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626

《启明1626》

第25章寡人无疾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隔天,朱由校照例忙着在文华殿挖凿铲削。

护灯小屏已经几近完工了,那一缕缕梅枝栩栩如生,仿佛时时要破屏而出,将枝头上的花骨朵盛开到屏风外头来。

“丁卯胡乱”。

朱由校雕刻完最后一笔,慢慢地直起身来,对着屏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现在离“丁卯胡乱”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

根据系统小助手的详细科普,这场战争的起因,明面上是毛文龙在皮岛屡屡骚扰后金,而朝鲜又不肯将毛文龙引渡至后金。

实则却还是因为经济。

天启三年,朝鲜仁祖反正之后,李倧与后金断交,拒绝与后金互市,后金的贸易收入来源就此彻底断绝,外贸收入的急剧萎缩致使后金内部经济开始摇摇欲坠。

努尔哈赤的解决方法是“杀穷鬼”、“掠富户”,通过剥削后金境内的汉人以供养八旗这支强大的军队。

而皇太极上台之后,后金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亲汉派”在朝堂中占了上风。

那么,皇太极要改善后金汉人的境遇,那就只有两个方法。

一是改变努尔哈赤留下的分饼方式,让身为既得利益者的女真人将到手的利益割舍给汉人,这显然不大现实。

二则是想办法将后金的饼再做得大一些,把多出来的那部分利益分给汉人,用经济增长来收买人心,皇太极采取的应该就是这种方法。

所以后金入侵朝鲜,是皇太极登基之后必然发生的历史事件,并不是毛文龙一人的生死可以改变的,因为朝鲜的互市贸易对天启七年的皇太极至关重要。

如果皇太极没能顺利打开朝鲜的外贸渠道,那么“亲汉派”的改革则势必不能成功,皇太极在后金的统治基础也必将动摇。

朱由校又一次地想起了袁崇焕奏疏中的那一句,“毛文龙宜檄居近岛,侦奴虚实,官减兵减,饷力自饶”。

历史上的袁崇焕在成为宁远之战的英雄之后,立刻便主张要毛文龙移镇,将东江军队移置于靠近关宁的海岛或者陆地,这也是袁崇焕与毛文龙一切矛盾的开端。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袁崇焕在历史上的判断并没有错。

朝鲜国力孱弱,即使与毛文龙合兵出击,也不可能击退金军,毛文龙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丁卯胡乱时,毛文龙避兵于海上,坐观成败,并未出兵相助。

丁卯胡乱之后,后金要求朝鲜不能让毛文龙下陆、入城或供给粮米,朝鲜虽然有心庇护毛文龙,可是在后金的严密监视下,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给毛文龙提供立足之地并供给军需。

这样一来,毛文龙便不能再顺利袭扰后金腹地、招纳辽民,东江镇牵制敌后的作用就大为减弱了,后金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那么减少东江镇损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毛文龙早早地移镇关宁,或者干脆从源头入手,制止后金入侵朝鲜。

如果丁卯胡乱没有发生,毛文龙与袁崇焕的命运便能就此改写,辽东局势便可以迅速转危为安,倘或能让满桂和袁崇焕通过丁卯胡乱立下新功,那在宁锦之战前,就有了让他们重归于好,让关宁军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希望。

关键还是得有钱,有了钱才能打仗。

皇帝抬起手,朝身旁一个捧着空托盘的小宫女招手道,“过来。”

小宫女低着头走上前去。

朱由校将手中的凿子往那托盘中一放,扬在空中的手忽然转了个弯,朝那小宫女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记,“你瞧瞧,朕雕了个什么图案?”

小宫女浑身一抖,连眼皮都不曾抬,竟当即就地跪下道,“奴婢愚笨,瞧不出皇爷雕了个什么图案。”

朱由校盯着小宫女的头顶看了一会儿,道,“瞧不出来就算了,作什么怕成这样?”

小宫女不敢答话,只是连连叩首。

朱由校一扫殿内诸人,见其余宫女也把头垂得低低的,一副物伤其类的模样,心里到底有些不舒服。

但他终归是个现代人,一时也做不出强迫之举,只得搜肠刮肚地给自己找台阶儿下,“这嘉靖朝有个尚寿妃,不就是如此承恩的吗?昔年世宗皇帝在大内诵经敲磬,不慎将磐敲错,一众宫人皆不敢作声,只有尚氏失声大笑,引得世宗皇帝瞩目良久,因而得幸,现下你倒不必像尚寿妃那样大胆,朕不过问你句话,你却一个字都不敢答。”

小宫女轻声道,“奴婢是真的瞧不出来。”

朱由校听她说话吐字间,竟已然带上了哭腔,自然不好再为难她,于是便一甩袖子,背身朝一群管事牌子道,“行了,你既瞧不出来,朕便找那瞧得出来的去,来人!叫人把这屏风抬上,朕去坤宁宫瞧瞧皇后,不在这儿碍你们的眼。”

殿内众人顿时忙作一团,待得朱由校跨出文华殿,才听得背后隐约传来一丝劫后余生的啜泣声。

朱由校对这小宫女的“过激反应”百思不得其解,故而一上辇轿,便用意念召唤出了启明,「主系统是不是故意给我设置了什么障碍?」

「从我穿越过来开始我就一直留心着,这明熹宗身边的宫女也实在太规矩了一些罢,这见到皇帝跟她们搭句话,竟然像白日里撞了鬼,个个都跟恐怖电影里的路人见了丧尸吸血鬼一样,畏畏缩缩的,好像生怕我咬上她们一口!」

「按照明朝的选妃制度,她们应该也是走跟后妃同样的选秀流程进得宫里来的,她们难道就一点儿都不想变成妃子吗?」

「而且她们并不知道明熹宗在历史上只活了二十二岁啊,退一步讲,即使她们知道,这后宫嫔妃的殉葬制度早就被明英宗给废除了,即使我死了,她们照样能在后宫中享受锦衣玉食,颐养天年啊,我实在是想不通,她们对我,为何会是这个态度呢?」

启明趴在朱由校的怀里,晃晃悠悠地打量着被清扫得一尘不染天街,「宿主,你的灵魂已经完全融合了明熹宗原来的记忆,为何你不自己回想一下,用独属于穿越者的聪明才智找出答案呢?」

朱由校一脸严肃,「我是真的想不通!说实话,我还从来没被女人这样冷待过,我穿越前,从小到大,都是女生主动追的我,我成名后,都是女粉丝抢着跟我合影握手,连一线女明星都跟我谈过恋爱,你知道作为一个帅了一辈子的男人,见到那些宫女对我避之唯恐不及有多么难受么?而且不是说古代男性的权力比外貌重要吗?现在这落差也太大了罢!」

「这明世宗为了玄修,都拿宫女的经血去炼丹了,到得他晚年,也还是有宫女愿意被他宠幸,而我这具身体刚刚二十一岁,虽然明熹宗的相貌不如我穿越前那么英俊帅气罢,但到底年轻啊,为何这些宫女会这么害怕明熹宗宠幸她们?」

启明幽幽地叹了口气,「宿主,你用明熹宗的记忆搜索一下‘李若星’这个人。」

朱由校揪了揪她的丸子头,「你说清楚,哪个李若星?」

启明道,「他是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举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进士,初授直隶武强县知县,万历三十八年考选,万历四十年授广东道御史,万历四十一年山西巡按,万历四十三年升福建参议,后因患病辞官归乡,直到天启元年十二月,又被起复为陕西兵粮道右参议,天启二年五月升尚宝司少卿,十一月再升大理寺左寺丞,天启三年三月升右少卿……」

朱由校打断道,「长话短说,这个李若星是个东林党,万历年间他弹劾过黄克缵,只因那黄克缵是浙党领袖沈一贯的私友,不过实际上黄克缵哪个党的都不是,他天启年间与东林党人不和,被魏忠贤看成同党,后来与魏忠贤也不和,就干脆辞职回家了,但是这不是重点,你现在给我说重点。」

启明继续道,「重点是,这个李若星在天启三年,以右佥都御史的职衔巡抚甘肃,临行的时候,特意向明熹宗上了一封奏疏,揭发客氏和魏忠贤的恶行。」

「于是天启五年,东林六君子下狱的时候,魏忠贤就命令许显纯把李若星也列入汪文言的供词中,诬陷他是用五千两银子贿赂了赵南星,这才谋得甘肃巡抚一职,于是李若星在同年三月被革职为民,交给河南抚按官审问,最后被判杖一百,流放至廉州充边——这是《明史》里面的记载。」

朱由校已经快要抓狂了,但碍于辇轿旁的随侍宫人,并不敢在面儿上立时发作,只得再一次地用意念强调道,「说重点!」

启明摸着下巴道,「根据《明史》里面的记载,李若星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受阉党迫害的,刚正不阿的东林党人形象。」

「但是如果参考同时期的其他史料,就会发现,《明史》里面对李若星受魏忠贤迫害的原因描述得并不全面,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因为编写《明史》的是满清大臣张廷玉,他是康雍乾三朝老臣,谨慎小心毫不逾矩是他一贯的作风……」

朱由校忍不住用意念怒吼道,「你到底还想不想告诉我原因了?你要是不想,我一会儿就自己去问张皇后了!反正后宫的事情本来就该归她管。」

启明终于收起了逗弄朱由校的心思,「根据现存史料,其实即使李若星不是东林党人,没有魏忠贤针对东林党的这档子事儿,明熹宗也迟早会把他给革职。」

「因为他在天启三年去甘肃赴任前上的那封奏疏里,除了像其他东林党人一样弹劾了客氏和魏忠贤外,还有劝谏明熹宗‘远色’及‘毋近龙阳’的建议。」

「明熹宗当时一看,顿时勃然大怒,立刻传谕斥责,那按照后世人啊,我觉得这个‘后世人’甚至都不用‘后世’到二十一世纪,就是即使按照清朝人张廷玉的观点来看,这个李若星也着实该骂,就算明熹宗好龙阳,这种事怎么能放在奏疏里公开议论呢?」

「所以张廷玉编《明史》的时候,为了突出魏忠贤和客氏‘大反派’的绝对政治立场,就把这一段给‘宜粗不宜细’了,否则后面汪文言供词里面有李若星行贿这一段就不好解释了。」

「一般史官著史,都要为尊者讳,魏忠贤和客氏再坏,那也只能是他们自己坏,他们干的坏事儿绝对不能是受明熹宗指使的,何况是为了这么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栽赃臣下……」

朱由校闻言,自是吃了一惊,少顷,才有些半信半疑地问道,「那李若星的这份奏疏可有刊登邸报?倘或是明熹宗亲自传谕斥责,那就是一定会发抄邸报的。」

「我寻思,这明熹宗再如何荒唐,总不至于为了出一口恶气,就把大臣说他有‘龙阳之好’的奏疏堂而皇之地登到邸报上罢?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启明道,「这本来呢,是该发抄邸报的,只是就在明熹宗让宦官传谕内阁,要辅臣依照圣意拟旨,切责李若星的时候,被叶向高给挡回来了,这叶向高当时就对那个传旨的宦官装糊涂,说这‘龙阳’是什么意思,我都不知道,陛下是从哪儿知道的?」

「必须得把‘龙阳’这玩意儿解释明白了,才可以拟旨,然后经叶向高那么一斡旋,明熹宗最后留在那份奏疏上的朱批是说李若星‘条陈不当,语言轻率,失告君之体’,左右都是些场面话,关于此事详情,宿主,你应该有记忆啊。」

朱由校默然半响,方道,「我是有记忆,但是我怎么都不能相信……嗳,不对啊,即使叶向高装糊涂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了,那这也不能证明明熹宗他就是好龙阳啊,说不定叶向高当真就不知道‘龙阳’是什么意思呢。」

启明摆出了她人工智能特有的学术科普脸,「宿主,你知道明清两朝在闽南一带格外盛行的‘契兄弟’吗?这叶向高是福建人,他能不知道龙阳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