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355章 新的开始(五)(二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启禀节帅,晋王的确是被石敬瑭所杀,圣上当着上万将士的面赐死了石敬瑭。

末将从很多人口中都得到一样的结果,包括秦国夫人。”

忻州以北,幽州兵大营,一个将领正恭敬地向周德威汇报自己在太原打探的消息。

此人就是周德威之前派去太原的人,是他的亲信。

“你见到了秦国夫人?”周德威情绪有些激动,“秦国夫人现在处境如何?晋国夫人和晋王的妻妾、子嗣呢?”

在周德威这些老将中,对于秦国夫人的尊敬自然高于晋国夫人,毕竟是多年的主母,还是不一样。晋国夫人只不过是因为生下李存勖,才得以提高地位,但秦国夫人才是李克用的正妻。

亲信看了一眼张承业和安金全,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回节帅,秦国夫人如今无恙,只是软禁在晋阳宫中。

晋国夫人和晋王的妻妾也都被软禁,但晋王的子嗣、兄弟都被。。。都被处死了。

不只是他们,任圜、孟知祥、李存贤、李建及等人都被处死。”

“什么?”周德威脸色微变,猛地转过头看向张承业,“枢密使,朝廷这是何意?”

张承业虽然惊讶,但也没觉得圣上做错了什么,“镇远,你何必大惊小怪,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若是晋王谋逆成功,恐怕做的比这还狠。”

周德威很想辩解,但想到晋王的脾气,好像真的会这样。

“可晋王的子嗣年幼,这都不能放过吗?”周德威有些不忿。

“周帅,此时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你若是真的愿意归降,说出你的条件,否则安某也不敢保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安金全忍不住开口打消周德威的奢望。

周德威看了一眼安金全,冷哼道,“你倒是步步高升。”

“安某只是效忠大唐朝廷,何错之有?”安金全不以为意。

“唉!”周德威重重地叹了口气,“周某可以让这五万大军投降,也的确有几个条件,若是朝廷能答应,周某愿意去太原负荆请罪。”

“节帅不可,朝廷肯定会过河拆桥的!”

周德威话一说完,当即有亲信阻止。

“相信枢密使不会诓骗周某!”周德威说着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张承业。

张承业点了点头,“只要镇远你的条件不过分,咱家就算是豁出性命,也会劝说圣上答应。”

得到张承业的保证,周德威这才大松一口气。

相比张承业,安金全的保证在他看来根本没什么作用。即便对方担任御史大夫,论在圣上面前的地位,远不如张承业。

“周某的条件不多。

第一,既然晋王的兄弟和子嗣已死,周某也只能作罢,但必须确保秦国夫人和晋国夫人的性命。”

周德威说完第一条,安金全就想反驳,圣上可是说了要下令处死晋国夫人。虽说还关着,别到时候回到太原,发现晋国夫人已经处死了,岂不是很尴尬?

可张承业直接答应了。

“没问题,这个咱家可以保证。”

“第二个条件,就是给先王留下一丝血脉。”周德威说道。

“你若是指的幽州那边的几位,咱家不敢保证。若是史建瑭等人为了撇清和晋王的关系,很有可能把那几位的人头作为投名状。”张承业连忙摇头。

一时间搞得,张承业才是谈判正使,而安金全就是个打酱油的,这让后者也很尴尬。

周德威不禁沉默,知道张承业所说很有可能,“那就改一下条件,若是可以的话,给先王留一丝血脉。”

“没问题。”

“枢密使。。。”听到张承业又答应,安金全着急了,就想阻止。

张承业抬起手制止对方,“咱家自会向圣上禀明。”

周德威一脸感激地看向对方,继续说道,“第三个条件。周某自知难逃责罚,但朝廷要确保不追究周某麾下将领的罪责,周某愿一人承担。”

“节帅!”

下面的将领听闻有些着急,一些人更是含着泪水。

张承业依然点头,“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咱家可以保证劝说圣上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但说到此事,咱家也有一个要求。”

“枢密使请说。”周德威有些疑惑。

“五万幽州兵放下武器后,不能全部返回幽州,把其中三万调至太原编入禁军。”张承业神色严肃道。

把其中三万幽州兵编入禁军,不仅能增强禁军的实力,也能削弱幽州的实力,这也不算追究这些将士的责任。再怎么说,禁军的待遇也比在幽州当藩镇兵好。

周德威一下猜到了张承业此举用意,思考了一会儿,便答应了,“这个没问题。若是能编入禁军,倒也对于这些将士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周某还有最后一个条件。那就是处死刘仁恭父子,这是先王的意愿,也是晋王要做的事。

若朝廷答应这四个条件,周某就愿意放下武器投降。”

“没问题,咱家代表朝廷答应了。”听到这几个条件,也就第二条为难一点,其他都不算什么,张承业有信心劝说圣上答应。

见事情谈拢,周德威便放张承业和安金全等人离去。

离开幽州兵大营,安金全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枢密使,圣上已经决定处死晋国夫人以及晋王的兄弟和子嗣,您直接答应周德威,我们该怎么向圣上交差?”

“你急什么?若是能顺利劝降这五万幽州兵,圣上不会计较这两个条件。晋国夫人只是一介妇人,影响不了什么。

至于先王的血脉,这也很好解决。晋王这些兄弟,也有成婚并诞下子嗣之人,杀了晋王的兄弟,然后从他们中的子嗣选一人留下,朝廷就不算毁约。”张承业淡淡道。

“还能这样?”安金全听完,一脸愕然,他没想到还能这么办。

“周德威也肯定想到这点,他之所以提这个条件,无非是想求一个心安。自古成王败寇,若是不斩草除根,难道还给自己留下隐患?”张承业经历的事情很多,看的比较透。

很快,安金全就亲自赶回太原,把周德威的条件说了,李柷想也没想就直接答应。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的圣旨抵达忻州后,张承业和丁会也做好接受幽州大军投降,周德威自杀了。

得知这个消息,李柷不禁叹息,可惜了这么一员大将。

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周德威辅佐两代晋王近三十年,又是李克用的托孤之臣。如今晋王一死,若是周德威活着,反而会愧疚一生,所以才想到自杀,也算是给晋王陪葬。

至于那些条件,也算是死前给两代晋王和手下们一个交代。

或许在得知李存勖身死的消息时,周德威就做好了这个打算,只是还有很多未完之事,并没有表现出要以死明志的想法。

张承业等人也都没想到这点,毕竟李存璋、孟知祥等人都能选择投降,周德威也没必要为李存勖陪葬。

周德威自杀,李柷虽然觉得可惜,但念及免除了一场战乱,也没以逆贼的名义对待他,给予他应有的待遇,其族人也没有被追责。

周德威一死,幽州和大同两镇都缺节度使。

幽州这边,李柷不想去惹出事端,便以史建瑭为节度使,以李存敬为节度副使,杨赞图为行军司马,以稳住幽州;大同这边,改以丁会为节度使。

大同的地理位置关键,不容有失。

即便是幽州失去,对于朝廷的影响也不是致命的。但若是大同丢失,河东便无屏障可言,到时候无论是契丹南下,还是其他军队南下,都无险可守。

思来想去,惟有丁会比较合适,也能避免丁会在绥州势力太大。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李柷在保护这位大将。

河中这边,废河中节度使,升镇南都督府为中都督府,以折嗣伦为都督。

绥州这边,改以符存审为节度使。

李嗣本调任天德军节度使,王珙调任振武节度使。

禁军这边:

神机营继续扩充,下辖五个团,共计五千人,指挥使依然由丁平担任;

锦衣卫也随即扩编至两千人,除了值守御前,还赋予了侦察和逮捕的权力。至于前世明朝锦衣卫的典诏狱权力,李柷并没有赋予自己的锦衣卫。

李柷需要扩大锦衣卫的权力,但又不想让其不受控制。

其他禁军,因为张承业让三万幽州兵编入禁军,李柷也提出把两万绥州兵编入禁军。这样一来,对于幽州和绥州的实力都有一定的削弱,但是中央军队得以加强。

多了五万军队,加上几万降兵和本身的禁军,维持原有的禁军编制就不太合适了。

李柷扩大禁军编制,每支禁军两万五千人,右神威军除外,这由李嗣源自己去招募多余的士兵,朝廷只需要拨军费即可。

这看似在为朝廷树立一个隐患,未尝不是让李嗣源来吸引那些河东旧部的注意力。

你看朝廷如此厚待李嗣源,肯定这厮早就背叛晋王了,肯定会遭到不少河东旧部的不满,正好让李柷有机会分化瓦解。

河东旧部若是一条心,李柷反而睡不着觉。

对于五支禁军,领兵之人也都确定。

左龙武军大将军依然是李定江,右龙武军大将军是符彦超,左羽林军大将军是高行周,右羽林军大将军是孙耀,左神威军大将军是李氏叔琮暂时兼任。

这样一来,只需要过段时间,待大军整合完毕,加上神机营,太原朝廷的中央军队就很强了,不至于坐视藩镇胡来。

当然,短时间内李柷并不会削藩,这事太敏感。

特别在幽州这个不稳定因素存在的情况,闹出大问题反而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宋瑶最后担任了河东节度使。

这个在整个晋王谋逆一案打了整场酱油的人,反而得到了‘升迁’。

从禁军大将军调任河东节度使,自然是升迁。

只是如今河东节度使名存实亡,没什么权力可言,他这个节度使更多是摆设。

当其他人担任,或许不合适,让他去打酱油还是可以的。

。。。。。。

“义父,圣上新设一个枢密副使,是不是在猜忌义父?而且我还听说在义父被扣押之后,韩偓和赵观文都建议对周德威用兵,这明显是想致义父于死地。

义父为了圣上和朝廷,付出颇多,圣上此举有些让人寒心。”

太原城,张承业的府邸。

为了奖励张承业,李柷下令把张承业附近的府邸买下来,然后一起赐给他,让其自己去改建。

除了这个赏赐,圣上也就封了爵位,再无其他表示。

这也正常,以张承业如今的地位,除了加爵位,其他的真的没法再封了。

听到义子张忠唐的话,张承业脸色微变,“你忘了咱家给你取这个名字的含义了吗?‘忠唐’,不是让你在这里质疑圣上的决定。

要记住,我们只是圣上身边奴婢,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义父,孩儿只是担心圣上会对义父下手。”张忠唐有些担心。

“闭嘴!”张承业有些生气。

“叔父,侄儿觉得忠唐说的有些道理。忠唐也是为叔父着想,并不是其他意思。”一旁的张瓘连忙劝道。

“唉!”

看到义子和侄儿都这个态度,张承业叹了口气说道,“你们知道晋王及其党羽是怎么覆灭的吗?”

“自然是晋王谋逆。”张瓘不假思索道。

“这没错,但最主要的是晋王威胁了圣上,而且不知收敛。圣上想要除去晋王,是策划了数年。”张承业也不介意多透露一些消息。

张忠唐并未感到惊讶,他都参与了平叛,自然知道一些事。

“这么久?”张瓘有些意外。

“你们也知道先帝时期的杨复恭和刘季述,圣上比先帝更为有才,肯定不会坐视咱家掌握兵权,增设一个枢密副使也很正常。

咱家本以为平定晋王后,圣上会直接免去咱家的枢密使一职,现在看来,圣上并没有这个意思。

增设一个枢密副使,算是分咱家和氏叔琮的权。

咱家对这枢密使一职并不热恋,只是圣上信任,咱家才一直担任此职。

若是咱家不想重蹈晋王以及杨复恭这些人的后路,就得学会知进退。

这两年,圣上需要咱家来稳定朝局,暂时不会动咱家。所以过一两年,咱家会主动辞去这个枢密使一职,只有这样圣上才放心,而你们才有出头之路。

否则只要咱家在,你们就不会得到重用。

这就是帝王权术,不会让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强大,会维持一个平衡,这样圣上才会安心。

你们可懂?”说着张承业看向眼前的义子和侄子。

“孩儿明白!”张忠唐点了点头。

“叔父,那圣上怎么会把右神威军交给李嗣源?难道圣上真的要立淑妃为皇后?就不怕李嗣源成为下一个晋王?”张瓘有些不解。

之前,他也不关心这事,但既然提到,他就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那是圣上答应了的。”张承业也没隐瞒,这事朝堂之上很多人都知道,“不过你们记住,不要跟李嗣源走的太近。”

“义父是说,圣上也不信任李嗣源?那为什么把右神威军交给他?”张忠唐疑惑道。

“这就看李嗣源会怎么做了。若是他不知进退,他就是晋王第二。

如今圣上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就算是李嗣源有右神威军,仅靠一个藩镇又能如何?

他要是聪明,就该让出右神威军,而且不去提册立淑妃为皇后的事。否则,他迟早会重蹈晋王覆辙,这也是为什么咱家让你们跟他保持距离的原因。

你们都在圣上身边做事,也应该知道圣上并非昏君。

你们或许认为圣上增设枢密副使,是削咱家的权,也未尝不是保护咱家,这样一来就没人会认为咱家权力过大,毕竟还有氏叔琮和李存璋二人。

同样丁会也是如此。

圣上信任他,才会调他去大同但任节度使,让其子丁平担任神机营指挥使;保护他,才会把他调离绥州。

否则他继续在绥州,圣上也不会放心。

所以,你们不要小瞧圣上,做好分内的事。”

张承业今年已经65了,也该退下来。

他虽无野心,但也不想自己的后辈处境艰难,说这番话,也是为了让比较有前途的义子和侄子能不去胡思乱想。

只要他们忠于圣上,不去触碰圣上的底线,他们就会一直得到圣上的信任,保持几代富贵也是没问题的。

若他们野心太大,引起圣上的猜忌,等来的只会是灭顶之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