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春

《醒春》

第三章 少年志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名叫“卧龙”的小镇上,只有一处学堂,地处怀仁巷。

其实这个说法不大对,应该说小镇上,只有一处愿意接纳住在醒春巷等地儿的穷苦孩子的学堂,至于那些住在迎福巷和守禄巷的人家,他们的那些口含金钥匙的孩童,大多上的是私塾。

因此小镇上不止一位教书先生,但大家的先生只有一位。

先生姓徐,名叫徐正则。

徐先生永远是小镇上最被敬重的一个人,不止因为他学问高深、面若春风,更因为他有教无类,肯收小镇上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肯收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因此小镇上的长嘴婆娘,从不敢背后说起徐先生的是非,只有胆大的敢眉目间传去一股春意。

徐先生这么好的先生,哪儿来让人说道的是非呢?

王秋明很快便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并且为之高兴了很久。

所以少年每次来到那个牌匾刻有“阿正”二字的学堂前时,总会下意识地收起些嘻嘻哈哈、玩世不恭的心态,变得更像一个恭敬的学生,更像一个徐先生口中的读书人。

少年忍不住看向“阿正”二字,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出“阿”字时的窘迫,想起被人纠正读音时的脸红,想起自己第一次明白原来世上还有“多音字”这个说法啊……总之,学堂中似乎都是美好的回忆。

跟少年至今穷苦的人生截然不同。

王秋明推开无锁的大门,手上是一封来自迎福巷柳姓人家的一封信。

庭院内并无少年印象中稀稀落落的稚童读书声,只有那株梧桐依然在风中摆动,所谓乘风,便是如此了。

学堂大门既然没锁,那自然是有人守着的。

迎面而来的同样是一位少年。

少年身着青绿长衫,手握书卷,高束长发,别有一支青玉簪子。整洁舒适的衣衫,让少年一眼望去,很像那位徐先生。

“徐先生带着诸位师弟师妹出去游学了,”青衫读书人一瞧王秋明手上的信封,就明白了后者的来意,笑着说道,“可能得酉时才回来。”

王秋明点点头,蹲在内屋的门槛上,随意说道:“那你嘞?咋不去?莫非是不好意思和一帮小屁孩玩插柳拔花的把戏?”

青衫读书人名叫顾守池,是守禄巷顾家的大少爷,正儿八经的富贵子弟。照理来说,富贵人家一帮都会花钱给自家子弟办理私塾,图一个清净时效,但顾家不同,却是将这一代的两个正房子弟,顾守池和顾守礼兄弟二人,都送与了徐先生的学堂,随着一帮生于破巷的穷苦孩子一起上学念经。

顾守池更是将徐先生奉为天人,在如今十五岁的年纪,依然坚持跟随在徐先生的身边,就像一个恭敬的书童,有时还会为那帮孩子代课授业。对此,顾家的老祖宗只连说了三个“善”字。

王秋明一直对这位生在守禄巷的有钱公子哥颇有好感,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后者没有一般富贵子弟常见的那种欠揍的傲慢,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顾守池的脾气是真的好啊……有一回王秋明撞见学堂里一位约莫四岁大的孩子,将黄泥巴赖在顾守池崭新的白袍子上,但顾守池却不气不恼,甚至还帮衬着小屁孩换了一身干净衣衫,事后说了一句“这位小师弟很像我家守礼”。

所以少年是少年在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同龄好友。

顾守池学着王秋明的样子,很没有君子风范的蹲在门槛上,扬了扬手中的书卷,有些无奈地说道:“今儿的课业还没完成呢

(本章未完,请翻页)

,就是想去也去不成啊。”

王秋明一脸的幸灾乐祸:“好歹是大弟子,可不敢学三四岁的小屁孩,找些借口将课业丢了不理。”

随后王秋明从怀中掏出一张白纸,连同那封书信一并递给顾守池,说道:“书信记得给徐先生,还有就是……有些字、有些句子我没想明白是什么意思。”

顾守池点点头,将书信收入怀中,而后摊开了那张白纸,神色庄重得像一个教书先生。

纸上写有“魑魅魍魉”、“案剑瞋目”,“倒峡泻河”等字词,有“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袖剑客同楼上醉,烂柯人看洞中棋”、“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等诗句,还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等圣贤道理。

顾守池着重给王秋明讲解了后几句圣贤道理的意思,和字词释意,至于前面那些剑拔弩张的字句,只是稍作解释,毕竟读书人对剑客不是很了解。

不过貌似王秋明听着那些快意诗句,比听着那些书中道理,还要认真许多?

“我严重怀疑,那些道理是你的幌子。”顾守池义正言辞道。

王秋明摆出一副“看破不说破”的表情,嘟囔道:“徐先生可不会计较这些。”

“徐先生这么好的先生,”顾守池叹息道,“你当初怎么就不愿成为他的弟子呢?”

王秋明想起往事,稍稍沉默后说道,“楚楚她娘身子骨不好,攒不了什么钱,我一个人忙前忙后,也只够攒一个人的学费……我若是来上学了,楚楚咋办?我们两家吃啥?”

“徐先生可以不收学费的……”顾守池还要再说,却听穷酸少年斩钉截铁道:

“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于是两位少年一时无言。

“你对那小姑娘是真的好。”青衫读书人突然说了一句。

“废话!”短衫少年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那是我妹啊!”

顾守池点点头,想起了一个明明已经三岁了,却还得穿开裆裤的小家伙。

“其实现在也蛮好啊……”王秋明挠挠脑袋说道,“每天都有事情做,晚上在床上倒头就睡……楚楚能去上学,我还能认好些字,我们两家都有饭吃,说不定今年的除夕还能吃上饺子!唉,其实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读书人的,那些道理虽然看得懂,却总不能想明白,所以我觉得能识字就很好了啊!还能看懂那些武侠小说,哈哈,那些小说是真有意思啊!顾守池我回头可以借你几本哦……就是错别字有点多。”

怀仁巷内有一间名叫“碎玉”的铺子,店家是一位姓刘的孤寡老人。铺子不大,藏书却种类繁盛,尤其是有很多武侠、演义小说,唯一缺点就是错别字有点多,而且都是发黄的老旧纸张。

但胜在便宜,一本小说才三十来文钱。虽然和少年干瘪的钱袋相比,三十文其实也很贵,但少年已经很满足了。

因此少年在识字之后,每天的憧憬就是攒钱、送小姑娘上学、争取今年过年吃饺子,争取两个月买一本新书!毕竟那本名叫“观湖志”的小说,少年已经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都快翻烂了。

短衫少年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青衫少年则是静静地听着,表情认真。

“糟糕!”王秋明猛地跳了起来,“不该讲这么多的,万一还有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家找我送东西咋整?”

说着少年起身,匆匆往门外走去,还不忘嘱托一句“一定要将书信亲自送到徐先生手上”。

其实也不一定有人来找少年送东西,只是他打心底就不愿让自己闲起来,刚刚的闲谈对少年的生活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

“顾守池!”王秋明突然回头说了一句,“今年记得来我家吃饺子!额……我尽量做到。”

顾守池原本想说“如果实在吃不到的话,你可以带着楚楚来我家吃”,但最终还是说了一句“好嘞!”。

听闻此言的短衫少年喜笑颜开,跑出“阿正”牌匾之外,心中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很难想象一个无父无母、家境贫寒的少年,是如何这么没心没肺,嘻嘻哈哈地活着的,但事实上他就是这么活着的。

醒春巷上,正在迎风奔跑的少年没来由地打了一声喷嚏,少年紧了紧衣衫,喃喃道:

“今儿的冬天还不是很冷,短衫可以再穿些日子。”

——

怀仁巷最靠近小镇边界,因而多是田垄和山坡。

乡间小路上,一位双鬓微霜的中年人,正领着十几位叽叽喳喳的孩童游行。

正在田地里忙活的庄稼人见之,总会停下大声说一句:“徐先生好!”

先生自然笑着回应,仪态一丝不苟。

其实对于在小镇上土生土长的小家伙们来说,小镇上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极为熟悉了,游学一事似乎多此一举?先生的回答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过那些小屁孩想的更多的,应该是出去玩总比在学堂上闷着更有意思。

路上,徐先生问起了大家以后想要做什么。

半大的孩子们心思五花八门,有人说“农夫”,有人说“酒楼店主儿”,有人说“君子”……还有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小家伙小声说“以后不用穿开裆裤”,惹来众孩童一阵大笑。

哪知小家伙脸色通红,表情极其认真地说道:“我哥说了,过了今年就不用穿开裆裤了!真的!”

轮到了一个黑炭似的小姑娘,她的答案是“今年过年能和哥哥娘亲吃顿饺子。”

众人也笑,但没有之前那么大声。

对此徐先生始终微笑不语,不论好坏对错,只是最后由衷说道:“无论如何,怀有志向都是好的。”

只是这些也可称之为“志”么?徐先生显然不计较这些。

晚风拂过先生和煦的笑颜,冬风最后似乎变成了春风。

古言云:“人无志不立。”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