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七十年代

《重生于七十年代》

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赎(下)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威廉导演,能说几句吗?”

影片结束后,当王杰走出剧院,一群记者蜂拥围堵了上来。

“两分钟,我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接下来我还有事情要办。”在保镖的保护下王杰做了个请的手势。

“你真的了解过奥斯卡·辛德勒的生平吗,威廉先生?”一个记者这样问道。

这话刚出口,王杰就挑了挑眉,这些家伙显然来者不善。

“是的,当然,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改编权后就开始收集了资料,写下了这个剧本,我相信我对辛德勒的生平有着足够多的了解。”

“那么你不觉得,电影对辛德勒的描述有些过于的夸大吗?”这个记者追问道。

“这很正常,电影需要在艺术上进行适当的夸大,再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辛德勒这个人。”王杰耐心的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但是这已经不是适当的夸大了。”旁边一个记者自信满满地说道,“我通读过好几次辛德勒的传记,也收集过不少相关资料,根据我的了解,辛德勒先生并不像你在电影中所描写的那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他贪图享受的性格从来没有改变过,他救助那些人更多的是因为听到了德国战败的消息,从而为自己留条后路——好吧,我承认最后这句有猜测的部分,但是他在战后居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家中,并且和女主人保持着情人关系却是事实。我认为这已经影响到了整部电影,让它的基石不是那么的牢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这位先生回答我一个问题。”王杰说道。

“虽然这样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没关系,请问吧。”这个记者觉察到了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所以还是表示了没问题。

“我想请问,在那个让人恐惧的数年里,辛德勒救助了差不多1000多名犹太人是不是事实?”王杰好整以暇地说道,这次换对方愣了愣。

看在眼里的王杰不给他发言的机会,又立即说了下去:“不管辛德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救助这些人,他庇护了1000多名犹太人,让他们活了下来,这是不是最基本的事实?”

“是的,当然,不过……”记者想要反击。

“大家之前在观赏电影的时候,相信不会忘记最后那几幕,幸存的犹太人为了感谢辛德勒,为他打造了一枚戒指,这枚戒指上面刻这一句话。”王杰扫了全场一眼,眼中似乎闪烁着冷笑,“有人能告诉我,这是哪句话吗?”

现在没人作声,他们已经知道王杰想说什么了,发问的《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更是摸着鼻子看向别处。

“救一人如救全世界!”王杰双手一摊,肃穆得仿佛在祈祷。

然后啪啪的声音响了起来,虽然掌声不大,鼓掌的也不多,却在影院门前显得异常的刺耳。

北美的大部分主流媒体,都控制在犹太人或者犹太裔手中,媒体所能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尽管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发出了质疑这部电影的声音,却无法影响主流媒体对它的评价。

反纳粹反希特勒在西方是最基本的政治正确之一,没有哪个知名人士敢冒着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危险,公然发表言论否认大屠杀的存在。

那些质疑的声音,不过就是拿奥斯卡·辛德勒的生活作风来说事,称他是个奸商和花花公子,拯救犹太人的目的并不纯良。

然而,电影是对奥斯卡·辛德勒进行了美化,但无论怎么样,作为一名纳粹成员,他拯救了上千名犹太人总是事实。

在美国,生活着大量的犹太人和犹太裔,有许多就是当年从欧洲逃亡而来,全美犹太人协会也是北美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在他们的全力推动下,《辛德勒的名单》的风潮,迅速在全美蔓延。

不少名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被问到了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傻子,自然是交口称赞。

以色列第一时间引进了这部电影,同时发来邀请函,希望王杰能参加电影在耶路撒冷的首映式,但王杰还是婉言拒绝了,毕竟在他的印象中,耶路撒冷可不是很安全的地方。《辛德勒的名单》终于在92年暑期档正式上映了,在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宣传,获得无数人的关注的情况,顿时获得了无数的好评。

“斯皮尔伯格再次展现了他的惊人才华,他用一部黑白电影做到了那些彩色电影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让那些质疑他的人通通闭上了嘴巴。”——《洛杉矶时报》

“沉重、压抑而又带着希望,这是部关于人道主义的杰作。斯皮尔伯格不再充满想象力,但他却带给观众一部难受的却不得不看下去的作品。”——《好莱坞报道》

“救一人如救全世界,担任了《辛德勒的名单》制作人的威廉罗斯柴尔德王的确没说错,虽然我依然坚持历史上的辛德勒动机没那么单纯,但我同意这是部杰作。”——《芝加哥论坛报》

包括言辞犀利,再好的电影都喜欢损上两句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在自己的专栏里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并给出了自己的大拇指。

“自从60年代起电影开始有了色彩,黑白电影虽然没有完全消逝在银幕之上,但也已经完全沦为了个性的表演之地,导演们制作黑白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特口味,因为色彩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丰富。但斯皮尔伯格现在却突破了这个限制,虽然《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两种颜色,但我们却能看到比黑白更多的色彩。当独臂老人被打死在雪地上的时候,流出的鲜血和雪地形成的强烈对比的时候;当集中营的妇女们为了让自己苍白脸色看起来红润一些,以避免被纳粹挑出去,不得不刺破手指将鲜血涂抹在脸上的时候;当集中营的孩子们为了躲避纳粹的搜捕,而躲到厕所下面的粪坑的时候;当妇女们赤裸着身体,在集中营里不断跑着圈的时候。虽然仅仅只有两种颜色,但产生的震撼与冲击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彩色所无法带来的沉重。

整部电影中处处都带着斯皮尔伯格式的蒙太奇手法,充满着浅显却又意味深长的暗喻,比如艾蒙将一位犹太工人拉出来,对准脑袋连开几枪都因为枪有问题而没有射出子弹,即使这样,他依然不放弃的继续扣动扳机,人性的泯灭在此可见一斑。

不过最为赞叹的还是全片那个唯一带着色彩在大屠杀中穿行的小女孩,用这样一抹鲜红的色彩来代表屠杀的象征意义的方法,让人情不自禁想要起身鼓掌。不过斯皮尔伯格亲口承认,这个很斯皮尔伯格式的点子不是他自己想到的,而是由他的朋友威廉提供的剧本中特意点出的,而且威廉不仅在这部电影上帮了他很多忙,还提供了整部电影的投资,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当得起‘好莱坞瑰宝’这个称号。”

当然,批评的文章也有,但大多数都不疼不痒的,越是知名度高的媒体越是这样,大多都是从拍摄的手法和角度进行批评,而且同时都纷纷盛赞这是部伟大地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毕竟,反法西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属于政治正确,再加上还有一大批老家伙在后面撑腰,即使再极端的反犹分子现在也不敢公开提出反对意见。

总之,从92年年中到年末这段时间,美国人讨论得最多的电影就是《辛德勒的名单》,各种赞扬之声层出不穷,全美各大城市的犹太社区都举行了盛大的悼念活动,就连竞选总统的拉链顿也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至于他到底是真心这样认为还是想要讨好选民,又或者和某些人有了交易,这就不得而知。不管怎样,这算是又为《辛德勒的名单》加了把柴火,让其在美国烧得越来越旺盛。三周之后,不仅院线数增加到了3000家,北美总票房也拿到2000万,而且这样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大概北美的犹太人家庭都去看这部电影了。

欧洲那边的情况就更加火热了,毕竟那是犹太人主要受害区,电影在欧洲国家上映的时候,不少犹太家庭主动为其宣传,再加上二战后饱受蹂躏的犹太人空前的团结,美国这边的老家伙只是稍微联系了下,德国总理科尔就出现在了《辛德勒的名单》的德国首映式上。

当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掀起这样大的声势,和电影的出色不无关系。《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会被青睐会被追捧会被那些老家伙看好,关键在于它的娱乐性,或者说更贴近普通人的感受。

无论是《华沙一条街》还是《安妮日记》又或者《裸露在狼群中》,要么时间太长,《华沙一条街》是49年的作品;要么视角狭窄,《安妮日记》和《裸露在狼群中》都是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描写的一家或者几家人的事情。

而《辛德勒的名单》有着三个视角,而且全方位的展现了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斯皮尔伯格清楚观众们更喜欢看什么样的情节什么样的角色,《辛德勒的名单》能在德国拿到不错的票房,除了德国人的自我反思外,主角是德国人未尝不是原因之一。

观众们自然会被这些所感动和震撼,犹太人们自然也会发现了这部电影在宣传上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辛德勒的名单》自然也就会受到火热的追捧。

因为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的地位也就越发稳固,要知道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创建人至少有一半是犹太人,另一半则多少都和犹太人都有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