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的信仰

《格桑花的信仰》

第156章 糊涂兵徐仁厚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刘韵秋没有食言,她真的把韩奎辛当做了亲儿子,甚至比亲儿子还亲。

婚后第二年,刘韵秋诞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韩金娟、韩金凤。第三年冬天,又迎来了儿子韩金乐。原本的三口之家,一下子又多了三张嘴吃饭,韩立章原本的收入立马就显得有些紧俏了。然而,无论多么拮据,刘韵秋都不曾亏待着韩奎辛。若家里的布料只够做一件新衣服,那就一定得穿在韩奎辛身上;平日里街上买到了好吃的,必先让韩奎辛挑自己想要的;哪天做饭有了荤食,那韩奎辛碗里定然是最多的……刘韵秋的偏心常常令韩立章都看不下去了,他背地里劝说过刘韵秋很多次,可是刘韵秋却说:“奎辛是个苦命的孩子,一出生就没了妈妈,单这一点,金娟姐弟已经比奎辛幸福很多了。要不是奎辛,我恐怕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嫁给你,这一定是小草姐冥冥之中的安排,她想让我来照看她的孩子。”

韩立章清楚,刘韵秋对奎辛如此刻意的偏爱也源自于她对自己这个继母身份的敏感,她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出于母爱的本能,将心中的天平倒向自己的亲生儿女,于是,她干脆将韩奎辛这一端的砝码加得很重很重。韩立章感激刘韵秋的深明大义,只是他与刘韵秋的角色不同,对于他来说,这几个孩子都是他的亲生骨肉,手心手背,并无差别,哪一个受了委屈,他这个做父亲的都是失职。刘韵秋对韩奎辛特别的关注反而替韩立章分担了一部分内心的愧疚,为了换取平衡,他便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更多的精力留给了金娟、金凤和金乐。就这样,一家六口相处得也算其乐融融。

韩立章有一位同事叫徐仁厚,比他小八岁,但早他两年进入单位,也有过当兵打仗的经历,只是与他的履历比起来就要逊色很多了。

徐仁厚二十三岁才参军,准确的说是被参军,参军不到一年就受伤转业了。

徐仁厚祖上是开武馆的,兼着镖局生意,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帝年间,到其太爷爷时达到鼎盛。后来,鸦片战争强行推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外族侵略使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勾结和夹击下,徐家的产业也难逃衰落的厄运。到了徐仁厚父亲徐光达这一辈,已经基本沦为社会的底层群众,家中男丁为了生计均要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都相当清苦。

徐仁厚十一岁那年,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徐光达本是习武之人,血气方刚,而家族的没落又与帝国的侵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想到自己这些年为了混口吃食所遭受的白眼和屈辱皆是由这些侵略者造成的,仇恨之情便如涛涛江水,恨不能将他们千刀万剐。于是,当“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民族抗战!”的呼声响彻全国之时,徐光达仅用了三天时间准备,就带了两件单衣和很少的口粮,便告别妻儿,踏上了抗日之路。期间,徐母陈氏曾收到过丈夫的一封报安的家书,信中说他已经找到了抗日队伍,成了一名在编的正规军,此时在山东枣庄落脚。可是落款时间与徐母的收信时间已经相去一年有余了,自此以后便再无音讯。

徐母后来曾带着徐仁厚找过那个送信人,可是那人也说不清楚信的具体来源,只道是他在北方做生意的一个朋友半年前托送来的,而他跟那个朋友也失联很久了。

“你不晓得我找了你们娘俩多久。”徐仁厚从那个男人看似抱怨的话语里听出了庆幸的口气,“我几乎都放弃了,可后来想想,这炮火连天的年代,一封信背后指不定牵动着多少颗挂念的心呢,所以我就告诉自己,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得找到你们。唉,好在老天开眼,老天开眼呐!那天去码头做工,正巧碰上一人,说认识徐光达这个人,是个装卸货的好手。亏得我没放弃,这真的是老天开眼啊!”那个男人反反复复地感慨着,仿佛自己完成了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

陈氏在战火中凭一己之力将徐仁厚拉扯成人,其中的心酸并不是一两句言语可以描述的。常年的辛苦劳作和营养不良,以及对丈夫无时无刻的思念和担忧,陈氏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徐仁厚成家的第二年最终含恨离去,而在她弥留之际,唯一还放不下的,就是徐光达的生死。她对儿子徐仁厚说:“自从你父亲走后,我的人生就只剩下两件事,将你抚养成人,为徐家留后和等你父亲回来。如今你父亲我怕是等不到了。但是,我生是徐家的人,死是徐家的鬼,无论你父亲是生是死,你替我找到他,将我与他合葬。”

徐仁厚将母亲的话记在了心里,在妻子周彩芹诞下儿子徐万军之后的第二年,他带着那封被母亲珍藏多年已经泛黄的唯一线索,开启了北上寻父之旅。他与他父亲当年一样,也只打包了很少的家当。他安慰妻子,自己此去不会去太久,只当是先去做个初步的打探。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在他走到徐州境内的时候,正碰上了国军抓壮丁,他与领头军官刚好打了个正面。徐仁厚虽然不像父辈那样常年习武,但小的时候还是跟着徐光达学到了些把式,言行举止多少还是会流露出一些武人的气质。像这样一眼就能叫人看出不同的年轻小伙儿,国军是不可能放过的,还不待徐仁厚反应过来,只听耳边一声“抓”,两个穿着军衣的战士迅速将他押进了队伍。他稍有反抗,一柄明晃晃的刺刀立马抵在了他的胸前。于是乎,徐仁厚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国军队伍中的一员。

徐仁厚被迫充军不久,国共两党就打响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此一战,国军损失惨重,近乎全军覆没,毫无作战经验又无心为国军卖命的徐仁厚很快就成了共军的俘虏。淮海战役结束后,来自国民党的被俘人员被统一安排组织学习,接受党课教育,之后按根据个人意愿,想留下来的就被编入了解放军的队伍。

徐仁厚起先还十分惦念家中妻小,留下的意愿并不强烈,后来当他得知自己所在的队伍未来会在山东一带驻扎时,便心动了。他想着待在部队里,至少一段时间内可以不用太愁吃穿,这样他就能够在山东多留些时日来打探父亲的下落了。

徐仁厚就这样,由最初的寻父,阴差阳错地上了战场,结果还吃了败仗,成了俘虏,最后被成功劝降,成了一名解放军。

当年夏天,中央提出并部署了解放位于烟台长山岛的作战计划。长山岛是当时山东境内唯一还被国民党占领的区域,徐仁厚所在部队进入了作战准备。

长山岛战役大概持续了一个周左右就结束了。这是徐仁厚当兵之后打的第二场仗,也是最后一场,因为他腰部中弹,被评定为二等乙级残疾,于是便根据安排就地转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