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丝路

《天朝丝路》

第64章山雨欲来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山雨欲来

古代世族藏书多少就是底蕴所在,一套五经从制简到刻字再到编纂成书,就要付出不菲的资财,寻常百姓人家根本就没有能力涉足这个高大上的圈子,如同小马哥创办的湖畔大学、清北举办的企业家进修班,就是你想上杆子给人家生猴子,也不得其门而入啊!

世族一般都有自家开办的私塾学堂,专门培养自家的子孙后代,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人根本别想进入里面求学。

这年代除了太学再没有官办的学校,所以寒门子弟想通过求学之路出人头地,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比登天还难。

即便是到了两千年以后的现在,参加高考是寒门子弟与官二代富二代公平竞争的唯一通道,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想通过其它途径出人头地,比被流星砸中还难。

世家之所以屹立千年不倒,其关键在于不惜余力重视人才的培养;

君不见,专门为有钱人设立的贵族教育已经延伸到胎教,更有甚者,在国内捞金,却恬不知耻跑到国外给洋鬼子的大学捐献巨额资金交投名状,为的就是移民海外让下一代接受最顶尖的教育,成为接班的白眼狼。

看过金星访谈节目的观众都不会忘记,在主持人犀利的质问下老潘那张五光十色的尴尬嘴脸。至于后来发生抛售资产被官方叫停,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哈哈,是不是歪楼啦!

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的长治久安,都离不开具有向心力的自上而下的高效的管理机构,以及科学技术持续稳定的发展。

而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目不识丁的文盲无论如何也难以负担这样的重任。

无数的网文中塑造官二代富二代不学无术骄横跋扈的形象博人眼球,其实恰恰相反,他们的子弟最清楚知识的才是自身强大的最好装备,为了延续荣华富贵,他们会动用一切优质资源,更加注重下一代从幼教到大学阶段的全程教育,现实中找出一个软侉子弟的例子比大海捞针还难。

《百家姓》这样通俗易懂的启蒙典籍,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在场的所有人都想要将其抄录一份作为传家宝。

唯有蒋梦麟大人不为所动,他眯着眼睛望向老太君:“德公,都知根知底,你就别藏着掖着啊!不是说要让蒋某人提拔作序吗,不知高低让我如何动笔。”

“哈哈,这么早就撑不住气了?”

老太君难掩得意之色:“管家,把《百家姓》挂到墙上,留足地方,估计一会还有两个卷轴要挂上去。”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千字文》,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皆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全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整体来说,明显比仅仅有识字功能的《百家姓》更上层楼,融入了许多人文历史自然规律方面的已有认知,稍作讲解,刚入门的儿童很容易理解。

随着太傅蒋大人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众人摇头晃脑如醉如痴。

“恭喜德公,僻居乡野潜心学问,不声不响竟然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展现的两篇启蒙大作足以惊艳世人,不知最后的压轴大戏是何等的亮眼耀目,蒋某早已迫不及待,德公,您就别抻着了,让大伙一睹为快吧。”

《百家姓》《千字文》已经占据了客厅的东西两面墙壁,众人望眼欲穿等待压轴大戏开幕。

老太君此刻却卖起了关子:“诸位高朋,说实话,这是一篇尚未完稿的半成品,有几处用典虽然已有考量,但到底用哪个熨帖老夫也拿不准。

正好今日适逢其会,老夫厚颜想各位讨教,我们群策群力共同推敲,带拙作玉璧合拢完美无瑕后,另做答谢。”

说着话,老太君直接让管家福伯把卷轴挂到了正堂。

“《三字经》?!”

堂上一片哗然,一众大儒纷纷不顾形象的挤上前想先睹为快,正应了李清照的那句词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没有绝对的自信,古人除了老子,谁敢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经”?!

从汉武帝起,朝廷采纳董仲舒建议,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战略,天下读书人都要研习四书五经。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

一篇启蒙之作就敢大言不惭的称“经”?

目之所及,大伙不约而同都将墙上悬挂的《三字经》读出声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一篇《三字经》读完满堂皆惊,堂上久久陷入了沉寂。

大道至简,朴实无华,【三字经】把这个哲理渲染的淋漓尽致。

震惊!一众大儒没想到德馨先生另辟蹊径,不声不响竟然在蒙学一道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三字经》浅显易懂,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学习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的确担当得起一个“经”字!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通俗易懂,最适合蒙童启蒙。”

…………

赞美之词不绝于耳,没有虚与委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太子太傅蒋梦麟大儒率众人作揖长拜:“德公在上,请受我等一拜。

三百千一出,无疑是蒙学无人撼动的三座大山,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显得苍白。”

老太君急忙上前阻挡众人:“不敢当,不敢当,各位都是学问大家,只是攻读的方向不同而已,某同样仰慕已久。

况且《三字经》还有几处上下衔接不流畅,虽然老朽已经选择了几个典故,但到底用哪个比较贴切,到现在我也犹豫不定。今日正好向各位求教,我们共同商议敲定,也不失为一桩文坛佳话。”

老而成精,顺水推舟把堂上的各位大儒拉入了他的阵营,以这年头文人的清贵,绝不担心像后世学者呕心沥血经历千万次枯燥的试验,好不容易才搞出一项创新学术论文,结果甲乙丙丁领导纷纷跑出来靠前挂名,自己最后只落得个排序末尾的悲哀。

虽然不愿挂名,但此刻能在蒙学典籍上有所参与贡献,亦不失为一桩人前炫耀的文坛趣话。

大伙心知肚明,纷纷捧场,引经据典献计献策,很快几处空白就填补的天衣无缝。

…………

谁都想第一时间把三百千抄录回家,丰富家族的书库增加底蕴。可只有一份底稿,显然不能满足他们迫切的需求。

最后还是蒋梦麟大人一锤定音:“老家伙,看来不带上三百千的书稿,我们这班恶客是不好打发了。

劳烦德公准备晚餐夜宵,我们三人一组自由组合,挑灯夜战,每人抄录一篇您的启蒙大作,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回去后相互交换,就算是支付我等参与编纂的酬劳。

所用纸张用墨无偿提供,不能算在你赠送的礼单以内,这样虽然有点吃亏,但勉强可以弥补我等受伤的心灵,大伙以为然否?”

“太傅所言极是,这样最好不过,哈哈!”

“交友不慎啊,真让老夫头疼,简直就是一帮斤斤计较的市井小贩嘛,也不怕让人笑话!”

老太君叹息连连:“管家,按照太傅大人的吩咐麻溜点操办,早点打发就安生了。”

“哈哈哈哈!”

心照不宣,主宾相视哈哈大笑。

叠纸描红、研磨抄录,大儒们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不然就对不起眼前这份沉甸甸的传世学问。

每一个字都写的一丝不苟,大小如一,布局均匀,尽管进展缓慢,但人人都乐在其中。

只有老太君和太傅大人蒋梦麟在一旁惬意的喝茶聊天。

“德公,您提拔作序的重托,蒋某恐怕无能为力了啊!”

“?”

老太君心念一动,望着对方满脸疑问。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