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626

《启明1626》

第24章“既要”“又要”真的太难了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朱由校倏然缩回了手,「这回我听出来了,你是在损我。」

启明一蹬小短腿,抱住了朱由校的脖子,「宿主,我开玩笑的,你不要生气嘛。」

朱由校道,「我不生气,那你再跟我科普一下,辽东在这之后,为什么会分裂成两派呢?是袁崇焕和阉党闹矛盾了吗?」

启明“哧溜”一声,又跳到了御案上,「这回倒不是袁崇焕和阉党闹矛盾,而是袁崇焕与满桂闹矛盾,我先给宿主你科普一下满桂这个人。」

「满桂一家世居于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这个地方大约位于现今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严嵩的曾孙严云从曾经弹劾满桂是蒙古人,清廷修的《明史》里面也说满桂是蒙古人,但是满桂自己上疏自辩说他是山东兖州府峄县人,所以我姑且还是把他算作是汉人。」

「他和赵率教一样,也是萨尔浒之战前后去的辽东,后来才去了孙承宗帐下,其实在宁远之战前,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应该是挺不错的,根据《明史》记载,宁远参将徐琏在天启四年闹饷兵变之事,就是满桂为袁崇焕摆平的。」

「当时,督饷郎中杨呈秀克扣军粮,徐琏召集士兵围攻袁崇焕所在的公署,危急之际,是满桂迅速率领家兵前往营救,徐涟素闻满桂勇猛,不敢应战,便撤围向东边逃奔,满桂和袁崇焕便领军追上,斩杀了徐涟。」

「但是就因为宁远之战后,袁崇焕特意为赵率教表功,便引起了满桂的不满,因为努尔哈赤围困宁远时,赵率教为了驱赶蒙古人,并没有及时带兵援救,等到仗打得差不多了,才从前屯派了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去协助。」

「满桂当时就嫌赵率教派人派得晚了,拒绝让他们入城,还是袁崇焕从旁劝解,满桂才答应放他们进了宁远城,所以在满桂眼里,赵率教原本不过是在前屯坐观成败而已,宁远大捷的功劳应该都是他一个人的,而现在赵率教竟然跑来争功,真是无耻之尤。」

「可在袁崇焕的构想里,这恢复辽土,必得赵率教与满桂这两名大将相辅相成,具体来讲,就是袁崇焕本人坐镇宁远,满、赵二镇交相为援,更迭而前,今年满桂在宁远为前锋,赵率教在前屯为后劲,明年赵率教东出锦州为前锋,满桂在宁远又为后劲,再一年,满桂又跨而向前,赵率教在宁远又为后劲,如此二镇更替向前,逐步蚕食辽东,恢复辽土。」

「而这样完美的设想,还没正式实施就一下子崩了,因为刚开始的时候,袁崇焕试图把连山海关在内的六城给满赵二镇划分了防区,一人三城,赵率教负责山海关、前屯中前所以及前屯卫,满桂则负责中屯中后所、宁远中右所以及宁远卫,满桂对此不满意,嫌中屯中后所离宁远八十里太远,不便管辖,于是愤愤不平,认为袁崇焕偏袒赵率教。」

「那袁崇焕的脾气宿主你也知道,他当然不可能忍气吞声,他立刻愤而上书朝廷,指责满桂居功自傲,谩骂僚属,不听将令,妄自尊大,并要求朝廷把满桂调离辽东,以免耽误封疆大事,到了这时候,辽东分裂成两派了,王之臣与总兵满桂为一派,袁崇焕与赵率教为另一派,双方互相攻讦,势同水火,矛盾就这么公开化了。」

「虽然王之臣和赵率教是同乡,但是他比较欣赏满桂,在明熹宗已经同意调离满桂之时,依旧极力请求留下满桂,把他安排在山海关,明熹宗为了缓和各方的矛盾,就命令满桂以原职在中军府办理佥书的事务,并让王之臣专守关内,而其余关外士兵将领皆由袁崇焕派遣。」

「不久之后,袁崇焕自己后悔,又上书请求朝廷采用王之臣的意见,最后满桂就被留下镇守山海关,明熹宗还特赐了尚方宝剑给他,所以从历史上来说,满桂获赐尚方宝剑的时间点可比袁崇焕要早得多。」

朱由校摇头笑道,「都说袁崇焕是在崇祯皇帝登基后才得以大显身手的,依我看,事实却不是如此,明熹宗在那当口赐尚方宝剑给满桂,显然是替袁崇焕安抚满桂,让他别给袁崇焕添乱嘛。」

「明熹宗对袁崇焕也够宠的,基本上是袁崇焕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了,对袁崇焕真可以说是‘百般呵护’,怪不得把袁崇焕的脾气养得这么坏。」

「这天启年间呢,好歹有阉党压在头上,袁崇焕还不至于怎么样,到了崇祯皇帝一登基,东林党一平反,这袁崇焕可不是就觉得他自己天下第一了么?唉!要是这些大臣都跟孙传庭一般温顺又贤惠就好了。」

启明道,「宿主,你作为一个人类,怎么会如此不通人情呢?袁崇焕如果没了他的这份气性,他就不是现在袁崇焕的了,他在东林六君子死在诏狱里的时候,就该退避三舍,离辽东这个是非之地远远的了,如何还能立下这样多的功劳?」

「孙传庭确实温顺,可是宿主你知道吗?孙传庭也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他和袁崇焕是同年,但是在历史上,他直到崇祯八年,才成为顺天府府丞,成为督抚的候选人,你以为孙传庭是受了阉党的迫害吗?不,他是为了明哲保身,自己躲起来的!」

「后金占领辽东时,孙传庭也是深忧时局,写下过‘山海徒闻尚可支,堪怜一线系安危’、‘丸泥不是封关计,仗剑谁歌出塞词’这些慷慨激昂的诗句的,可他实际上并没有像袁崇焕那样主动请缨,而是在天启五年,就告假回乡,过他的安生日子去了。」

「而孙传庭之所以会再次回朝,是因为他的家乡山西在崇祯年间已经变成了农民军、清军与明军的三方战场,他亲眼见到他的老家代州被清军三次入塞劫掠,这才重新出来做官。」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孙传庭不是山西人,而是出生于南方那些未受农民军和清军战火波及的省份,你觉得他还会放着朱楼画舫、酌酒赋诗的好日子不过,毅然决然地重返朝堂吗?再有,你知道孙传庭为何会被崇祯皇帝下狱吗?就是因为他性子太软,根本斗不过杨嗣昌。」

「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因病耳聋,上疏请辞保定总督,杨嗣昌竟弹劾孙传庭为推卸责任而故意装病,引得崇祯皇帝大怒,派锦衣卫将孙传庭逮捕,你说说,这事儿要放在袁崇焕身上,他能像孙传庭一样吃这些闷亏吗?他不得活撕了杨嗣昌才怪呢!」

「后世人在评论崇祯皇帝的时候总是会诟病他气量狭小,不能容人,没有为君者的风度,就是因为崇祯皇帝只会用事事都迁就他顺着他的大臣,但凡有一些个性的,他就驾驭不了了,而像孙传庭这样温驯乖巧,不管崇祯皇帝怎么折腾都始终忠心耿耿的人,是挽救不了大局的。」

「否则,孙传庭在陕西既清屯又练兵的,怎么就失败了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孙传庭这样能干又贤惠的大臣,只能用于和平时期,像辽东这种情形,袁崇焕要是跟孙传庭一样得好脾气,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朱由校道,「你说的道理倒是不错,可倘或袁崇焕不让步,我该怎么解决他和满桂之间的矛盾呢?我估摸着罢,能跟袁崇焕杠上,这满桂的脾气大概也不怎么好,我把这人给调开,你看行不行?」

启明笑道,「恭喜宿主,你猜对了!满桂虽然勇冠三军,但性情暴躁,仗着战功显赫,平日里十分得傲慢骄悍,桀骜不驯,而且他还喜欢骂人,一旦开骂,必用蒙汉双语,骂得对方招架不住,落荒而逃,他才觉得高兴,当了总兵之后,他是变本加厉,看见谁不顺眼,张口便骂。」

「不过满桂也有优点,他虽然生性粗鲁,但作战勇猛,在贵为总兵之后,仍然奋不顾身,冲锋在前,每次大战都是一马当先,平日里注重抚恤士卒,并不贪财,满桂在宣府的时候,每次斩获首级,都不愿意拿去升官,而是宁愿拿这些首级换取银子,这些银子他自己是一分不花,都分给身边亲卒。」

「晚明武将克扣军饷,早已是蔚然成风,因此满桂这种克己奉公的举动使他很得人心,虽然他早年升官很慢,但就因为他大方,能分给手下人银子,便成功蓄养了夷汉家丁两千余人。」

「这些家丁勇猛剽悍,以一当十,能跟随他出生入死,满桂几次危难之时,都是靠账下亲丁将其舍命抢出,他之所以能跟袁崇焕叫板,也是靠着他的这些家丁。」

「后来宁锦之战的时候,阉党弹劾袁崇焕不救锦州,袁崇焕就辞职回乡了,袁崇焕一走,王之臣跟满桂便主导了辽东,他们就合起伙来一起弹劾赵率教。」

「接着没过几个月,崇祯皇帝继位,召还了袁崇焕,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诉苦说他在边关立功,就怕朝中有人妒功中伤,于是崇祯皇帝就收回了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调去了大同任总兵,又把王之臣给罢免了。」

「接着没两年呢,就己巳之变了,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决定亲自诱捕袁崇焕,他特召袁崇焕、满桂和祖大寿入殿对质,满桂本来就对袁崇焕心怀宿怨,见崇祯皇帝有擒袁之意,就在一旁煽风点火,促使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

「袁崇焕当时被捕后,满桂取代袁崇焕成为援兵总指挥,但以祖大寿为首的那些辽将并不买账,他们在辽东就和满桂素来不睦,此刻见袁崇焕被拿问,满桂又来执掌军队,便一哄而散,逃回了辽东。」

「崇祯皇帝不顾勤王军势弱,严令催促满桂对战后金,满桂无奈率军出城,结果被八旗军一举全歼,战死沙场,依我看呢,满桂和袁崇焕虽然脾气都不好,但是这两人总归还是乐于迎敌出战的,这就比后来那些迁延不进的辽将军阀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我的建议是,宿主你还是尽量采取调解的方法缓解这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历史上满桂离开辽东之后,取代他位置的就是祖大寿和他的祖家军了,满桂若是能一直在辽东跟袁崇焕共事,即使两人面和心不和,但关宁军有他们这些客将存在,总不会像崇祯年间那样军阀化得如此之快。」

朱由校静静地想了一会儿,道,「刚才你用孙传庭举例的那一段话说得很对,手下人争强好胜不是错,关键是得看这在上面的人怎么驾驭他们,这当领导的,必须胸怀宽广,不能要求底下人‘既要’‘又要’。」

「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要求一个边臣,既老成持重又勇于担当,既能上阵杀敌又精通权谋党争,我拿到的剧本里如果有这样一个角色,我演着都觉得假啊。」

「既然他们两人都愿意建功立业,那我就放手让他们两人去立功嘛!你给我查查,从宁远之战到宁锦之战这两场战役之间,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机会,能让袁崇焕或者满桂立下大功,从此压过对方一头的?」

启明嘻嘻笑道,「还真有这样一个机会,就看宿主你如何把握了,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派遣使者去往沈阳吊孝,以窥其虚实,皇太极便趁此机会表达了‘议和’的愿望。」

「而就在明清双方拉拉扯扯地意图议和之时,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派遣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军三万,入侵朝鲜,金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义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黄州、平山诸城。」

「朝鲜仁祖李倧被迫逃往光海君的流放地江华岛,尔后他为了使得阿敏退兵,不得不与满清结为‘兄弟之盟’,双方在中江、会宁开市,朝鲜遣返满清逃人,向满清追赠贡物,史称‘丁卯胡乱’。」

「如果宿主你能让满桂或者袁崇焕阻止‘丁卯胡乱’的发生,或是趁着满清入侵朝鲜之际,重新收复辽沈,那不就是现成的一大功吗?」

朱由校点了点头,兀自握拳道,「看来,这搞钱的事,是迫在眉睫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