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唐

《隆唐》

第209章 新一代大臣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房玄龄,熟悉隋唐历史的人都并不陌生,房谋杜断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

高顺调查了历史名人的情况,齐国境内,暂时只发现了房彦谦、魏长贤、李诠三人。

而杨坚那边,高颎、苏威、裴矩、虞世基、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宇文述,开国的班底一个都不少。

就连杜如晦的父亲,也是隋国大臣,更不用提什么李渊、长孙晟这些人了。

好在齐国这些年重视教育,已经不缺官员,如今的六部尚书,除了薛道衡以外,全都换了人。

不是高顺不想让他们干,而是他们年龄大了,不是生病就是去世,就连斛律光也在家休养,无法出战。

如今的六部,礼部由催儦主持,刑部由李德林主持,户部由薛道衡主持,工部由卢思道主持,吏部由颜之推主持,兵部由秦爱主持。

当初高顺府中的人,如今都得到了重用,魏长贤更是成为了内阁资历最老的,只有袁宪能和他分庭抗争。

至于裴蕴和房彦谦,二人刚入阁不久,还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但二人都是能人,很快就进进入了状态。

齐州是房彦谦的故乡,家乡遭难他怎么会视而不见,等二人说完,高顺看向他们时,房彦谦才站出来。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组织赈灾,那些百姓失去了家园土地,接下来要考虑他们的生计。”

高顺闻言点头,看向了薛道衡,薛道衡出列道:“陛下,户部已经拨出粮草十万石,用来赈济齐州的百姓。

并且已经下令,让地方官府组织抢先,补种被淹没的土地,尽量弥补损失。”

这种应急预案,高顺早就提出来了,从上到下必须熟悉流程,关键时刻及时启用。

听说朝廷已经采取了措施,房彦谦心下稍安,但是他没有退下,他知道高顺正等着他表态。

“陛下,开凿运河,虽然劳民伤财,可以我朝现在的国力,还是可以承受的。

从长远来看,运河的修建利大于弊,如果运河可以贯穿南北,也可以大大缓解北方的粮食压力。”

房彦谦支持开凿运河,这时裴蕴也符合道:“房阁老说的不错,陛下近年来大力发展东北,新设黑吉辽三州,需要大量的资源。

而这些都是北方不具备的,需要南方的支持,所以臣也同意开凿运河,也正好可以安顿那些民夫。”

魏长贤、房彦谦、裴蕴都同意开凿运河,只有袁宪一人反对,但袁宪并不甘心。

“道理虽没错,可如果不开垦北方的土地,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南方很可能会负担不起。

而且那些民夫不愿意种地,运河迟早有修完的那一天,而民夫越来越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在封建王朝,农耕始终是主要生产力,不是说没人从事劳工,而是没有那么多工作让他们做。

长城修完了,运河凿完了,留下那数十万劳工干什么,他们没了生计会饿死,安顿不好很容易生乱。

袁宪正是担心这个,这才不想让事态扩大,长城不得不修,但运河可以不要。

随着袁宪的分析,大臣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没有高顺的见识,考虑问题都很单一。

而高顺也想到了这一点,和工人阶级配套的是工业,而齐国的工业受科技限制,已经无法发展。

没有大型工厂,没有大项目,那些劳工除了回家种地,仿佛没有别的选择。

可工厂建不起来,大项目却不缺,等大臣们议论的差不多了,他才轻咳一声。

“嗯,诸位爱卿的担忧,朕都可以理解,只是你们担心的问题,朕都有办法解决。”

此话一出,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分分回到自己的位置,等待高顺的发言。

“从一开始的时候,朕心中始终没有明确的计划,可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朕已经有了方向。

长城的修建,为的是保境安民,而运河的开凿,为的是带动南北经济。

可一条运河就够了么?

如今齐国南北上千里,东西也有数百里,各州之间道具恶劣,运输也是十分不便。

所以等运河凿完,我们可以修路,如果道具都通了,我们可以建设。

红砖、水泥的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推广开来,让百姓受益。”

高顺说完,大臣们陷入沉默,主要是因为高顺的想法太大,竟然要维修全国的道路。

“陛下,使用那些劳工,不但要供给粮食,还要给工钱,运河一项负担已经很大了,如果修路的话……”

魏长贤此时也开始担心,这样做太损耗国力,高顺闻言微微一笑道:“爱卿当这路是白修的?

长城一项,是为了国防,而运河和道路,普通商人要是行驶,是要收费的!”

听到这里,魏长贤即立刻就明白了,他之前思维受限,根本没想到这一点。

“陛下的意思是……”

“朝廷出钱修路,是为了方便出行,寻常百姓可以免费,可商人运输队道路损耗严重,自然要收钱,运河也是一样……”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就和后世的高速公路一样,运输货物的车辆都需要交养路费,渐渐的就可以收回成本。

不过也仅仅是收回成本,这项收费不能太过分,全国还要统一标准,否则百姓就不买账了。

“陛下,即便是可以设卡收税,朝廷依旧要投入一笔钱财,如果数量巨大,也容易动摇国本啊。”

“谁说一定要朝廷出钱了,地方官府都干什么吃的,只需要让他们寻找地方富商,把道路报给他们,让官府收费还钱,就不需要朝廷出钱了,只要加个期限就可以了。”

高顺这么做也不是第一次,水泥和砖石就是如此,只不过初期购买者是朝廷,因为百姓还不认识这个。

可随着推广,百姓见识到了水泥的好处,成本比糯米汁低多了,还要比土房子坚固,家里有点钱的都可以盖一座。

而且水泥不怕水,干了以后不用担心被水泡塌,民间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再过几年就可以推广全国。

这种模式在后世很常见,其实就是招商引资,商人可以从中获利,政府也可以发展经济。

思路只要一打开,很多问题其实就不是问题,历史上的很多大项目,都是由朝廷独立负责。

哪怕是收税,剥削的阶级也不对,农民又出钱又出力,到最后还吃不饱饭,不起义才怪。

而那些世家大族,富商巨贾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轻易赚的盆满钵满,这就是权利。

高顺明知道这一点,却也不得不加以利用,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何况这是封建帝国。

如果朝廷有足够的实力,就不需要让民间势力分蛋糕,但这也不利于统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上层阶级拉上战船。

有了大致的方向,高顺就不用亲力亲为了,高顺把这个计划命名为:十年计划。

意思就是十年时间内,开凿疏通大运河,然后要在全国各州郡治所之间,修建一条平坦的水泥道路。

具体实施由内阁掌舵,户部分配任务,地方官招商引资,刑部和兵部配合。

与此同时,造船的技术也在进步,现在朝廷已经造出了可以在海上航行,搭载数百人的大船。

只可惜綦连猛也已经去世,高顺不得不重新选择海军将领,现在的海军将领明叫孔维,是綦连猛的副将。

岭南平定后,高顺让他们占据了南海的大小岛屿,其中就包括夷州和琉球,积累了一定的航海经验。

接下来高顺打算让他们继续远航,去寻找玉米和土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