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想做妾

《她不想做妾》

玉骨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第142章

费了许久的力气, 秦明殊才用双手撑在床榻上慢慢做了起来,哪怕她已经放弃了挣扎,可裴钰却始终没有松开捏着她下颌的右手。

从始至终, 他都是用那样冷漠平静的眼神看着她。

仿佛在他眼中,她只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尊严的物件罢了。

哪怕是在心中告诫自己了许多次, 秦明殊还是没有办法习惯他用这样的眼神看她,也没办法他用这样的眼神看着她。

一股屈辱的感觉从心底飞速蔓延开来。

她稍微一动胸口处就会传来一阵钝痛, 仿佛有人用用斧头劈开了她的胸口,秦明殊仰头望着裴钰, 眼眸中满是怨恨与倔强,此时她手中若是有一把匕首, 她一定会毫不犹豫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 就像那天用剪刀一下又一下刺进他的后背一样。

她就是这么恨他,恨不得他早点去死。

裴钰自然是察觉到了她眼眸中不加掩盖的恨意, 那又如何, 他早就料到了, 他也根本不在意,他在意与否, 结果都不会改变。

如此这般也好, 她既然不爱他, 那就长长久久地恨他吧。

迎着她怨恨的眼神, 裴钰面色冷淡地松开了手。

顿时,秦明殊动作有些狼狈地偏开了首, 每次都是这样, 在他的强权下,她没有半分反抗的余地,这个念头深深地刺|激到了她。

下一瞬, 她就伸手用两指卡紧了喉咙中,逼着自己将方才喝进去的那碗中药全都吐了出来,黑漆漆的药汁蔓延了一地。

哪怕是已经吐出了这股药汁,可是胃中翻涌的感觉却久久没有褪去。

见她如此,裴钰倒没有动怒,只是眼底的冷意更加明显,他招了招手,不一会儿就有奴仆端来了洗漱用的水,伺候秦明殊漱了口。

刚开始见他态度如此平静,秦明殊还没有反应过来,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与他平常的脾性可不符。

脑海中刚刚浮现这个念头,漱口后不久,一位侍女便端着红木托盘再次走了过来,托盘上摆着一碗崭新的、一模一样的中药。

顿时,秦明殊就明白了裴钰的意思。

下一瞬,裴钰就直接伸手捏住了她的下颌,不由分说、动作强硬地将一碗中药都给她灌了下去,在他的蛮横力道下,秦明殊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被迫灌下了所有的汤药。

她不愿意屈服,便如法炮制,再次用手扣着嗓子吐出了所有的中药。

这般情景如此反反复复重复了十次,秦明殊觉得自己全身都是苦涩中药的味道,她早已是筋疲力尽,再也没了挣扎的力气,只能像条死狗一样、任由裴钰掐着她的下颌,再度将一碗中药灌下。

此时便是她想吐,也吐不出来了。

见她没了想吐和想要折腾的念头,裴钰这才松开了她的下颌,冷笑一声道:“秦明殊,你不是连死都不怕吗,如今倒是知道怕苦。”

听出了他话语中的嘲讽之意,秦明殊不愿意理会他,乌黑苦涩的中药顺着灌入肺腑,她浑身虚弱无力地伏在床榻上,当真是没有半分力气,胸口泛起一股呕吐的意味,可惜她现在早就没有什么力气了,根本吐不出来,也直不起身子。

经过方才那一番激烈的挣扎与反抗,她胸口的伤口再次裂开了,殷红的鲜血染湿了她身上雪白的中衣,剧烈的痛意袭来,可她却像是根本感受不到一样,为了压抑住那股隐隐作呕的感觉,她只能伸手捂住胸口,就连无意中压到了自己胸口的伤口都没有感觉到。

她根本直不起身子,只能无力地伏在床榻边,说完那句冷嘲热讽的话语后,他就没有在说话,在床榻边静静地看了她一会儿后,便直接离开了。

在他临走前,因为弯腰爬伏的缘故,秦明殊根本无法看着看见他完整的身影,视线中只有那片逐渐远去的雪色。

自他离开后,不多时就有奴仆走上前,动作干脆利落地打扫干净了屋内,侍女扶着秦明殊直起身子、靠坐在床头,过了许久,秦明殊才慢慢恢复了一些力气。

哪怕是在白日,房门的门窗也都是紧闭,天色大亮、晨光无限好,她侧首就能看到窗外的一片莹白,那样亮堂堂的颜色,反复能够抚平人心中所有的伤痛。

于是,秦明殊轻轻碰了一下侍女的胳膊,嗓音虚弱中不自觉带了一丝希冀和恳求,“你去把窗户打开吧,我觉得屋里有点闷,想要吹吹风。”

可是哪怕她如此开口了,那侍女却还是没有任何动作。

顿时秦明殊就明白了,这恐怕又是裴钰的吩咐,她现在在病中,不宜走动、不宜吹风。

这次他是真的动怒了,也是真的铁了心要将她视为笼中鸟、掌中雀。

嘲讽地勾了勾唇角,她觉得莫名好笑,可却也是真的一点都笑不出来。

她面色苍白地靠坐在床头,再度阖上了眼眸,耳边静悄悄的,隐约能听见窗外秋风簌簌吹动落叶的声响,冥冥中她觉得风吹叶动的声音似乎有些熟悉。

耳边寂寂,春亭当晚,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惩罚折磨她,无所谓,她都不在意生死了,难道还会畏惧区区寂寞?

那侍女要盯就随她去吧,反正她现在也什么都做不了。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门口忽然传来一道木门吱嘎的声响,刺耳的声音在寂静的屋内很是明显,可是秦明殊却始终没有睁开眼眸。

脚步声越来越近,一道小心翼翼的女声传入了耳畔中,“姑娘,胸口的药该上了。”

原来是医女要替她的伤口换药。

秦明殊面色苍白阖眼靠在床榻边,任由医女替她换药,哪怕是撕扯到了伤口,她的神情都没有任何变化。

见此,那医女也只能在心中低低地叹了一口气,医者仁心,可医也只能医人、不能医心,秦姑娘这般模样摆明了是心如死灰,人虽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回来了,可是一颗心却还是奄奄一息。

一直等到医女替她换完药的时候,秦明殊才重新睁开了眼眸,她伸手原本是想要拉住医女的手,可惜因为思绪有些迟钝的缘故,她只能拉住了她的一角衣袂,随着医女的起身,那片微不足道的衣袂也彻底消失在了秦明殊手中。

“医女,平日里的中药太过苦涩了,”秦明殊满头青丝倾泻而下,鸦青色的鬓发垂落在她白皙的脸颊边,整个人更显楚楚可怜,她大病未愈,容色更显楚楚,“医女可有法子让药汁不那么苦涩?”

闻言,见她这般可怜的模样,医女目光微动、神情间浮现些许悲悯,刚想要开口却忽然想起了世子爷的吩咐,最后到底还是什么话都没有说。

只能动作略带仓惶地退下了。

医女虽然是什么都没有说,可却什么都说了。

一切都在无言当中,一切都湮灭在无声当中。

秦明殊垂眸重新阖眼靠在了床头,不用想肯定是裴钰的吩咐,他对她有怨、有恨,所以用这些细碎的手段来折磨她,或许还不止这些手段,等她胸口的伤彻底痊愈了,只怕手段会更加激进。

他有什么手段都尽管使出来,她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醒来的日子与昏睡的日子都没什么不同,左右都是困在这张床榻上,不过都是困在这间屋子里罢了。

晨间喝过中药以后,她就没了什么胃口,也便没有用膳,也许是昏迷的时间太长了,她根本感受不到半分饥饿。

很快就到用午膳的时辰,果不其然首先端上来的还是一碗乌漆嘛黑的中药,见秦明殊迟迟都没有伸手接过红木托盘上的汤药,那婢女有些为难地开口道:“姑娘,世子发话了,若是您执意不肯喝药,他便过来喂你。”

闻言,秦明殊睫毛轻轻颤动了两下,这才伸手端起了药碗,仰头一饮而尽碗中药。

见她喝完了药,奴仆们才端上来了饭菜,哪料秦姑娘直接阖眼重新躺下了,摆明了是不愿意用膳,奴仆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毕竟世子爷只是盯着他们要盯着姑娘喝药,并未说旁的事情。

见秦姑娘实在是不愿意用膳,奴仆们也没有旁的法子,只能对视一眼,无奈地退下了。

不知不觉半宿的时光就过去了,秦明殊躺在床榻上睡了过去,睡梦中她又梦见了那样猩红、含着恨意的一双眼眸,那样深入骨髓的恨意,仿佛下一瞬就会扑上来将她的浑身血肉直接撕碎。

她下意识低呼一声从睡梦中醒来了,天色暗沉,屋内黑漆漆一片,没有如昨夜那般点着许多蜡烛,只是在床头点了一根红烛。

或许是睡了太久、太沉的缘故,睁开眼的那一瞬,秦明殊仿佛看见自己床边坐着一道人影,屋内黑漆漆的,她看东西并不真切,那一瞬间还以为是自己出现了错觉。

床头的红烛簌簌摇曳,借着那点微弱的烛光,秦明殊很快就回过神来了,烛光撞撞、光影错落,视线内明暗交织,她目光所及忽明忽暗,像是有一只从落叶堆中爬出来的枯叶蝶在乱撞。

随着晃动的烛光重新变得平静下来,她终于看清了坐在床榻边的那道身影,正是裴钰,他的身影隐匿在阴影中,或许是听见了她方才惊醒时发出的低呼声,他侧身垂眸朝她看了过来,身影也从黑暗中挪到了烛光笼罩下。

橘红色的烛光照在他棱角分明的面容上,他的面容半明半暗,像是普度众生的悲悯谪仙、又像是从荒郊野外爬出来复仇的厉鬼。

秦明殊能感觉到他的视线落在了她的面容上,可是许久过去了,他一直都没有开口说话,她本来就不想看见他,如今他开口说话,她乐得清闲自在,自然不会想不开地主动开口同他说话。

许久过后,裴钰才轻轻拍了三下掌心,顿时一群守在门外的奴仆便鱼贯而入了,不一会儿的功夫,屋内就重新点燃了许多蜡烛,璀璨的烛光将屋内映照的亮堂堂的,恍若白昼。

裴钰从床榻边起身,居高临下看着秦明殊,嗓音淡淡开口道:“你不愿意吃饭没关系,你不吃,府中的奴仆就要陪你一起挨饿。”

说完这话,他便想要转身离开,转身离开的那一刻,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越发颀长。

闻言,原本眉眼低垂的秦明殊瞬间抬眸不可思议地看向了他,又是一模一样的招数,他又用这样的招数威胁她,眸光落在他的背影上,她唇瓣开开合合,终究还是没能说出那句质问的话语,“采薇呢,采薇去哪里了?”

话音刚落,裴钰便冷笑一声,回首狭长的眼眸含着讥讽看了她一眼,“常言死去元知万事空,秦明殊,你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何须在意人世间的这些烦心事。”

嗓音冷冰冰地抛下这句话后,他便头也不会地离开了。

簌簌烛光轻轻摇曳,他从红烛旁走过的时候,带起的冷风吹得烛光更显婆娑,推开木门的那一瞬间,一道狭长的月光落在了地面上,可惜月光本就清冷,在满屋亮灿灿烛光的映照下,更是踪迹全无。

好一个死去元知万事空。

她没能死成还真是可惜。

侍女端来了清水,秦明殊洗漱过后就开始用膳了,哪怕是吃不下,她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一些粥,强撑着将一碗粥喝完以后,她便摆了摆手让他们都退下了。

床榻边始终守着一位侍女,秦明殊视线落在摇曳不停的烛光上,那片火红色的烛光在她眼眸中倒映成一点点亮光,最后又点点连接起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的火海,让她想到了黑风寨那片肆无忌惮的火海。

顿时,秦明殊瞳孔微微收缩,她伸手扯了扯站在一旁侍女的衣袖,嗓音中带着显而易见的慌乱,“去,把那些蜡烛都给灭了。”

闻言,那侍女依声照做,片刻间的功夫,屋内的烛光就灭了许多,只留下了床头的一点光亮。

可即便是如此,秦明殊还是觉得害怕,让侍女端着蜡烛在屏风后面坐下,房间内瞬间变暗了许久,她才算是微微松了一口气。

死去元知万事空,她要是真的死了,那该有多好。

只怕此后她想要寻死只会越来越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在裴钰的逼迫下,便是再不情不愿,秦明殊每天也在按时服药用膳,虽然心病难医,可是她身上的伤确实一天天变好了,因为饮食规律,她的面容也逐渐恢复了一些神采。

胸口的伤痕也在一日日恢复,等到有一日胸口传来隐约痒意的时候,她这才隐约意识到身上的伤口要慢慢痊愈了。

每天都是一样的日子,她对时间的流逝也变得迟钝了许多。

这么多日了,屋内的窗户一直都没有开过,她看不见一丝穿云而过的日光。

正如她惨淡无垠的人生,余生再也看不见半分希望。

秋高气爽,渡津府外,太子顾长明正在为飞鸽传信的事情而苦恼,可惜这段时间,无论他用什么办法,书信都没有办法送到京城,眼看谋反的罪名就要死死扣在他身上摘不下来了,他当然愈发觉得心急如焚。

这些日子哪怕费尽心思,也都没有办法传进京城半分消息,他根本联系不上母后和外曾祖父,便是想要向他们寻求帮助也是没有办法。

偏偏最近又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在城外驻扎许久,他如今成了谋反的反贼,根本找不到任何粮草补给,只能坐吃山空。

总不能真的眼睁睁看着将士挨饿。

这段时间见太子面色阴沉、心情不好,属下们都是不敢讲实话,只能瞒着事情,加之营中的许多将士原本就跟随老将军上战场打过仗、资历比较高,就暗中擅自做出了一些决定。

眼看军中的粮草都要彻底吃完了,他们这么多人总不能直接饿死吧。

是以一些将领就直接带着将士假扮成了贼寇的模样,竟是直接出去抢劫了一部分粮草。

许是知道太子定然不不会同意这件事情,所以他们就直接擅自行动了。

可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哪怕是做的再小心翼翼,这件事情还是彻底暴露出来了。

营帐内,太子顾长明简直是气得要死,这都算是什么事情,一个个的居然都敢越俎代庖,直接越过他就将一些事情拍板做了决定,再这样下去,他这个太子还要不要当了?

缺衣少食的时候就去抢劫百姓,他堂堂太子来到江南是为了平寇的,而不是为了落草为寇。

想到这里,顾长明简直觉得要被气得活生生吐血了,若不是这些人都是离京前外曾祖父亲自派来的属下,他都要怀疑他们是不是旁人安插|进来的探子了,一个个的都要把他坑死了。

他坐在主位上看着堂下没有任何悔改之心的将领们,想要发火却又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说,这些人一个个资历都比他老,如今他都成谋反的反贼了,仍然对他忠心不二,他们当然是没有要背叛他的心思,粮草没了,也确实是个问题。

便是平|反,也要先活下去啊,这么多人总不能活活饿死。

想到此,沉默许久,顾长明也只能认命了,他强行压下了心间所有的愤怒,只能嗓音有气无力妥协道:“你们扮成强盗的事情,没有人发现吧?”

“当然没有。”

听见将士们如此斩钉截铁、毫不犹豫的回答,顾长明才算是松了一口气,木已成舟、覆水难收,除了认命之外也没有旁的办法了,想到这里,他只能摆了摆手,让所有人都先退下了。

哪料所有的人刚刚出了营帐不久,一位探子就急匆匆骑马进了驻扎地内,连马匹都没有听停稳就着急从马背上下来了,一路踉跄着冲进了太子的营帐内,气喘吁吁报信道:“太子,不好了,事情败露了,现在到处都在传您纵容手下扮成强盗肆意欺凌百姓,江南各地群情愤慨,陛下大怒派了官兵前来将您捉弄归案。”

听闻此话,太子顾长明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要直接昏了过去,这下好了,父皇都发话要将他捉拿归案了,圣旨一出基本上就是坐实了他谋反的事情,便是最后他侥幸能活着回京面前父皇陈诉冤情,可只怕也保不住太子之位了,甚至可能会没了性命。

失了民心,失了圣心,他早就没有活路了。

耳边嗡嗡作响,他险些直接摔下椅子,他还是想不明白,事情怎么就变成今日这个样子了,他怎么就从堂堂太子沦为谋反反贼了?

无论是反抗还是束手就擒,他或许都是死路一条。

祸起萧墙,避无可避。

相比起江南地区,北方的秋日总要来得早一些,京城满地金黄落层层堆积,风乍然起、席卷满地秋思若流云般荡漾开来,便是寻常巷陌也多了些风情。

皇宫红墙黛瓦,银杏树的扇形小扇落了满地,三殿下的母妃芸妃正焦急地在宫殿中走来走去,斜斜簪入云鬓间的金步摇晃来晃去,艳丽多情的面容上是遮挡不住地焦急,可这份焦急却无损她周身的半点风华。

出身贫寒孤女,当年她不足十六岁就进宫了,多年来一直都是盛宠不衰,凭借的便是一副娇俏艳丽的长相,芸妃名为柳芸,十六岁以前不过是京城一家妓|院养的清倌,后来无意中入了将军府的眼,藉由杜老将军引荐给了皇后娘娘杜若。

皇后娘娘心善,替她改了身份、让她顺利入宫,凭借着美貌一举入了圣上眼中,成了宠妃,甚至比那些名门贵女都要更早生下皇子。

这么多年来,芸妃一直都是养尊处优的。

可是哪成想前些日子三殿下顾长容身边的人突然传了信儿回来,说是殿下骑马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下来,右腿受伤比较严重,怕是要修养好长一段时间才能痊愈,或许等到江南彻底安定下来以后也没办法回京,只能现在江南偏僻之地好好养伤。

听闻此话,芸妃几乎是当时就落了泪,这可是她怀胎十月辛辛苦苦、九死一生生下的皇儿,自小就养尊处优惯了,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受苦不说,如此还要忍受皮肉之苦,她如何能忍心?

当时她入宫不久就盛宠不衰,早已让后宫中的一部分人眼红不已,后来她更是很快就有了身孕,陛下待她柔情蜜意,那时候当真是撑得起“艳冠后宫”这四个字。

后宫中的那些嫔妃更是嫉妒得发狂,日日都在找机会对她下手。

她便是再谨慎也还是在八个月的时候中了招,虽说身孕并无大碍,可到底还是受到了惊吓,不足九个月的时候就生产了,胎位不正,生产的时候更是险些一尸两命。

到底是她走运,平安生下了皇子。

因为动了胎气又是早产的缘故,三殿下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她精心养了许久,一日都不敢放松警惕,终于他平安健康地活了下来。

后来陛下查了出来,当日有意害她孩子的人正是皇后娘娘。

芸妃想不明白,当日皇后娘娘费尽心思送她进宫,不就是为了让她进宫替她固宠吗,承宠这些日子,她时时刻刻都在替皇后娘娘美言,可便是如此,娘娘还是不肯放过她。

当真是可恶至极。

自从那时候起,芸妃就仗着陛下宠爱处处与皇后作对,近日太子谋反的消息传的满城风雨,刚开始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芸妃当然是高兴了、整日幸灾乐祸,如今嫡长子不争气,那陛下能指望的皇子便应该是三殿下了。

哪料过了不久,芸妃就又得知了三殿下右腿受伤的消息,整日都是以泪洗面,想到皇儿在信上说的那些话,她眼底浮现一丝恨意。

太子谋反失败了,便要拖着她的皇儿一起去死,这算是什么事?

收到三殿下来信的那一日,芸妃就哭的梨花带雨前去御书房找陛下告状了,可惜陛下当时在忙于朝政,并没有立刻给出决断。

且前段时间太子谋反的事情确实惹怒了陛下,陛下一直在忙着处理太子的事情,已经有许多日都没有来后宫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有空为她的皇儿主持公道。

最近就连她去求见陛下,陛下都推辞不见,可想而知朝政定然是十分繁忙了。

便是恃宠而骄也需要找好时机,这个时候芸妃也不敢贸然求见陛下,可是让她一直束手束脚待在宫殿中,她便又觉得着实憋屈,只能不甘心地在屋内走来走去。

忍了许久终究还是没能忍住,前段时间陛下一直都没有下旨,那太子谋反的事情还有待考据,可是前两日陛下已经下旨命令官兵将反贼捉拿归案了,那太子谋反这件事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想到此,芸妃面容上的焦急稍微褪去了一些,她对着雕花铜镜仔细梳妆打扮过后,便带着宫女和内侍风风火火朝着御书房走去,今日无论如何都要见到陛下。

可是不成想到了御书房门口的时候,托宦官通禀以后,陛下还是不愿意见她。

闻言,芸妃面容上的笑意有些僵硬了,她伺候陛下多年,是再熟悉不过陛下的脾气的,她不敢再劳烦内侍通禀,只能略带狼狈地转身离开了。

回宫的路走到一半的时候,到底还是咽不下这口气,芸妃便改道去了坤宁宫,皇后娘娘向来不得盛宠,能坐稳中宫之位也不过是依靠杜老将军的功劳,当初杜老将军费尽心思让她进宫也是为了帮皇后固宠。

想到此,芸妃略带着垂头丧气的面容顿时自信了许多,太子谋反、杜老将军牵涉其中,太子离京前,老将军竟然敢私自给他虎符,这便已经是诛九族的大罪了。

等到将军府彻底落败的时候,皇后也便没了娘家的依仗,定然是坐不稳中宫之位了。

她忍了这么多年,总算是到了清算新仇旧账的时候了。

走了一刻钟左右,芸妃一干人等总算是到了坤宁宫,这些日子受到太子谋反和将军府的牵连,陛下早就下旨禁了皇后的足,坤宁宫中伺候的人也削减了一半。

皇后身边的大宫女莺歌正守在宫殿门口,看见芸妃的时候,她屈膝行了个礼,一举一动都挑不出任何错处,可便是如此芸妃娘娘却还是不满意,迟迟都没有开口让她起身,摆明了是故意为难。

可便是莺歌知晓她是有意为难,却也不能开口说什么。

主仆之间,相隔天堑。

屈膝行礼原本就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且还是芸妃有意为难,不多时莺歌的身子稍微摇晃了一下,顿时芸妃就找到了借题发挥的时机,直接扇了她一巴掌让她去日头底下跪着了。

莺歌知晓此时皇后娘娘的处境比较艰难,前朝和后宫都是四面楚歌,此时不宜再给娘娘添麻烦,她便只好忍气吞声。

她方方离开,芸妃就直接带人闯进了坤宁宫殿中,这些时日皇后杜若也算是看尽了世态炎凉,这个时候越多人围在身边便越是觉得心烦意乱,她便索性让所有的宫女和内侍都退下了,只留下了从将军府带来的陪嫁丫鬟莺歌。

皇后杜若这些日子都在拜神求佛,她脱去了锦衣华服,穿着颜色素雅的服饰,鬓发间也只是用一根银簪挽发,主殿正屋的堂前供奉着一尊佛像,皇后穿着一身素雅的服饰跪在蒲团上对着菩萨拜啊拜,她双手合十、右手拇指与食指中缝盘着一串佛珠。

她出身将门,她的祖父是大将军杜鉴明,父亲是祖父唯一的嫡子、被寄予厚望,自小习武、十三岁的时候就进了战场杀敌,战功赫赫,祖父对这个嫡子尤为器重和骄傲,可是哪成想父亲却英年早逝,死在了战场上。

母亲与父亲是年少夫妻、伉俪情深,听闻这个噩耗后也受不住了,彻底崩溃,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悬梁自尽了。

那时候她尚且年幼,翌日起身后便习惯性地想要去找母亲,哪料推开房门以后,看见的不是母亲的笑盈盈的面容,而是母亲挂在房梁上彻底僵硬的尸体。

顿时,她就害怕了,急匆匆去找了祖父前来,祖父可是从战场的血雨中厮杀出来的老将军啊,那日却是泪流满面,吩咐奴仆们将父亲与母亲的尸身葬在了一起。

自那时候起,一切都变了,族中只剩下了她这么一个嫡系,祖父正值中年尚且可以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可是等他年纪大了的时候,族中后继无人,如何还能撑得起满门荣华富贵。

赤手空拳、豁出性命好不容易在生死之间搏出来的荣华,如何能够轻易舍去?

祖父不是没有想过要从旁支过继一个嫡孙,可是接过来以后,那男孩儿便以为自己地位得到稳固了,居然在私下里偷偷威胁杜若,杜若当时被欺负了也不敢说实话,后来还是有一日老将军在无意中发现了。

那日,老将军发了很大的脾气,将那过继来的男孩儿送走了。

自此以后,祖父便彻底断绝了过继的心思,只是专心培养教导嫡孙女杜若。

自那时起,将军府的满门荣华富贵就都压在了杜若身上。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2”

那时候父亲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母亲便在家中思念他。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2”

这便是她名字的由来。

杜若,是君子之花,是至死不渝的爱。3

很小的时候,杜若见父母亲那样相爱,母亲总会一遍遍告诉她杜若花的含义,那时候她对爱情是有期待的。

可惜自从父亲战死、母亲殉情后,一切都变了,将军府的富贵重担都落在了她身上,祖父告诉她世上只有荣华富贵才是长长久久、亘古不变的,除此之外旁的都是假的、都靠不住。

她也曾难过,也曾不理解,祖父沉默了许久,默不作声带她去看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世家连理成气、官位代代世袭罔替,平民的性命便犹如草芥一般,贵人视百姓为玩物、肆意打骂折辱。

贵人便是杀了人也没有惩罚,官官相护,只不过是在牢房中待上几日就能出来,出来以后继续过着花天酒地、胡作非为的日子。

祖父见她沉默不语,只能开口说实话,他是草民出身,一步步从草芥之身爬到将军高位,哪怕是他对贵人毕恭毕敬放,世家却还是看不惯他,他的平民出身注定会冒犯世家的利益。

为官多年,将军府树敌众多,若是一朝从云端跌落,只怕下场会比平民的下场还要凄惨千万倍。

他的嫡子刚刚去世,少将军可是在战场上厮杀而死的、死得那样凄惨壮烈,可朝中许多世家却在明里暗里看将军府的笑话。

从那时起,杜若就明白了自己此生到底究竟为何而活——为权力、为荣华,她要撑起将军府的满门荣华,让世家心存畏惧。

先帝尚且在世的时候,皇子众多,夺嫡之争甚是惨痛悲壮,那时候将军府在朝中无人,根本没有殿下愿意接受将军府的投诚。

杜若明明是将军府嫡女,可是那些皇子却一个个都瞧不起她,直言她只配为人姬妾,根本攀不上侧妃这样的尊贵身份。

那段时间,她和将军府可谓是受尽了屈辱,后来她与祖父都彻底死心了。

这时候他们忽然不约而同想起来了一位皇子、那位自小在冷宫中长大不得圣心的皇子,那皇子正是顾长瀛。

他们一拍即合,当即便达成了决定,顾长瀛娶她为正妻,她与将军府替他夺嫡。

谁能想到呢,在那场尤为血腥残忍的夺嫡之争中,最后胜利者竟然是那位自小在冷宫中长大的皇子。

那些世家们当时的脸色可真是好看。

便是时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可每每想到那些所谓的世家权贵震惊的神色,她还是觉得很好笑。

可惜,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她到底还是算错了一件事情。

终究落得了个一子下错、满盘皆输的下场。

古铜香炉点着三根檀香,檀香顶端红点闪闪,袅袅檀香飘成一道线在宫殿中蔓延开来,满宫殿内都是檀香淡雅、清新的味道,仿佛能让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彻底平静下来。

皇后杜若跪在蒲团上,她神情虔诚、双手合十不紧不慢拨弄着佛珠,檀木佛珠碰撞间发出一道沉闷的声响,她全心全意跪在菩萨前祈祷,仿佛这样就能心想事成、仿佛这样就能弥补所有的遗憾。

从前最不信神佛的人,终究是还是心甘情愿跪在了菩萨面前祷告。

坤宁宫中的银杏树开得正好,片片颜色金澄澄的扇形叶子落下、堆落满地金黄,院中风景正好,可惜万事万物不停轮回,人的一生却在没有了重新再来的机会。

宫女搀扶着芸妃踏进了坤宁宫的主殿,一进屋看见的就是皇后模样虔诚地跪在菩萨前的场景,见此芸妃冷笑一声,忍不住推开了宫女的手,看着身后跟着的那些宫女和内侍,她摆了摆手便让他们全都退下了,并嘱咐他们出去的时候将宫殿的门阖上。

等到宫殿内变得静悄悄的时候,芸妃嘲讽的目光便落在了皇后身上,她不紧不慢走到了皇后身边,冷嘲热讽道:“皇后娘娘不是向来不信神佛吗,怎么如今倒是拜起菩萨来了?”

“莫不是娘娘也知道了太子谋反的事情,陛下前两日已经下令命人尽快捉拿逆臣归案了,听说太子谋反的事情,杜老将军也曾经牵涉其中,娘娘这是在为自己的儿子和祖父祈福吗?”

说完这话,芸妃的视线从皇后身上挪到了那尊供奉的菩萨上,很多年前,她才刚刚进宫的时候将皇后视为主子,她全心全意为她固宠,那时候她还天真,跪在菩萨面前求子,没想到过了不久后,她当真是怀孕了。

那时候她想这送子观音如此应验,定然叫上皇后娘娘一起拜一拜。

后来她拉着皇后一起拜菩萨,她祈求菩萨再赐给娘娘一个麟儿,也请求菩萨能够保佑她腹中的胎儿平平安安的,她只求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从来不在意皇儿究竟是皇子还是公主。

她只要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那时候她对娘娘说出自己的心愿的时候,娘娘只是神色淡淡地看向了她,道:“世间并无神佛,与其祈求菩萨,倒不如依靠自己。”

芸妃那时候并不理解皇后娘娘话语中的意思,后来,她腹中孩子八个月的时候却被旁人暗算,动了胎气生产的时候险些一尸两命,可即便是那个时候,她也从未怀疑过皇后娘娘。

是以在知道事情真相的时候才会是那样震惊。

皇后要害她,居然是皇后娘娘要害她。

怪不得她说世间无神佛,皇后如此笃定她腹中的孩子活不下来,正是因为她要对她的孩子动手。

想到此,陈年旧恨种种翻涌而上,加之太子还暗中害得三殿下右腿受伤,芸妃眼神含恨地死死盯着皇后杜若,说话也越发口不择言,“昔日老将军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想必不就过后娘娘也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这难不成是将军府代代相传的传统吗?”

“亦或是当年老将军和少将军在战场上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杀孽太重、伤了福祉,所以才会如此吗?”

闻言,原本闭眼念经的皇后忽然睁开了眼眸。

眼眸中是显而易见的杀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