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种田五年,我被当做祥瑞

《大唐:种田五年,我被当做祥瑞》

第246章重拳配猛药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翌日,左金吾卫府前车水马龙。

周围的其他衙门和路过的官吏与百姓纷纷侧目。

“这左金吾卫府是怎么了?”

“怎么今天府门前有这么多马车?”

“而且马车上还都是大箱小箱的,里面是什么东西啊?”

听到有人发问,百姓们开始胡乱猜测起来。

站在人群之中的共仁装成一副好奇的模样也倾耳聆听。

“我看是不是商贾有求于他们,这才进献东西给衙门的老爷!”

“我到觉得不一定,说不定是新上任的吴王殿下向索贿呢!”

“去你的吧,吴王殿下治了疫病,灭了吐谷浑,陛下赏赐都无算了,还贪图手下的钱财?”

“那可不一定,无官不贪嘛!”

“嘘嘘!”

“你悠着点!这里可是左金吾卫府外面,他们随便用个罪名拿你入衙门,就够你退层皮的!”

百姓们随之不再议论,而是四散而去。

毕竟八卦是八卦,大家都还是要生活的。

共仁则有些意犹未尽。

扶着横刀向左金吾卫府走去。

值守在府门前的杨兴手下拦住了共仁。

虽然他们知道共仁的身份,但是昨日大将军刚刚下了命令。

进入左金吾卫府衙必须要出示身份凭证。

不是左金吾卫府衙的人还需要兵士上报,经过批准才能进入。

于是共仁便成了体验李恪新规的第一人。

李恪得知共仁前来,轻笑着派崔豹去领人。

如今他面前的桌案上堆放着府衙之中文武的自陈书。

他们在书中陈述了自己贪墨钱财,以次充好等罪行。

不过这些自陈书李恪一眼没看。

他如今正在和杨兴谈论左金吾卫兵员的构成问题。

按照他的计划,如今左金吾卫兵员的构成太过单调。

要么是功勋子孙,要么是家境交好的中农富农。

这样的兵源太过单一。

万一大唐在开拓的道路上遭到几次重大的挫败。

府兵制就会遭到严重的冲击。

毕竟府兵制脱胎于北魏的世兵制。

府兵基本上都是世代相传。

而且折冲府最多的地方就是关陇地区。

其次是河东、河南、河北地区。

南方的折冲府屈指可数。

李恪担心府兵制会过度消耗北方的青壮年。

而且府兵也不是人人都能选上。

一旦青黄不接,那朝廷的控制力和军事力量就会大幅衰退。

所以,李恪想要将募兵制引入左金吾卫之中。

不过阻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府兵们不用服徭役,不用纳税,只需受朝廷征调杀敌。

若是招募军士,则会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削弱他们的特权。

府兵定是不愿推行募兵制。

同时武官们也会有所抵触。

因为府兵属于大唐最底层的特权阶级。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府兵虽然是最底层,可也是特权阶级。

他们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

武官们不用担心手下府兵会私通四夷。

甚至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也未必会同意。

毕竟募来的兵士是于效忠自己,还是效忠于征募他们的将帅?

但是募兵的好处也是多多。

第一,征募的军士作为脱产军人,不用从事农业生产,能够专心训练,更容易练成精兵。

第二,募兵制无需过多考虑家境,成为募兵的门槛比成为府兵的门槛低了许多。

第三,征募的军士作为常备军,可以随时将他们派往前线,无需派发文书到地方征调府兵,省去了中间的环节,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兵贵神速。

府兵和募兵皆有得失。

李恪则想要让两者相互结合。

如今想要大规模推行募兵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小范围推行应该不成问题。

而李恪就是想要用募兵制来作为放入池塘中的鲶鱼。

搅动这既年轻又年迈的府兵制。

别说什么xx年正年轻。

不引入新鲜的血液保持体制旺盛的生命力,再好的体制也经不住腐化。

很快,李恪便派人将文武们的自陈书送到李世民处。

而他则看着面前的共仁说道:“二弟,你如今会郑州一同,从百姓之中选出五百名胆气过人,身体健康的良家子。”

共仁闻言眼睛一转又继续追问道:“王爷还有其他什么条件吗?”

李恪思索片刻,看向共仁说道:“如果可以身材尽量在六尺五以上。”

“毕竟金吾卫还是要有些牌面的。”

“对了,你再去看看那些被我们解救的百姓后迁往郑州的百姓过的如何了!”

“顺便你也回家看看,你如今得了官身,虽然尚未有实职,不过我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共仁连忙拱手应诺,随后被李恪打发返回王府准备回家。

李恪终于将目光对准了堂上的文武们。

“你们如今上了自陈书,上缴了贪墨的钱财。”

“本王也恪守承诺,本王会留你们的性命。”

“本王的奏章和你们的自陈书会一同出现在父皇的御案之上。”

“还有,此番本王核查库存,对文职们打击较大。”

“一些武官不免喜形于色。”

“本王虽然不能彻底除掉你们的陋习。”

“但是本王能够除掉还带有陋习的人。”

“本王已经上书父皇,从河南道和陇右道各征募五百兵士。”

“他们将会被编为一军。”

“他们的编制将会和折冲府一样。”

“有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团校尉、旅帅、队正、火长。”

“他们的任务就是时刻准备着顶替你们中犯错的人!”

“被顶替的府兵将会失去到长安轮值的机会。”

“若是依旧不知悔改,直接出去府兵身份。”

李恪的话,让众武官为之一惊。

而看完李恪奏章的李世民也不由感叹一声。

“后生可畏!”

一旁的房玄龄看完李恪的奏章,轻笑着说道:“陛下,吴王这套重拳配猛药,正合适如今使用。”

“大唐问鼎天下不过十余年,金吾卫就如同一个健硕的猛士,但是身上有一处化脓的创口。”

“吴王先是用重拳打醒ta,然后在用猛药治疗ta。”

“最后让他恢复往日的健硕。”

李世民闻言也轻笑了一声。

“恪儿文韬武略力压众人,又锐意进取。”

“乃是大唐的一把利剑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