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别史

《楚汉别史》

第43章李斯的为官之道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李斯的为官之道

李斯熟**王之术,深谙为官之道,他认为臣子之功莫大过于两点,一日救驾,二日从龙。

救驾一途,因李斯乃是文人,且君上极少涉险,他恐难做到。可从龙一途,他却必须做到做好,要比任何大臣都做得更好才行,这是为官之最重中之重。

想当年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相从之臣十一人,历尽千般险难万种窘境,终于熬到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从龙之臣皆获大功,荣耀终生。

只有当时的竖儒介子推不识时务,竞因小小异端猜测,主动弃重耳而去。但重耳登基没忘介子推,亲自去寻找。

可介子推不识抬举,竞躲进山中誓不出山。

重耳欲让介子推出山,决定不得已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来。

可介子推榆木脑袋一根筋,硬是不开窍,不出来,结果被活活烧死。

重耳得知后,深为悔愧憾叹,为纪念介子推,令当日君臣百姓皆不得举火吃热食,只可吃寒食,这才有了晋地的“寒食节”,后渐传遍中国。

可见,从龙与否,天壤之别。

再看齐桓公为公子小白之时,也是因国难逃在他国。大臣鲍叔牙等始终从龙身侧。数年后,公子小白回国晋位为齐桓公,鲍叔牙功劳最高,终身跻身庙堂之显赫高位。

当然,这是乱世之时的情形。

而现如今,国内稳定之时,从龙之途该如何运作呢。

李斯百思颇有所得,他认为那就是万事顺应上意,亊亊时时都要为君上一人着想,为君上一人办事服务。只为君上一人,不必考虑天下苍生社稷未来。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成为君上的贴心人自家人,才能永久立于庙堂之上,才能永保显赫荣耀。

李斯虽然是如此这般的心里已有定见,但世事难料,有些时有些事有些局面却是非他一人所能掌控的。他曾有一次险些失去庙堂之上他个人的高官之位,但最终,凭着他对君上心理的准确把握,加之个人的优秀能力才华,放胆冒险一谏,才挽回局面,转危为安。

官场斗争,你死我活,虽不见刀光剑影,却远甚于武士之搏斗。现在想来还凶险无比,历历在目。

那是秦王初当政不久之时,一次韩国派其最出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来到秦国,说是来献一强秦之策,可保秦国永远富强,无敌于天下。

当时的丞相吕不韦细问之下,得知郑国建议秦国应修一条大大的灌溉渠,以滋灌关中那些偏远于水系的大片旱田,若建成,则秦国的整个境内大部分疆土将会成为沃土良田。

吕不韦认为甚有道理,即同意任命郑国为水利工程总指挥,开展工程。那工程甚是浩大,秦国动用十几万人,修建三年,尚未完全竣工。

这时,秦人发现郑国原来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是要疲秦国之力于浩大工程,耗秦国之财于无休止劳役,使秦国因此疲软,无力向东进攻韩国。

秦王得知真相后,大怒,逮捕了郑国,重责了吕不韦。秦王室族人豪贵,趁机进谗言说:“关东六国来秦之人,皆为破坏秦国而来,不可留用,应一律逐出秦国。”此议声势颇盛,应者甚众。

秦王一怒之下,发下《逐客令》,令凡关东来秦之客,皆限日离秦,不得羁留。

李斯是楚国来客,自也在被逐之列。

本来工作干得很卖力很认真,眼下突然只能灰溜溜的悄无声息的离开秦国,离开自己绞尽脑汁千辛万苦奋斗换来的庙堂高位,李斯不甘心啊,太不甘心了。

李斯走走停停磨磨转转在离秦的路途上踟蹰着,赖在一个小旅馆中不愿出关,思绪纷乱烦恼之下,决定冒险给秦王写一封信,因为他判断秦王是雄才大略能判清形势问题的,于是,便提笔写就一篇《谏逐客令,托信使速报咸阳皇宫。

李斯在諫逐客令中从人和物等方面历数了秦国之所以六代以来一直强盛不衰的道理,他举例说六代秦王所倚重的大臣,特别是主政大臣,如商殃、范睢、张仪等都不是秦国籍人,皆是关东六国之人。但忠于秦廷,忠于秦王,毫无保留的尽施才华,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效力于秦廷,才促成了秦国的长足发展,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

又说秦国有史以来使用了数不清的从关东六国得来的上好物品,尤其是各种宝物,才保证了秦国的繁荣昌盛,国力日强。

最后总结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原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整篇文章广征博引,说理深刻,分析透彻,举例鲜明生动,论述有力,结构严谨,词美意赅,节奏明快。

秦王看后顿时醒悟,马上下诏收回逐客令。

自然也请回了一直在旅馆中拖着不走,忐忑不安苦等回音的李斯。李斯如此这般有惊无险的重又得回他立于庙堂之上的仓鼠之位,且被提升为廷尉之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