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丝路

《天朝丝路》

第65章河间王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六十章五:河间王

蒋太傅郑重其事的言道:“不是蒋某不愿意,而是蒋某不能为。”

老太君马上明白咋回事了:“太傅有更好的人选?”

“老滑头,反应挺快嘛。”

蒋太傅笑道:“要想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就要想办法请河间王从中斡旋,如果最终能请官家给《三字经》作序岂不一步登天!

河间王爱书如命,《千字文》自然要留给他作题,蒋某人根据官家和河间王的序文,锦上添花也就顺理成章了。”

(题跋,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以品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文字。写在前面的称“题”,写在后面的称“跋”。)

“好棋啊,一步定乾坤,妙哉!”

老太君击节称叹老怀大慰。

…………

第五代河间王刘庆,刘授子,天汉四年(前97年)袭爵,是西汉皇室中声誉最佳声名显赫的王爷。

提起河间王,就不得不提及初代河间王刘德。

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太子刘荣同母弟,母为栗姬。

别以为身为皇子是老天垂青,恰恰相反,除了脱颖而出能坐上龙椅的那位幸运儿,其他皇子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与死亡危机相伴,哪怕睡觉也要睁着眼睛,不知灾祸啥时候降临。

同为皇子,你就是别人争霸路上的绊脚石,不管你有没有这个野心,别人想方设法除掉你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隐患的最好途径之一。

刘德很清楚自己的能耐,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哥哥身为太子,反而使他的危机意识更强。

于是他便旗帜鲜明选择了一条与世无争的道路。

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刘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间王,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皇权更替的政治漩涡,而是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很不幸,他的亲哥哥刘荣遇到了千古一帝刘彻,汉景帝毫不犹豫的抛弃他选择了后者,使之成为汉朝历史上第一位废太子,成了汉武帝上位的垫脚石,最后落得个身死道消的凄惨下场。

无数皇子在争霸路上折戟沉沙,唯有刘德奉行鸵鸟政策远离党争,潜心藏书之道,反而做了个逍遥王。

刘德居于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喜好儒学,藏书最多,衣著服饰和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

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于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其得书之多,可与汉朝官家藏书相等。

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依附与他。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黝百家“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三代之书“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

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

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其量可与汉朝“等。

刘德曾下令修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而刘德自己的奉养没有超过宾客。

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晚年依然受到汉武帝猜疑,忧悒成疾。元光五年(前130年)病逝,谥号为献,又称河间献王。

第五代河间王刘庆,天汉四年(前97年)袭爵,秉承献王遗志,一如既往地延续收藏大业,博学睿智,贤名远播,在众王中出类拔萃无出其右,深得汉宣帝和三公九卿的敬重,威望极高。

能得到河间王刘庆的推崇,无疑是得到了“三百千”普及最大马力的助推器,而且是火箭升空的大功率助推器

老太君双目灼灼:“可行吗?”

蒋太傅稳坐钓鱼台:“把‘吗’字去掉!”

“哎呀,没想到这步棋,想找几本古籍善本眼下也来不及啊!”

“糊涂,要啥古籍善本(自行车),三百千就是现成的最高端礼品,河间王保准喜欢的不要不要的。”

“大善,天亮我就给河间王送拜帖!”

于是乎就出现了开篇老太君的咸阳(渭城)之行,蒋太傅和义阳候被邀约前往助力敲边鼓。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汉帝王陵寝连绵百里。

昔日的咸阳有多繁华,仅从古人留下的诗句可窥一斑——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清银河,横天流不息。”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秦咸阳宫的面积:

故宫平方公里;

唐大明宫3.3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故宫;

汉长安城有6个大明宫大;

秦咸阳宫的整个规模相当于近百个汉长安城的规模。

也就是说秦咸阳宫相当于2400个故宫。

…………

庆王爷(应该称呼孝王,但现在还没谥号)完美继承了大汉皇家的优良基因,生的高大俊朗,显得儒雅睿智,虽然年过半百,但早已西爵二十九年之久,丝毫没有其他中年人的油腻颓废之感。

“什么风把德馨先生吹来了,稀客啊,你啥时候来的长安!蒋太傅,义阳候,你俩更是难得登门!难怪今天早上喜鹊叫个不停,原来应在了这里。

大伙快请进,本王今天推了其他应酬,专门招呼你们。”

“王爷客气了,老朽也是思念的紧,这不一到长安,第一时间就赶来渭城看望您,不然心下难安呐!”

几人在堂前寒暄,王府的管家及时递上了老太君带来的礼单。

“德馨先生,你来看望本王足矣,何须破费带许多东西,以后可不许这样啊!咦?”

王爷瞄了一眼礼单惊异道:“桑皮纸三百张,松烟墨十方……,这礼物本王喜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前后判若两人,王爷笑逐颜开让人大跌眼镜。

蒋太傅笑道:“王爷,这可是德馨先生家特制的桑皮纸,不散墨耐储藏,与竹简相比,有天壤云泥之别,殊为难得啊!特制的松烟墨更是色泽鲜艳墨香四溢,与市面上的各类货色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这老抠只匀给蒋某一百张桑皮纸三块松烟墨,着实气人,一会还望王爷主持公道调停。”

“哈哈,各扫各自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本王还想多淘点这样的宝贝呢。”

遇到这样贪心的王爷,蒋太傅的愿望恐怕很难达成了。

“站客难打发,各位请堂上叙话。”

…………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又进行了一次桑皮纸松烟墨浸水试验,庆王爷急切的询问道:“德馨先生,你的造纸坊产量如何,本王需要大批同质量的桑皮纸,有多少本王吃下多少!

你可给本王带来了天大的福音,要知道本王每年保管这些竹简藏书要耗费多少资财与心血吗?”

老太君恢复到:“王爷,虽然家族造纸坊的产量不大,但想办法优先保障河间王府的供给还是没一点问题,松烟墨也一样。”

庆王爷激动的堂上来回走动:“本王计划用三五年时间,将所有藏书全部誊抄为纸质,占地小耐储藏好管理,省却无数的烦恼!”

“王爷,好歹您先看看桑皮纸成书的样本在下决定不迟呀!”

蒋太傅恰如其分的开口说道。

“嗯?市面上已经有桑皮纸典籍吗,本王咋没听到风声?”

王爷满脸疑惑的看向几位客人。

“市面上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德馨先生有啊!德公,还不把你的宝贝拿出来让王爷品鉴品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个装帧精美的卷轴就这样堂而皇之摆到了王爷的案几之上。

净手焚香,王爷虔诚的打开卷轴欣赏起来。

桑皮纸卷轴的方便实用,同样让见多识广的藏书王爷爱不释手,里面的内容更是震撼了这位博学睿智的顶级藏家。

河间王能否援手,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