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第78章 天可汗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沈悠的声音再一次响起,【三年的时间,形势倒转,李世民灭了东/突厥,在此之前李世民做的并不只是练兵而已。自渭水之盟后,东/突厥内乱不休,李世民是瞅着机会便派人前往漠北笼络于人,一次又一次的把东/突厥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比如薛延陀部的乙失夷男,这样一个因为天灾人祸而叛离东/突厥的部落首领。颉利残暴贪婪,对归附的各部族一味欺压,引得漠北各部纷纷叛逃,最后都归附到薛延陀部,他们一起拥护乙失夷男为可汗。可是就算乙失夷男叛离东/突厥,也没有完全和颉利撕破脸。一但他自立称汗,颉利兵起而攻,他若没有后援,那是没有多少胜算的。】

【就在这个时候,大唐的使臣来了,送来了大唐天子的诏书,诏书册封他为薛延陀可汗,号真珠毗伽可汗。同时赐予他象征可汗权威的巨鼓和旌旗。乙失夷男不会不懂,大唐对于东/突厥的咄咄逼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想法,都迫切于消灭东/突厥这个共同的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况且他薛延陀的位置和大唐若是联手结盟,南北制衡,乙失夷男正好可以借大唐的势与颉利分庭抗礼,最后甚至未必不能取而代之于颉利。审时度势之后,乙失夷男选择接受大唐的册封,随即遣使入唐朝贡,薛延陀汗国正式成立,也成为了大唐在漠北第一个附属蕃国。有了大唐作为支援,漠北各部纷纷归附薛延陀汗国,一时之间,大漠以北,西域以东的广大地区,几乎都在薛延陀的控制之下。】

以夷制夷,为大唐寻来盟友,也让敌人后方受制,而不是让大唐一国承受突厥的袭扰,不错,不错。

秦始皇越发觉得李世民甚好。

刘邦望向一旁的萧何问: ”这招我们能学吗?再不然,想想办法分裂匈奴?”

萧何不能说这个主意不好,但想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回道: “可等待良机。”

刘邦叮嘱道: “此事须得谋划一番。”

看得出来刘邦动了心思。

而对于刘彻,李世民用的这些计策,他何尝不是已经开始在用,只是出使西域的人一去不返,更无消息,也是让刘彻很是头痛。

【除了乙失夷男,东/突厥内乱的时候,始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因颉利所不能容,于贞观二年暗中与大唐往来,不料消息泄露,颉利大怒,立刻派大军围攻,志在一举灭了突利

可汗。突利可汗不敌颉利,眼看形势不妙,立刻向大唐求援,请大唐出兵相救。】

【李世民收到求援的书信,问策群臣,众臣皆以为反击突厥的时机已然成熟,可以举兵北上,一举灭了颉利。可是李世民却没有这么干,他只派小组兵力北上接应突利,毕竟突利是要救,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对付颉利吗?因此,在颉利倾尽全力对付突利时,李世民兵出一直依附于突厥之下的梁师都政权,趁东/突厥无暇顾及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北拒突厥的战略要地河套地区。】

哎哟,真是不得不承认,李世民脑子转得那是相当的快,对舆图有所熟悉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河套地区对于北拒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显然眼下的大唐并没有到可以和东/突厥一决高下的时候,倒不如给自己多争取些筹码,让自己以后可以有更多的底气对付东/突厥。

汉武帝重重点头,这回李世民倒是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了。

杨坚拧紧眉头,看李世民这一番操作,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纵然杨坚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办法自然是极好的。

【李世民采用联合敌人的敌人以结盟并分化东/突厥的办法,效果相当的明显,东/突厥的势力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而大唐则不同,随着三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增,隐忍后的李世民,终于在贞观三年兵出东/突厥,甚至没有任何波折的灭了东/突厥。】

【至于李靖是怎么灭的东/突厥,讲李靖的时候再细说,咱们还是继续说二凤。东/突厥国灭,意味着数百年来长期威胁中原民族的北方边患就此解除。原本依附于突厥的北方少数民族全部归附大唐。南起阴山,北起大漠的广阔土地,全部落入大唐帝国的掌控之中。这一年,咱们二凤才刚刚满三十岁!】

嘶!李世民竟然才三十岁吗?三十岁,竟然就做到了好些皇帝穷尽一生或许都做不到的事!

秦始皇表示,他又眼馋了,他也想能够年轻一点,再不然多活几年也成,这样他一定可以做下更辉煌的功绩,令后世传颂。

刘邦!!不提年纪大家都是好朋友,提年纪必须要翻脸!刘彻表示,他现在也年轻,未必不能做出比李世民更大的功绩。

【虽然年轻的二凤,北境安宁,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各民族的融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都可以在大唐生根发芽。

但是怎么样管理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入的王朝,是李世民灭了东/突厥后又将要面临的另一个考验。】

【广纳意见后,李世民最终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四个都督府,任命突厥本族的首领统帅原有部众,保留原来的组织与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这样听来,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民族自治区有些相同之处?李世民要的是天下太平,这个天下,并不只是大唐,而是周边的国家都可以得到安定。因为只有相互都安定,才能真正太平无战事。为此,李世民虽然灭了东/突厥,却也仅仅是要灭掉东/突厥有可能对大唐的抢掠和践踏,并没有想过要亡突厥的种族,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

秦始皇听着怎么说呢,还可以这样操作的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在李世民那儿完全不存在?刘彻微微一顿,收容匈奴人吗?确定他们会对大汉忠心?不不不,先把他们打服再说。

杨坚听到这儿,是想不服都不行了,灭其国却不灭其族,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何尝不是为自己减少了麻烦,突然有些羡慕唐高祖有那么好一个儿子了啊!

【正是因为李世民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够接受各族人在大唐的繁衍,由此促成大唐的繁华以及多样性。在贞观年间,所有投唐的突厥首领都被授予京官武职,五品以上胡人武官几乎占至朝中同级官员的一半。而且数十万户突厥民众迁入中原,长期定居的有一万多户。民族的交流与贸易,从此取代多年的战争,两国互通有无,中原的丝绸、瓷器、手工制品等等传达四边。北方的良马、皮张、农副产品也开始输往中原。】

【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大唐越发繁荣。李世民展示了大唐对各族的包容,也赢得了各部族的认可。贞观四年,北方各族酋长纷纷赶往长安,共同向李世民敬献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尊号: “天可汗”。前面提到过“天可汗”,但对于这个称谓,其实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代表什么。】

【这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和象征,更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以大唐皇帝身份下行可汗事,不仅为大唐皇帝,更为天下共尊的万王之王。为表示对“天可汗”的绝对服从,各国嗣君继位必须由天可汗下诏册封。各国军队必须接受天可汗的统一征调。对破坏和平的成

员国发动制裁战争,必要时也得接受征调至中原平乱。二凤用自己的胸

襟和气度终于成功的征服各部族,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归顺。】

秦始皇控制不住的睁圆了眼睛,他以为“天可汗”就是一个称呼而已,没有想到是可以调令各国军队的存在。这可不是李世民要求的,而是其他各族的人提出来的,其中意味着什么,秦始皇岂会不懂。

刘邦手都止不住的颤抖了,这李世民可真是好生了得!

刘彻此刻也忍不住握紧了拳头,天可汗,竟然是这样一个天可汗吗?

【如果说一个“天可汗”之称都尚且不能证明李世民对当时周边各国的影响,那就看看昭陵北司马门两侧的廊房之内十四蕃国君长像吧。这是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特将贞观时期被收复和归顺的十四位少数民族首领凿石刻像,以表太/宗英烈。十四位蕃国君长像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分立于廊房之内,无不昭示着他们对李世民的臣服。虽然千年之后,这十四位蕃国君长像已然被摧毁,但他们的存在,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大唐曾经的辉煌,以及李世民当时在各民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昭陵现存的图片,早已没有了千年前的华丽大气,可是那存放石像的位置在各朝代的人看来,依然让他们受到极大的震撼。

居于廊下,为君而守,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悦诚服归顺的态度。

别管是秦始皇或者是刘彻,还有杨坚,他们都有荡平边境之心,可是,他们到现在并不能完全做到。让各族心悦臣服更是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听着天幕说李世民做到,而且做得相当的好!天可汗,天可汗,他们也想成为这样一个天可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