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丝路

《天朝丝路》

第44章柳暗花明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秋雨中的大漠是最温顺的时候,浮尘落地流沙蛰伏,到处显现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如果你能静下心来附耳贴近大地的胸膛,你就会听到无数大漠的沙生植物,疯狂汲取养分拔节助长的‘噼啪’声,特别是柠条和花棒,一夜之间就会猛然窜高一尺多颠覆你的三观。

许多流浪和干涸蛰伏的刺球类植物随遇而安,顾不上选择什么季节,抓住机遇扎根复活才是第一要务,十天半月就能完成开花结果传宗接代大业,等到大漠恢复酷热,他们便收拾行囊再一次踏上旅途。

最悲催的是沙漠中沙和尚、蝎虎子、长虫等爬行动物,由于地气潮湿不见阳光导致腹部臌胀,无法及时排除体内的湿气,所以行动迟缓从而危机四伏;

野鸡、沙狐、刺猬、老鼠等小动物开启了难得一见的饕餮盛宴,满世界搜寻这些‘慢步者’,毫不留情大肆猎杀,把大漠生存法则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遫濮城堡的王爷府里面,关乎部族命运的商业谈判已经进行了三天。

先易后难,首先敲定粮食和茶砖的大宗交易再说。

每年的春乏季节,因为雪灾等多种因素导致营养不良使大批幼畜和母畜死亡,每日定补一定数量的饲料才是它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虽说遫濮部落往年打秋风的时候,抓来大批的汉民开垦土地种植青稞燕麦等农作物力求自给自足,但依然缺口巨大。

遫濮部落三千多户牧民,每家每户需要几千斤饲料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所以说只要商队能运来粮食,多少都能消化掉。

所以,牧民们只好忍痛割爱有选择的放弃一部分年老体弱的牲畜,任其自生自灭实属无奈之举。

平均每户牧民缺口按五千斤饲料计算,仅仅遫濮部落一家就需要一千五百万斤以上的粮食,需要骆驼来往四万头次才能弥补这个庞大的缺口;如果延伸到整个草原那就是一个海量的天文数字,光靠陇西骆老大一家马帮那还不是沧海一粟,需要无数个骆老大一样的马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

为了保障此次交易,骆老大已经联系好了陇西郡、北地郡的二三十个小规模马帮,分县道派专人联络管理,一旦敲定大买卖就第一时间迅速参与进来。

每户牧民每月最少需要消耗两块茶砖,一年就是二十四块,整个部落每年需要八万块茶砖,一个骆驼一次运一百块,就需要八百驮茶砖才能满足这里的基本需求。

这些都是刚需,交易额越大才能维持部族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草原人善待所有商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假如杀鸡取卵断绝与这些商队来往,那么对草原人来说不啻一场人为的灾难,所以,每个部族头领都会约束劫掠成性的野蛮部下收敛性子,一旦越轨将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

除了廉价的皮毛羊群之外,草原上最大宗值钱的货物当属马匹、牛群和驯驼。

马匹已经交待的够多了,这里单说牛群和驯驼。

匈奴人豢养的牛群大体分为两个品种:

牦牛——牦牛全身都是宝,胡人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

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作高原运输工具,为当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

耕牛——主张牛耕始于西汉中叶,主要根据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赵过始为牛耕”说。

《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

这确实是我国史籍明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技术。

需求刺激养殖耕牛的大规模发展,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他们更适合大规模引进耕牛品种养殖繁育,相比野性难驯的牦牛,温顺的耕牛更适合作为与汉人交易的拳头产品。

每年春秋季节,来自草原适龄的耕牛和牛犊,便是汉地百姓的抢手货,有无耕牛便成为了大批自耕农是否富裕的象征,如同现代凡人的房子车子,关乎到能否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大事情。

骆驼——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极其忍饥耐渴。

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两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驼峰里贮存着脂肪,可在得不到食物时,分解成身体所需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用来贮存水。

骆驼可用作骑乘、驮运、拉车、犁地等,是沙漠戈壁地区人民不可缺少的伙伴。

中国大陆的品种大多为双峰驼,主要分布于西域、甘、蒙。

在交通运输极其落后的古代,骆驼的骑乘驮运功能显得尤为珍贵,成为长途运输穿越大漠戈壁的绝对主力。

双峰驼比较驯顺、易骑乘,适于载重:运载170~270公斤东西,每天可行百里路,它们的最高速度大约每小时16公里。

驯驼——并不是每一头成年骆驼都可以用于长途运输,必须经过驯驼人的长期驯化,使它们服从口令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接受驮运培训,经多次考验合格以后才能‘持证上岗’,这里面可有说不完的大学问。

不然商队买来一队各行其是的野骆驼,途中遇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便四散逃离岂不麻烦!

一头优质合格的驯驼,其价值丝毫不亚于马匹甚至更高。

每个长途贩运的商队,必须要有‘预备驼队’随行,随时替换生病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损失的运力,不然只好丢弃货物赶路别无他法,发生这种情况岂不剜了商家的心头肉。

所以说,马匹、牦牛、耕牛、驯驼就是匈奴西羌人出口创汇的四大拳头产品,用来换取大汉朝百姓的粮食、茶砖、麻布和铜铁器具。至于来自极西之地的黄金、美玉、宝石、波斯地毯和出自大汉朝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名贵中药材等,皆属于高端奢侈品,虽然利润丰厚,但也只占据丝路运力的十之一二,绝大多数运力主要投入到了茶叶、粮食、日用器具方面,才造就了‘驼队往来不绝于道’的繁华景象。

既然遫濮部落愿意把宝压在陇西马帮的身上,骆老大自然是求之不得,拿下这个距离最近的大客户,足以省去不少麻烦,尽心竭力完成交易,陇西马帮的弟兄们就可以安稳过个肥年了。

这样的大宗货物都有行情价格,同类商品除了运距的差别之外,上下浮动不是太大,主要把控好货物数量质量和交接地点就行。

交接地点可大有讲究。

地处与大汉朝接壤的遫濮部落,边界地带绵延数百里,本着就近交接方便交易双方的原则,陇西马帮与遫濮部落的各个小部落头领,逐一敲定了数十个交易地点,以及双方以物易物商品种类和价格。

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交易地点就有各自不同的交易价格,主要差别在于运距的远近,这一点谁都心知肚明。

这样交易的好处在于,即让卖家加快了交易节奏提高效率,又为买家节省了不必要的费用获取更多的商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流通之中得利。

这两年膘肥马壮的秋天,遫濮部落不敢轻易出动打草谷了,给闲的蛋疼的巴郎子们找点事做岂不乐而美哉!

以上都是具体需要逐一落实的繁杂事项,自然有勒姑比王爷和骆老大属下去操办,而他们已经在遫濮部落白沙河畔的王廷交火了整整三天三夜,攻坚战打得激烈焦灼如火如荼。

算一笔细账大伙就明白了。

以茶砖为例,遫濮部落此次需要八万块茶砖,每块茶砖一枚五铢钱的差价就代表八十贯的差别,一贯钱差不多可以购买十只羊,一文钱就代表八百只羊;

再具体到数量庞大的饲料上,按一千五百万斤计算,一厘钱就是一千五百贯的差距,相当于一万五千只羊,三百只的羊群也需要五十群。

你说作为双方当家人能不为了各自的利益分毫必争寸土不让吗?

先敲定茶砖和部分饲料的订单,先让驼队捎带廉价的皮货返回,组织开展头绪繁杂的大规模运输。

茶砖不在朝廷的禁运之列,胡人用作饲料的杂粮因为能交易到西羌匈奴的马匹耕牛,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得比较松,所以这两项货物的交易可以抓紧时间先行启动。

九尾狐康石随队返回,主持陇西北地郡两地交易大局,与粮商、货栈、马帮及时接洽调度来往的货物,要临机拍板处置许多头绪繁杂的事项,没个能统揽全局的坐镇指挥肯定不行,这个担子非康石挑起来莫属。

骆老大每天还在于勒姑比王爷磨牙。

“王爷,关于兵器交易的事情小的确实无能为力,如果再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恐怕小的要另寻买家。

想必您老也猜得到,军方的买卖虽然利润大,这是我们陇西马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机会,但他们的交道不好打,丁是丁卯是卯,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前期的巨额花费打水漂不说,恐怕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岂不是赔到家了,还请王爷体谅则个。”

“骆掌柜,你老实告诉本王,安西军是否来人监视交易?”

“小的也想让安西军参与进来,可惜人家不愿操这个闲心,和王爷您一样,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你小子就不必纠结了。”

化繁为简提高办事效率,是每一个上位者必备的技能,没这点能耐,谁也不可能在高位待得太久,否则即便别人不篡位,这样愚钝不开窍的家伙迟早也会累死自己。

“王爷圣明,安西军的货物一概要用马匹交换,这一点我早已声明,遫濮各部落需要的饲料和铜铁兵器,我们陇西马帮也可以一揽子供给,但想用牦牛耕牛和驯驼代替马匹,数量小我们马帮可以想办法应付,可数量太大就无能为力了。”

“你小子咋一根筋嘛,办法总比困难多,你在想想办法。”

勒姑比王爷依旧固执己见:“能拿出两千匹马已经是我们遫濮部落的极限,并且只能是随机挑选的马群,如果想挑选可用的战马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骆掌柜,你要知道,就这,我们也要担着极大的风险。

按照安西军以往的尿****完成只后,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搞得路人皆知,这是我们反复权衡利弊以后推算出休屠王右贤王可以忍受的底线;突破这条底线,我们遫濮部落就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你忍心看我们大难临头吗?”

骆老大苦笑道:“王爷,您说安西军为了区区三五百匹战马,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您就别难为我了,我可没有说服那些杀神的胆量。”

他俩都心知肚明,两千匹随机挑选的马群,可用战马最多不超过五百。

区区五百匹战马,对安西军来说杯水车薪可有可无,不值得付出可提升敌对实力的代价;

对勒姑比王爷而言,可极大提高战力的同时,尽量压缩安西军可得到的战马;再者,虽说数量不小,但可以上战场的战马并不多,作用有限,对休屠王和右贤王也能交待过去,岂不两全其美!

古代每个骑兵同时拥有多匹马——

走马,经过专门训练行军时骑,突出速度和耐力;

驮马,驮运行李和武器,母马大多数充作驮马,而且哺乳期的母马在行军途中可以提供新鲜的马奶,同时解决骑兵在极端条件下的饮食问题。

战马,只有作战时才骑,选用剽悍的公马或者精力旺盛的骟马担任,讲究爆发力。

真可谓:相逢一杯酒,言利两面刀;荒原王嫱冢,野草三尺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