯告诉自己,这只是开胃小菜。

“请恕臣直言,宗室传承,先帝已误,陛下不可再误!”

众人惊愕,不由得看向书案后的朱允炆!

朱允炆惊愕,这么多年来,他还是第一次遇到敢当着自己面说先帝——朱元璋做错了的人。

但很快,朱允炆反应过来,用力一拍桌案:“练子宁,你好大的胆子!”

黄子澄等人连忙跪倒:“陛下息怒!陛下息怒!练大人只是一时口误!一时口误!”

练子宁却伏在地上,既不认罪,也不说话。

良久,当气氛压抑的让人受不了的时候,朱允炆说话了:“起来吧,练子宁,把你的话说完。”

“谢陛下!”

练子宁站起身来,脸上无惊无喜,一脸坦然。

“陛下!之前卓大人已经言明,宗室俸禄会越来越高,迟早有一天,举大明全国之力,恐亦不足以供养宗室。所以这套制度必须要改,而且只能在陛下手里才能完成,臣恐后世帝王缺乏足够的勇气、威望以及雄心,来完成这种改革。”

“嗯,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才好呢?”

“......”练子宁深吸一口气,咬了咬牙,道:“陛下,臣想过三种办法,还请陛下品评!”

“三种?”

朱允炆睁大了眼睛,不错,练子宁,真不错。

“说来听听!”

“是。”练子宁微微思索了一下:“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恢复洪武九年的旧制!”

“洪武九年?”

朱允炆愣了一下,这么久远?自己好像还没有出生呢?

但黄子澄、卓敬、齐泰等人的眼神却为之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

“洪武九年,先帝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岁给粮五万石,宝钞两万五千贯,其余实物如锦、棉、丝等若干;郡王岁给米六千石,宝钞两千八百贯,其余实物若干;亲王嫡长子继承,庶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岁给半始封郡王;郡王庶子赐封六十顷土地,其所生子孙世守之,之后朝廷不再发放禄米。”

“当然,即使恢复洪武九年的制度,也需要调整亲王岁供,五万石仍然过高,按照这个标准,先帝的二十一王,陛下的五子,就需要一百三十万石,宝钞六十五万贯,折合银圆一百三十万圆,这还只是俸禄而已。”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在户部尚书郁新的建议下,先帝调整了王公岁供之数,就是如今的情况,先帝还将其定为永制,后世不许修改。”

“比较这两者,在今天,如今的制度好一些,但在将来,洪武八年要更好。”

“不过臣以为,这两种方法都不算好,所以臣另外想了两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降爵徙封,即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降为奉国将军,以此类推,这种方法是参考洪武九年的情况,略作调整得到的。”

“第三种则是仿照汉朝的制度,将藩王分封到一地,取当地赋税供养之,朝廷不负责藩王的俸禄。当然藩王的封地不能在两京十三省,而应该在新拓之地,如蒙古、东北、朝鲜、倭国等地,这样藩王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国之屏藩,于国、于王、于民都是有利的。”

“陛下,臣言尽于此,恭请陛下圣裁!”

说话间,练子宁跪倒,伏在地上。

大殿中冷场了。

练子宁的第一个方法,让众人眼前一亮,觉得不错,但是很快,练子宁指出了其中的问题,那就是花钱太多,比现在还多。

至于其他两个方法,众人虽然有模糊的想法,但根本不敢宣之于口。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强,一旦传出去,得得罪多少藩王啊?

想到这里,齐泰、卓敬不由得有些羞愧,自己不如练子宁,不如啊!

这真是忠臣啊!

朱允炆如是想。

“练爱卿快快请起!”朱允炆亲自走下来,扶起练子宁:“来人,快赐座!给练爱卿赐座!”

“陛下!陛下!臣不敢!臣不敢!”

练子宁有些感动,眼中泛起泪花。

“不,你坐着!”

朱允炆拍了拍练子宁的肩膀,然后反身坐到龙书案上,道:“解缙,立刻拟旨!”

“是!”

“都察院左都御史练子宁心胸坦荡,忠于国事,特加封太子太傅,兼任詹事府詹事!”

“练爱卿,望你如待朕一般辅佐太子!可好?”

“谢陛下隆恩!子宁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之恩!”

练子宁感激涕零,跪倒在地。

“好了,起来吧!”

练子宁起身,感觉身上热血沸腾,直直盯着皇帝,等候皇帝吩咐,所以他没有注意到身边人的眼神。

太子朱文奎的太傅最开始是黄子澄,之后换为卓敬,现在又换成练子宁,前两任太傅岂能那么平静?

“诸位,练爱卿的想法很有见地,给朕打开了一些思路,朕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新辟之地,宗室镇守,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这也是昔日周朝开疆拓土之意,当然具体如何实施,还要仔细商议一下。”

“至于新辟之地,朕有一些想法,蒙古、东北、朝鲜、倭国,都需要亲王镇之,但是你们的目光也不要局限于此。”

“上个月,琉球请求内附,朕打算将其王族内迁,换亲王镇守。”

“另外南洋,甚至美洲,都可以考虑!”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太早。”

朱允炆兴奋的挥舞着拳头,站起身来:“另外,降爵徙封的事情,也可以考虑一下,当然,宗室的体面还是要的,即使没有俸禄,也要有帮助其安身立命才行,一定数量的土地还是需要的。”

“除了以租税为生外,朕以为可以放开宗室进学、入仕、经商等等限制。”

“你们以为如何?”

黄子澄等人面面相觑,他们发现皇帝想玩一次大的,这些话公布出去,很可能是一场地震啊!

注意到众人的惊愕,朱允炆的语气却骤然严肃:“此事事关重大,你们要严守机密,否则朕绝不留情!”

听到皇帝话语中森森的杀气,众人连忙跪倒:“臣等遵旨!”

“很好!秦王朱尚炳大约需要半月左右,就会到京,朕希望在那之前,你们能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明白吗?”

“对了,此事以练爱卿为主!”

“是!陛下!”

......

“大珅,把刘璟、王艮、杨士奇、金幼孜几个叫过来,朕有事情吩咐!”

“刘,陛下,刘大人生病了,最近请假了!”

“哦,”朱允炆愣了一下,语气复杂的道:“那叫其他人来吧!”

“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