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九州之召唤猛将

《乱世九州之召唤猛将》

第772章 韩国大将——先轸 晋国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han国和吴国大战在一起,十分的激烈。

姬无夜和暴鸢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对于他们来说,袁崇焕和李秀成是一个很好的对手。

姬无夜为人残暴,而且武艺高强。

再加上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让吴国十分的苦恼。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白起率领着士兵,直接对han国发动了袭击。

han国早就有所准备,韩王派遣han国著名将领——先轸。

这个人很多人都很陌生。

但是这个人的实力和水平,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战功赫赫。

十分的强大。

先轸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

足智多谋。

统帅无双。

他是晋国之人。

但是九州大陆上的晋国,乃是司马家族。

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个晋国。

所以,原本晋国的很多人才,纷纷散落在九州大陆上。

有的投靠其他的国家,有的则,静待时机。

而先轸,就投靠了han国,并且被韩王委以重任。

当知道炎国白起到来之后,迅速出击。

让先轸去抵挡。

先轸的本事,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也是经过han国的一致认同的。

先轸乃是曲沃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轸与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一时之间晋国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这个时候,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称霸。所以,晋楚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

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救宋,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任。救宋,楚国实力比晋国强;而且晋国距离宋国较远,并且有曹国、卫国——两个楚国盟国隔在中间,劳师远征,困难很多。文公因此犹豫不定。先轸向文公进言,认为必须出兵援救宋国,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义:报答宋国对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为背楚附晋而遭到的危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狐偃赞成他的看法,并且提出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建议。

于是,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宋。

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

前632年,晋军借道不成之后绕路渡河,侵曹,伐卫。晋军用先轸的计谋,在几天内攻陷了卫国的五鹿。

二月,晋国中军主将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将。

三月上旬,晋军攻入曹国都城。这时,宋国国都被楚军包围,被迫再次向晋告急。

晋文公想要与楚交战,却为身后的齐、秦两国态度不明而感到进退两难。

先轸提出建议:可以指使宋国贿赂齐国、秦国,让齐、秦替宋求情,劝楚撤兵;同时晋国再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迫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

这样齐、秦二国既接受宋国贿赂,又被楚国驳了面子,必定会与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公很高兴,采纳实行了先轸的建议。

一切都按先轸的计划进行着。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他撤回大军,把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但是以善战闻名的子玉却执意请战。

楚王十分不满,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只给他派了少数兵力。

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出使者来到晋国,提出只要晋国放过曹、卫,退还土地,楚军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狐偃听后很愤怒,认为子玉作为楚臣,却要用一个宋,来与晋国君主换取曹、卫两国,是对国君无礼,应该马上攻打楚军。而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对宋、曹、卫三国都一下子安定下来。

而如果晋国拒绝,就是得罪这三家,也等于抛弃了之前要救援的宋。

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不如将计就计: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允许其秘密复国,并乘机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先打起仗再说。文公听了很高兴,立即照办。于是曹、卫二国各自派使者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果然大怒,率军撤围北上攻打晋军。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遵守当年与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楚军锋芒,同时也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

子玉不顾众人意见,执意要追击晋军。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就此展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