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门

《穿门》

作品相关之47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浅论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内容提要:本文从心理健康的视觉,阐述老年人如何克服心理压抑以至抑郁症,做到人生有目标,生活有乐趣,善于待人,肯帮助他人,在助人中享受快乐,和亲友、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和睦,能够保持年轻的心态,常怀好奇之心,安享晚年幸福。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压抑抑郁症身心健康生活目标善于待人助人为乐人际关系家庭和睦年轻心态好奇心幸福晚年

自古至今,追求身体的健康,延长自己的寿命,成了人们喋喋不休的话题和倾力研究的课题。如何才能延长你的寿命呢,有遗传基因,生活习惯,饮食,居住环境,是否抽烟喝酒,有否参加运动,等等,重要的还有心理健康,人的心情。也就是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长寿者大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则占50%。只有愉悦的心情,才是人生终极的追求。

心理压抑会损伤身体

当今医学研究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的多种疾病与心理压抑感有关,这类病,有人称其为心身性疾病。

一个人如果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干坏事等,会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有实验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于让小鼠致死。《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相互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而长期的心理压抑会形成抑郁症,使人终日郁郁寡欢,总感觉看这也不顺眼,看那也不顺心,饭菜食之无味,睡觉也不安稳,甚至失眠,惶惶然度日如年。抑郁症是心理压抑的进一步表现,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倾向。感觉心理压抑厉害时,可以找心理医生诊治,更重要的还是在自己。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可以换个角度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感觉就会不一样。其次可以寻求亲友的帮助,与人多交流,感受到亲友的关心与温暖。再者,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出外旅游,不整天闷在家里,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既开阔了眼界,又陶冶了自己的身心。

生活有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调查表明,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有个例子,有两位60多岁的女子,同时被诊断患有某种疾病,一位女子整天想着死的事情,自暴自弃,认为活一天赚一天,为迎接死亡的到来,整日无所事事,感觉活在世上没啥意思,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与意义,没过几年就死去了。另一位女子不把病放在心上,除积极治疗外,参加各种活动,多运动,丝毫不去想死的事情,“自信人生二百年”,让一生中的两万多天每天都生活得有滋有味,到90多岁时还能登山。另外,报刊上还登载,有八、九十岁的老翁敢于挑战生命的极限,从飞机上跳伞下来。有九十多岁的老人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有百多岁的老妪完成论文答辩,拿到研究生文凭。这样的例子不少,总之,他们都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生活有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研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研究还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的时候,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低些,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比年轻人低。因此,经常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人生的目标感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并决定其生理状况。调查表明: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高一倍;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高一倍。

人生有目标还会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一旦目标实现,会带给人极大的欢乐。

古往今来,一些著名的画家、书法家都很长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艺术上取得成功,得到社会认可,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自然,老年人制订的目标要切实可行,不一定要有多大,如上老年大学学习某项技艺,掌握某项体育技巧,如乒乓球、门球、柔力球等,去旅游等等。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研究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四成;给予别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三成。

帮助他人为何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从而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的分泌。因此,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剂良方。

要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先要做到与人为善。人到老年,应该有与人为善的襟怀、修养和气度。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要宽容大度,胸襟坦荡,又要常怀善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切忌遇事心胸狭窄,处处斤斤计较,不应该拿放大镜看待别人的缺点。凡事太为自己着想,过分较真,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跟身边人的感情和友谊,还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实在不值得。老年人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乐善好施之意,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多作点奉献。努力做到释人之惑,帮人之需,扶人之困,济人之难,营造一种“善人者,人亦善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精神舒畅,身体硬朗,晚年快乐的幸福时光才会常相伴。

建立与亲友、他人和睦相处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群体动物,活着,就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人生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除生理需求外,其他需求都和人际关系有关,“需求”获得满足,就会有快乐。

研究表明: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首位的是人际关系,它可能比多吃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还要重要。

调查发现:心胸狭隘、名利心重、敌视情绪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性格随和的人,其死亡率仅为2.5%。心脏病的发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古语曰“宰相肚里好撑船”,心地宽广的人多长寿。人际关系不好者,其心里充满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有的人人际关系差,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付出友善,哪怕是对他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这种抗体会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美国有位生命伦理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回声”的本质: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的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多付出: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老年人退休之后,家就成了要长待的港湾,和家人和睦相处很重要。对老伴要心怀感激之意,要尽己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补偿一下早先因工作忙照顾家庭不足的缺憾;要学会相互包容、忍让;要相互关心、照顾。对儿女和孙辈要多于理解和谅解,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平时有个周到与否,不要过分挑剔与指责。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安享幸福的晚年。

保持年轻心态,常怀新奇之心

人们常用“返老还童”、“老顽童”来形容好奇心强的老年人,这种老年人大都性格外向开朗,诚实,对新事物感兴趣,头脑灵活,老年痴呆症也就不易在他们身上发生。

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新东西层出不穷,那些属于老年一代的东西,已经落后于形势而遭到淘汰。对于这些,有的老年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样下去,在观念、处事等方面,容易和年轻一代隔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年要保特年轻的心态,常怀新奇之心,肯于学习,善于学习,多接触一些新生事物,如学习使用电脑,会打字,上传照片,发邮件等;会利用手机发短信,上微信等;在60多岁考驾照,学会驾驶汽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形势,跟上新变化。

人到老年,已无多大能力能改变他人和社会,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顺应他人和当前的社会。这样对于自己的身体,只能有益而无害处。

愿每个老年人都能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拥有身心的健康。

写于2016年3月下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