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

《想入》

第 249 章 既是争论,也是默许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RoseandLily”的传闻,坊间一直暧昧不清。她俩也懒得解释。路菲在想,大概是各取所需吧。

她们从这段感情,或者说,外界以为的感情中,分别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

无论抱定独身,还是不再孤独。

所谓传闻,既代表着一种争论,也代表一种默许。不澄清,不解释,便可以不停地发酵。

那么她自己呢?原本只想平息事端,稳稳地留在工作室,并没想从中获利,最后却成了最大的受益方。

TracyWang的行程,本就忙得自顾不暇,多余出来的事情,更是能甩出去最好。既然路菲是合作的倡议者,自然知道宣传的方向在哪里。

她先是在“LilySaid”专栏,撰写了一整版的问答式专访,从提问到回答,全程都由她一个人操刀。

这类专访的好处相当明显。比起记者视角的描述,弱化了很多主观性。至少读者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问答双方,事前有着良好沟通,阐述问题的效率非常高。更何况像这种“Q&A”一体化设计。

别人想问而不敢问,或者直接问了显得过于尖锐的问题,可以转由委婉的表达,间接地获取答案。

TracyWang出差前,机场简短的碰头会上,她们将整版专访定位在:“不见面的记者发布会!”

对于被采访者的感性理解,也必须有专门的板块呈现,兼顾读者的八卦需求。这个部分浓缩出来,被路菲弄成一篇侧记“TracyImpression”。

两千字侧写,比六千多字专访,耗时超出了三倍。如此精力悬殊,外界不可想象。专业人士认为却是必须,因为所有导向都将集中在这里体现。

路菲斗胆向TracyWang索要当年给剧组设计道具的草图,原以为此处难免涉及到某些“陈旧性伤疤”而被一口拒绝,没想到她答应的极其痛快。

工作开展比预想中顺利。

结合她最早出道时的清奇构思,以及现在的高定系列风格,能够清晰地看到,她从国内辗转到美国之后,设计理念的更迭和提升。

其高明之处在于,当国内设计师依然沉醉于繁复的结构,唯恐不能将更多元素加入到设计中来的时候。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学会了做减法。

最近一次发布会上,路菲亲眼目睹了,一块“麻布”从头裹到脚的样子,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是接触草图和成衣多了,就能看明白,每一处褶皱的心思,每一寸长度的用意。

交给媒体专栏之前,TracyWang亲自审稿,第一次发出不常有的惊叹:“我找到了最懂我的人!”

与媒体的合作项目,前期拿标往往没有太大困难。凭借人脉,找准时机,依托第三方平台,或者就是单纯地砸钱,都不会构成关键性的障碍。

可是后期操作的粗浅,形式上流于表面,常常让一个项目,止于一次性合作,浪费了前面的资源。

这一点,路菲在国内做公关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地遇到。后来她研究,真心想要合作的平台,其实没有那么多。输出质量的问题造成合作中断,是一笔巨大且无谓的损失。

砸了好大一笔钱,搞成的意向合作。延续性比较好的,往往能在之前价格的八折左右继续持有。打一枪,换一个地儿,始终处于成本的高位运行。

她到郑州公司之后,很大一部分业绩就来自于,把前任丢下的半吊子项目,做成了可持续性项目。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寻找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永远高于维护一个老客户。

这篇在当年名噪一时,拿下“新闻新翠奖”的侧写,据分析人士解读,胜在提出了非主流这个概念。

她抓住了一点,人们普遍认为“RoseandLily”正在亲身示范一段非主流的情感模式。因而所有的讨论乃至非议,都在这个漩涡里打转。

与其把这个漩涡夷平,不如顺势而为,让它成为一个承载舆论的漩涡,所有与之相关的非主流案例,都可以往里面装,产生效应,形成风尚。

果然,侧记一出,概念横流。主动找到路菲,在杂志上开设专栏的,正是Rose女士本人。

职业敏感性令她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一个爆点的创意,当然也不能错过一个有潜质的专栏作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