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成为中兴名臣

《大唐:成为中兴名臣》

第57章农业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君声,你莫要那么发愁。民力不足便让弟兄们花些功夫一起屯田便是,从玉田来的难民有超过六成都加入了军中,五千人便足以屯几千顷田,只需挺过明年,便可自足。”刑君牙安慰他道。

安史之乱初期的士卒还不像藩镇割据之后的那些军头一心只为钱打仗,他们多少还有些建功立业的心思在里头,特别是地方府兵,大都是当地人,对于戍守之地的感情更加深刻。若是让他们屯田,想来也不会受到很大的抵触。

阳家老爷子也拱手应和:“赵都尉,若是为了平乱所需,阳家愿意取出族里一半存粮先供郡中所用!”

卢顺德满脸肉疼,但还是拱手高喝:“卢家也愿意。”

李守言抚着胡须:“某在卢龙无田产,但为朝廷,不取俸禄亦无不可!”

赵铎被他们的表态搞得哭笑不得:“行了,还没到吃不起饭的时候呢。军中训练绝不能停,特别是那些新征募的士卒,每天都得练,按时按点的练。现在不是太平时,指不定啥时候就要跟燕军对上,今日多流一滴汗,明日便少流一滴血。”

军屯这事儿吧,历朝历代都有搞的,有时候对生产发展有好处,有时候又没有,还是得看具体情况。这种隔三岔五就可能打一场的情况下,赵铎不觉得把军队全部用来种田能解决什么问题,真要靠着军队吃饭,还不如练好兵出去抢。

“阳公和卢公愿意给郡里些帮助,我倒是很感激。但赵某不要你们的粮,倒是希望你们能在明年开春之时,借些种子和农具出来。”

“借给郡里?”卢顺德不解。

“明年开春定会有许多百姓没有失了种子粮,到时候请李郡守张贴公文,全郡没有种子的农户都从卢阳二家来借种子,你们自己留好名单,秋后再让他们平价还你们。一来二去,他们不至于饿肚子,你们也没什么损失,郡中也省了麻烦。只是也挣不到什么好处罢了。”

赵铎说得挺随便,李守言,卢顺德和阳老爷子的眼睛却一起亮了起来。

此乃良策啊!

郡府只是牵头,具体的由阳卢二家去办,便意味着少了许多繁文缛节的程序,省工省时还能确保不误春耕,避免民变;对于阳卢二家来说,有郡府从中担保,他们一颗粮食都不会损失,还能博得天大的好名声;对于那些百姓来说,能轻松顺利的借到种粮,便不至于秋后也无粮吃。

这其中只有那些高价卖粮的人家会蒙受些损失。不,都不能算是蒙受损失,不过是少挣些钱帛罢了。这种时候还想着发这种财的人家,郡中也不介意收拾几个。

阳老爷子和卢顺德都笑开了花,李守言看向赵铎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意味深长的赞许。

这小子也不是只会剑走偏锋嘛!

赵铎没因此而感到什么自豪,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来也就只能治标治不了本。想要从根本上改革农业生产必须通过技术改革和整体的制度改革。

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制度改革很多,说到底逃不出税法改革和土地改革,比如辽代的猛安谋克制,宋代的官田私有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还有建国以后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

但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后面几个时代适用的制度未必就适应现在的时代,要是贸然瞎改,很有可能会步王莽大哥的后尘。而且,即便是真的成了节度使,土地和税制也不是他能大张旗鼓去改动的。

重点还得是技术上的改革。

技术改革的几个重要节点是铁农具的运用,畜力的运用和机械的运用。

铁农具在大唐已经很普及了,卢龙城里就有好几个专门打造农具的铁匠铺子,价格虽是不便宜,但一户一两把铁锄还是能保证的。

至于其他地方,赵铎亲自带着人出去巡视。

临榆县和马城县都靠着海,东面全是盐碱地,以现在的技术条件,赵铎是没可能把它们怎么样。他主要看的就是卢龙府周围和卢龙县辖地,这一大块主要是平原和低山丘陵,面积不小,就是人少。

“卢龙的作物和燕平相差不多,都是三月种栗,七月收栗,抢着收完再种一季豆子,若是天气冷得晚便能再收一茬豆子,若是冷得早,便收些豆秆卖给养马的。实在饿得极了,豆秆也能煮着吃上几顿。种了总比不种强,像这样把地空着的,多半是家中没有壮男,只靠女子和幼童便赶不上时令了。”

阳老爷子踩着田埂慢慢的走,时不时望着空荡荡的土地叹气,论辈分他是阳惠元的叔爷,今年都六十多了,见过了许多丰年,也见过更多的灾年。但上一次见如此大的兵灾还是女皇在位的时候,他才六岁。

赵铎一路都在听阳老爷子讲农事。

平卢和中原不一样,不存在什么土地兼并问题。

像阳家,卢家这样的卢龙城里的大户,拥有一两百顷地便是极限了,再多他们种不过来。底下的百姓就更是如此了,北平郡大多数成年男子都在卢龙军中当兵,田地分得不少,但却不需要交税。早些年张守珪等人在的时候,每次与奚人契丹作战都会虏大量的人口回来充作农奴,后来安禄山做节度使时,边关的正面战事减少,奚族和契丹都归附大唐,自然也没地去抓人了。士卒们的土地便只能由家里人来耕种,种得过来便多种些,种不过来便不种,一百来亩地,通常要荒个五六十亩。

就像他们现在看的这个村子,一共五十五户人家,在县中造册的土地有五千多亩,但他们走了一圈,只在村子边上看到了几百亩种得稀稀拉拉的土地,而养鸡养鸭养牛养马的,几乎是没看见有。

“阳公,北平郡没有可供耕作的牛马吗?”赵铎一边观察,一边问阳老爷子。他觉得有些奇怪,北平郡出榆关就到了草原上,他跟速鲁麻做过生意,看阿会部也不像是缺牛马的样子啊。

阳老爷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早年还与奚人契丹作战时,会缴获些牛马放在卢龙城中的军市低价售卖,县里造册的土地大都是那时候开垦的。后来他们遵奉天子,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牲口。若是高加从行商手中去买牛马,又不划算,且不说要供多少草料,若是得了瘟病或是被乱军抢走,好不容易攒的钱就全部打水漂了。所以,寻常人家宁肯不种那么多地,也不会去买牛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