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626

《启明1626》

第15章改革且要三步走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朱由校静静地注视了启明一会儿,蓦地伸出手去,掐住了她腮边的软肉。

「原来主系统对此早有计划,是你故意不告诉我,就看着我着急上火,是不是?」

启明呀了一声,「那谁知道宿主你这么懒,身为一个现代人竟然想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古代土著,都当上皇帝了还等着别人来推翻你取代你。」

「正常人在你这个位置上都会先考虑一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可能性好吗?明治维新听说过没有?」

「我一开始就说了,我唯一的金手指功能是‘科普历史’,不能代替宿主进行决策,所以我只能一步步诱导你找出正确答案了嘛!」

朱由校松开了手,「行罢!我现在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主系统既然说这个计划可行,那我就尽力一试罢,你且说说,这‘军政、训政、宪政’,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启明揉着小脸道,「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孙中山的革命果实,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内战不断,于是一九二三年时,孙中山在于《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上发表《中国之革命》一文。」

「称‘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

「在这一篇文章中,孙中山还总结了未能完成宪政改革的失败经验,他认为其原因就在于‘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间,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

「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未能荡涤,新治无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污,压抑新治。更端言之,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也’。」

「总而言之,就是中国人在封建专制里受压迫的时间太长,由于缺乏民主经验,空有宪法之名,但无法有效履行宪法,往往很容易被某一政治集团或强人利用。」

「因此孙中山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的三段式建设理论,‘军政’即以武力推翻旧的制度,‘训政’即由政府对落后民智进行民主训练,‘宪政’即让国民行使宪法权力选举官员和议员,直到彻底还政于民,革命才算是真正成功。」

「倘或把孙中山这三段式建设理论应用到这个时空里,那这三个阶段应该是这样实行的。」

「第一步,宿主掌握军队,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外的所有障碍,一面宣传宪政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第二步,改革封建官僚体制,组建国会和议会,派专人协助民众学习宪法权利,以及如何参政议政。」

「第三步,全国完成宪政改革,你这个皇帝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退位解职。」

朱由校又一次严肃地朝启明举起了手,「我能问个问题吗?」

启明笑眯眯地道,「宿主请问。」

朱由校道,「那历史上孙中山成功实行了这三段式的政治建设理论了吗?」

启明摇头道,「虽然孙中山最终没能成功,但并不代表他的政治蓝图不可行,首先,清末中国面对的国际局势就比明末要复杂得多,欧美列强自不必说,就连日本都对中国虎视眈眈,意图入侵,而且这些国家自工业革命后跟大清在国力上已经产生了代差,外部势力影响太大。」

「而明末的西方和中国还没有拉开差距,倘或中国奋起直追,尚且还有赶超的希望,唯一一个有威胁的敌对政权就是满清,只要扼杀了满清,那外界势力对大明内政的干涉度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宿主你这具身体比孙中山年轻,如果你能避开历史上明熹宗的落水而亡,实际执政时间应该要比孙中山要长许多,孙中山为了革命起义了十一次,十次皆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一次起义成功,才建立了民国。」

「他第一次广州起义时是二十九岁,而最后一次武昌起义时却已经是四十五岁了,鉴于袁世凯称帝和北洋内战,直到他一九二五年五十九岁去世,他真正掌权的时间根本就没有十四年。」

「而宿主你现在才二十一岁,却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倘或你能活到现代男性的退休年龄,也就是活到六十岁,那你的执政时间就是三十九年,是孙中山的近三倍。」

「当然了,我这里要声明一下,主系统认可普世价值,坚决反对年龄歧视,反对‘三十五岁门槛论’,但是一个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掌权,确实有更多的机会去施展政治抱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最后,明末的内患问题也没有清末那样复杂,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无非是封建王朝更迭时的固定现象,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后期的黄巢起义,北宋末期的梁山泊和方腊起义没什么大区别。」

「李自成没什么了不起的,他那一套不过是历朝历代的老生常谈,只要宿主你能顺利完成宪政改革,还政于民,闯王他自己就会消失。」

朱由校笑道,「既然主系统认可普世价值,我还以为主系统会更加认可‘人民史观’呢。」

启明回道,「历史的确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主系统认为,李自成最终的失败,就意味着他并不能代表人民,他只是一个王朝末期的标志。」

「中国历代王朝的衰落,总逃不过四个现象,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不均,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减产,蛮族入侵导致的统治崩溃,特权阶层腐化导致的行政低效,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封建王朝总以三百年为一周期不停地循环往复。」

「李自成的崛起,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集中于士绅阶层手中,而封建王朝的财政又极其依赖于从自耕农中收取的农业税。」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自耕农越来越少,税源也就日渐枯竭,失地农民越多,统治也就越不稳定,这就是杨嗣昌当年所感叹的,‘今日百姓尚知讨贼,尚可催科,只恐百姓自己作贼,谁为我皇上催科者’。」

「李自成能推翻朱明王朝的统治,不过是得益于他恰好就出现在历史周期律循环到头的这个时间点上。」

「倘或李自成能打败满清,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他的大顺政权仍然会开启下一轮的新轮回,‘土地兼并——农民起义——战争消灭大量人口——荒地较多——鼓励农耕——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土地兼并’。」

「何况李自成并没有成功,因为他那高尚的平均主义理想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也没有能力在摧毁了大明之后再建立起一套不同以往的新制度。」

「所以他刚进入北京,他手下的其他闯军将领便迅速背弃了他们的革命理想,立刻堕落腐化成新一代的剥削者。」

「那么,他们怎么能代表人民呢?当李自成死亡的那一刻,闯军就已经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了。」

「而要彻底解决封建王朝土地兼并的痼疾,唯一一个方法,也就是工业革命,在农业社会里,土地兼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激发民变。」

「但是在工业社会中,土地兼并则能够向工业商品提供市场和劳动力,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便是成功将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工人和手工业者的一大实例。」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宪政改革,这是李自成和他的闯军办不到也想不到的,只有宿主你有能耐将其实现。」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宿主你才是真正代表了人民,主系统支持宿主,不就等于支持了‘人民史观’吗?」

朱由校慢悠悠地张口道,「我好像被你说服了。」

启明迈着小短腿站了起来,蹬地一下跳到朱由校的肚子上,「既然宿主同意了,那就赶快行动起来罢!」

朱由校拽了拽腰间的玉带道,「好,那咱们从第一步的‘军政’开始,根据主系统的方案,我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掌握一支军队。」

「可是这练军需要钱呐,之前我训斥魏忠贤的时候你也听到了,现在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共才三百万两银子,要是努力搜刮一下民脂民膏,最多也就四百万。」

「而关宁军一年的开销就要六百万两银子,即使我放弃修建三大殿,那加上平定奢安之乱和维持朝廷日常运转的花费,那每年也得有将近三百万两银子的亏空。」

「我方才想办法让袁崇焕自查自纠,就是为了让关宁军省点儿银子,就这,我还没怎么管毛文龙,甚至还以他支援不力为名把他给骂了一顿,就怕他向我要钱。」

「你说说,就这种情况,我还哪里来的钱给自己培养皇家私军呐?总不能像崇祯皇帝那样大张旗鼓地开征‘三饷’罢?」

「那说不定我还没完成第一步的‘军政’,李自成就提前起义了,到时这场面可就没法儿收拾了。」

启明回道,「这找钱的事儿啊,还得靠魏忠贤,宦官就是皇帝的‘政治白手套’,不管魏忠贤如何大奸大恶,他对宿主你,肯定是一片忠心的。」

朱由校犹豫了片刻,道,「那我问你一件事儿,历史上的魏忠贤,当真加九锡了吗?」

启明回道,「阉党的那一伙人是想给魏忠贤加九锡的,崔呈秀和丰城侯李承祚都上过请求给魏忠贤赐九锡的奏疏。」

「因为历史上的明熹宗在落水之后,并不是立刻就去世的,而是缠绵病榻好一阵子后,才不治身亡的。」

「阉党为了保障他们自己在明熹宗驾崩后依然能掌握朝政大权,才把魏忠贤捧到了九天之上,但是直到明熹宗去世,魏忠贤到底也没能成功加上九锡。」

朱由校道,「那魏忠贤比曹腾还厉害啊,曹腾起码在汉桓帝还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奴才,即使死后有进宗庙的殊荣,但他生前享受不到,也不能作数啊。」

「魏忠贤这个才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宦官加九锡,相当于他一个人就完成了从曹腾到曹操这三代人的功业。」

「这魏忠贤的政治势力这样大,我怎么还能放心让他去给我搞钱呢?我应该像崇祯皇帝一样把他给杀了才对啊。」

启明嘻嘻笑道,「宿主,你搞错了崇祯皇帝打倒魏忠贤的目的,崇祯皇帝之所以要清算阉党,不是为了铲除异己,而是为了收割政治财富。」

「历史上天启皇帝是落水而亡,死得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崇祯皇帝是临危受命,匆忙登基的,他刚进宫的时候,连饭都不敢吃宫里的,只能吃周皇后亲手做的,说明他一开始是没有任何根基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政治威望,掌控朝政,就只能改弦更张,靠给东林党平反来收买人心。」

「所以不是东林党更需要崇祯皇帝,而是崇祯皇帝更需要东林党,崇祯皇帝要是不重新起复东林党,他是根本没办法驾驭他哥哥留下来的那一众阉党的,《明史》里面,不就是点明了客氏想效仿吕不韦么?」

「这说明崇祯皇帝的位置并不稳啊,阉党本来是想找个更听话的小皇帝来取代他的,既然小皇帝还是婴儿,那就需要一个人来为小皇帝操持国事,阉党共同拥戴的这个人就是魏忠贤,因此才会有阉党官员和勋贵集体请赐魏忠贤九锡的情形出现。」

「但是这并不代表魏忠贤跟曹操一样,可以自立门户了,相反,魏忠贤的权力自始至终都来自于皇帝,宦官永远是依附于皇帝而生存的。」

「阉党的官员拥护魏忠贤,只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崇祯皇帝登基,就一定会清洗阉党,他们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才支持魏忠贤,这不过是封建官僚体制内部的斗争。」

「魏忠贤能扶持皇帝,可他没有能力废掉皇帝,因此当崇祯皇帝下手铲除魏忠贤时,魏忠贤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所以我的意见是,宿主你要想利用魏忠贤,那就放心大胆地用罢!」

朱由校点点头,「好罢,那就算魏忠贤可用,这会儿又有什么能搞钱的法子呢?」

启明微微一笑,提示道,「说到天启六年二月,除了宁远大捷之外,还有另外一桩大事,史称‘开读之变’,明代文学家张溥为了纪念此事,还作了一篇著名的雄文——《五人墓碑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