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当暴君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当暴君》

第228章 掐住士绅和地主的命脉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都免礼吧。”

朱由检面露笑意,伸手示意道,“来人啊,给徐卿、李卿赐座。”

“李卿,近来病情如何了?

这些时日朕忙于朝政,没注意到李卿的病情。

韩赞周,等稍候你去太医院一趟,派人给李卿诊治一二。”

李之藻,那可是明末的科学大牛,与利玛窦关系很近,主张西法,精通天文学、数学等领域。

与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等并列,都是享誉盛名的存在。

其实真要论起来的话,在火器方面的研究,大明并没有落后于世界。

但是受大明吏治腐败的影响,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锻造出的火铳。

没打两枪,就他娘的炸膛了,那谁能受得了啊。

让朱由检觉得可惜的是,这些精通火器领域研究对西洋的文明不排斥的大明本土人才,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用。

倘若他们能聚集在一起,不必被研究经费所苦恼。

多与西洋各领域科学家进行碰撞,那科学的火种,必将在大明熊熊燃烧!

专业的事情,交给徐光启他们来办!

其他的事情,他这个大明天子来解决,朱由检就不相信了,武备院会没有突破性进展。

患病的李之藻要保护好,不能让他在崇祯三年就去世……

像这样的人才,能多活一年,对大明都是有好处的。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想来你们再来之前,关于武备院的事情,徐卿都讲给你们了。”

朱由检面露微笑,看着李之藻他们说道,“朕创设武备院,想精进我大明在火器领域的研究。”

“与此同时,在别的领域的研究,也是大力支持的。”

“先前因建虏进犯一事,被迫停下的编撰新历一事,朕觉得可以重启了。”

“对武备院日后的发展,不知诸卿心里可有什么想法?”

既然要重视科学研究,那同徐光启他们的交流就不能独断乾纲。

科学的事情,要多听科学家的意见。

“陛下,我大明对火器、天文、地理等领域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李之藻脸色有些苍白,站起身来,拱手道,“若是陛下真想让武备院变得更好。”

“还请陛下能多招收些传教士,同时允许他们在京城传教。”

“与此同时,可招收一些无心于仕途的学子,将他们集中在武备院。”

“分属到陛下划分的各個学科组,进修相应领域的知识。”

听到这话,徐光启面露忧色的看向李之藻,他没有想到李之藻会提传教一事。

这对大明来讲,很难办……

毕竟在万历四十四年,发生的南京教案一事。

那对天主教的打压和破坏,不可谓是不大的啊!

而当今圣上对西洋传教士,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徐光启心里是没底的。

同样没底的还有邓玉函、汤若望等人。

“李卿,你先坐下吧。”

朱由检面露笑意,伸手对李之藻说道,“你所讲的那些事情,其实朕之前就都想过。”

听天子这般一说,徐光启、李之藻提起精神。

邓玉函、汤若望等耶稣会传教士,则是紧张的握起拳头。

想在大明进行传教,仅在民间接触一些官绅,进行自主的发展,终究是会受到种种的限制的。

若能得到大明皇帝的支持,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李卿你的格局小了。”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由检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我大明治下的佛教、道教,算是昌盛吧?”

“说起来,邓玉函、汤若望信奉的天主教耶稣会,传进我大明的时间,也算不短了吧?”

“甚至在南方的几处地方,还有在京城,也都发展了一些信徒。”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大明治下对信奉天主教,包括基督教,受众面一直都不广吗?”

对西洋衍生出的教派,朱由检并不感兴趣。

然为了大明的科学领域发展,适当的给予一些希望,朱由检觉得是有必要的。

毕竟大明需要外面传进来的思想,来逐步引导启蒙运动。

为后续的改革科举制度,创造相应的条件!

作为大明的天子,朱由检心里比谁都要清楚,仅靠固化的八股取士,给国朝进行选材,这有些太过于落后了。

想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改变摆烂的境遇,就必须设法掐住士绅和地主出身的读书人群体命脉!

唯有做到这一步,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在地方为官也好,在朝为官也罢。

就靠着几篇八股文,便能稳坐官位,那未免有些太单薄了……

“关于李卿所提的这些,朕先前想了一些解决办法。”

朱由检想了想,看向徐光启他们,说道,“其一,准许来明的传教士大批进京。”

“当然,必须要对火器、天文、地理等领域擅长一门。”

“而这批传教士,可授予武备院官身。”

“其二,几位卿家,可将我大明治下精通上述各个领域,或对此有所涉及的致仕和丁忧的官员,包括学子等,全都邀请到武备院来。”

“其三,朕会下达旨意,在四夷馆增设欧罗各国分馆,通译语言文字。”

“聘请各国的传教士,通译西洋典籍。”

“其四,朕准备在京城择址开设京师大学堂,另再择一处皇庄开设小学堂,开设起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

“而京师大学堂,可自主招收我大明学子进修,至于小学堂,朕会安排一批遗孤进修。”

“想在我大明从事传教之事,没有接触西洋的人群基础。”

“纵使你们这些西洋传教士,将信奉的教义宣讲的再好,也不会有人去相信的,你们觉得朕说的对与不对?”

外来信仰这种东西,想在大明传递开来,必须要经历相应的改造。

去除不好的东西,留下好的东西,像佛教不就是外来的吗?

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最终不也是化作本土派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