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别史

《楚汉别史》

刘邦移席拜张良3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九十章刘邦移席拜张良(三)

张良又问:“沛公可知《帝王之术之来源。”

刘邦答说:”未知。”

张良看刘邦回答的神情,揣测其已知其书之来源,之所以说未知,应该是想考察我之学问,便略微一笑,说:”据我所知,帝王之术乃楚国大儒荀况荀子所著,其尤善两术,一日《帝王之术》,一日法家学说。其高徒李斯据此学问帮助秦始皇创立秦朝,可见其学说高明实用之至。”

刘邦闻所未闻似的听着。

张良接着说:”荀子学说,来源于姜子牙学说,又叫《太公兵法》。在荀子之前,商鞅等曾实践姜太公的法术治国之道,帮助秦国奠足了强盛的基础。荀子是依据姜太公的理论和商鞅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的经验才研究写出了《帝王之术》和法家治国理论。”

听到此,刘邦说:“这么说,法家理论很实用了。”

张良肯定的点点头,说:“当然实用。不过荀子学说只是《太公兵法》的一个支系而已,荀子的贡献是将其细化、明晰化而已。”

刘邦有些诧异的问:“《太公兵法》还有其它理论和用途?”这些张耳可没说过。

张良又点点头,说:“正是如此,简而统之的说《太公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法之书,实乃学界百家之祖。如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家学说,孙子的《孙子兵法》,鬼谷子的《纵横之术》等大贤大家的利世之学,皆来源于《太公兵法》。上述大贤们只是各自分别精研细究《太公兵法》之一部分理论,加以专业定向探究,丰富发展,才有此成就。《太公兵法》正因为如此高妙实用,姜太公才据此帮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贤王创立了周朝八百年之天下。”

刘邦慨叹,”恨我学识浅薄,不知世上竟有如此高妙实用之学,只是无緣得学啊!”

张良这时大笑了,说:”沛公若真愿学此法,良可代为讲解。”

刘邦转而大喜,忙问:”先生颇精通此法?”

张良谦逊的说:”精通不敢说,只是我师传授于我太公兵法,现有书册在此。说罢取出书卷,展示开。

刘邦这时十足的再次惊叹,心想,我所识书生,惟张耳为最,大才且能实践。今见张良似远胜于张耳,堪称王佐之才,不对,应是帝师之才,古之罕见啊。我今得遇,何幸至极,若能拜其为师,正可展我胸中大志啊。当下,激动兴奋的再一次移席向前,两人本是五尺礼节之距,现在已快挨上了。

张良见刘邦如此诚恳急切求学,不由心中大喜,说:”良愿与沛公共同研修,’教’字绝不敢当。”

刘邦大喜已极,拍掌欢笑,说:“诚如此,刘邦大幸,愿拜先生为师,请受我一拜。”

张良急欲推却,刘邦不肯,强求要拜,不得已,张良只得侧身半推半受。

刘邦此时对酒已兴趣不大了,一味急于求学。

张良自是十分乐于讲解。

此时,天色已近昏黄,刘邦命人速点明火,两人竟畅谈研学,几近忘我,直至夜半。

刘邦颇是认真孜孜求学,每常自述自已的理解,并能举例说明。

张良有时只讲了要义,刘邦便已贯通。

张良多次惊喜异常,眉梢都翘得老高了,心中已是十分期许了。想我起亊以来所遇义军领袖十余辈,我遍以《太公兵法》试之,皆懵慬不解,或无有兴趣。今遇沛公,非但略语即明就理,尚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才智,若非天授,怎得如此。不知假以时日,其才能造化可达何等境界。

张良甚是快慰,可说是足慰平生。忽又想起师父黄石公曾言“九鼎沉泗水,泗水出赤龙”。刘邦乃泗水之人,又天纵其才,不知能应天命否。

刘邦感觉受益匪浅,又非要拜张良为师。

张良只是婉辞不受,但决定先跟随刘邦一起共事,不去投奔景驹了。

刘邦无奈,只得暂拜张良为厩将,主管高层内务为名,实则是导师兼参谋,主理策划。

张良这才受之。

刘邦高兴啊,深为张良的才学和英雄壮举所折服,内心由衷的感到幸运,实是上天垂青眷顾,三生有幸啊!从此后,以师礼事张良,还只恐不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