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860章 金榜题名(四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作为第二名的和凝去了御史台,担任殿中侍御史。

第三名李建勋调任洛阳县丞。

其余的官员,大部分留在中枢各个衙门,也有一些人直接被外放去担任下县令。

郭程就留在了中枢任职,去了国子监担任主簿。

其实他是可以去御史台的,但就凭郭崇韬跟安金全的关系,郭程也不敢去御史台,不是被人穿小鞋吗?

而作为名次靠后的刘斌直接去了河南道某县担任县令,查文徽也是如此。

两人都有地方任职的经历,就算是去担任县令,也不至于毫无经验。

就在这边吏部选试结果出来的时候,一群中举之人的榜单也开始发往全国各地,就连那些只是名义上归附的藩镇势力也都在被发放榜单的对象。

这就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随着榜单一起发出的还有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当然正式的名字不叫这个。

开元年间,录取通知书是“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为墨,将录取信息写在纸上,让考生和家书一起寄回老家。

最近百年,朝廷重新制作了“金花帖子”,也叫黄花笺,就是用金粉装饰的顶级笺纸,作为录取通知书的外壳封皮。

出榜之后,朝廷派人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县衙,由县衙组织专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路敲锣打鼓,前往中举之人的老家报喜。

这个时候,中举之人的家里肯定会张罗很多饭菜,邀请四方邻居,县衙公人吃顿饭,也算为中举之人扬了名。

因为榜单公布地及时,而紧接着又是吏部选试,考生肯定没法回的。

所以为了方便中举考生可以给家里告个平安,跟随着录取通知书的还有家书。

地方藩镇,对于这个录取通知书是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例如此时的扬州,当李建勋中举的录取通知书送来时,李昪看起来是有些神色复杂的。

李建勋在杨吴其实有些名气,毕竟这个年代对于能写诗的读书人都很偏爱。

李建勋的诗才在杨吴也是小有名气,谁能想到对方居然跑去太原参加科举去了,如今还高中进士第三名。

他去洛阳担任县丞一事,暂时没有传到扬州,现在还只是把榜单传了过来。

“殿下可是在为此事感到烦恼?”宋齐丘看到李昪拿着那榜单陷入沉思,不禁问道。

“先生怎么看此事?”李昪把榜单递给对方。

他递的是进士榜单,对于其他各科的榜单,他并不在意。

从科举出现到现在,天下人最在乎的几乎都是进士,不是没人考中了明经而不去,来年又去考进士的。

这就是科举的鄙视链,但后来就蔓延到了整个社会。

就像明算、明法等科,参考的人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因为朝廷设立了国子监,李柷还设立了求知书院,每年那么多学生出去,自然会有人去考明算、明法等。

而在其他各势力,对于明算、明法并不是很重视,除了极少数情况外,大多人都是因为兴趣爱好才去学,学的也不一定多精通。

这些这些科考中的人也几乎都是北方人,南方人只占很小的比例。

“殿下,其实这事很正常,在朝廷没有覆灭伪梁之前便存在,如今只是变得更多了而已。

拿吴国举例,如今吴国敢私自开设科举吗?

显然不敢。

读书人为了有出路,自然愿意去朝廷参加科举,取得功名。而各地没法阻止,也不敢阻止。

若是阻止,朝廷就有了出兵的借口。”宋齐丘说了一个现实。

若没有归附朝廷还好,你随便来都没事。可一旦你归顺了朝廷,你若是阻止读书人去朝廷参加科举考试,跟造反有什么区别?

可不阻止,本地的人才就会大量流失。

为了留住人才,就只能开科举,可谁敢正大光明的开科举?

可不正大光明开,读书人也不会认你。

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这倒也是。”李昪听闻点了点头,“派人把这个金花帖子送到广灵县衙吧,让他们派人去恭贺。”

李昪如今作为大唐的江宁郡王,更不可能阻止此事。

“殿下英明!”宋齐丘笑着回道。

“本王看着榜单上,有不少南方的人,那状元陈逖更是泉州人。就连吴国境内的进士都有好几名,这比重可不小。

怎么不见先生去参加科举?”李昪笑着问道。

宋齐丘连忙回道,“殿下,下官惶恐。下官对殿下忠心耿耿,殿下也对下官不薄,下官自然不会舍弃殿下而去参加科举。

而且以下官的才识,考科举估计是很难,若不是殿下赏识,也无人会用下官。”

李昪听闻不禁摇头,这不就是自谦吗?

“先生不必妄自菲薄,以先生才华,若去参加科考,进士必定板上钉钉。”李昪笑着说道。

“殿下谬赞了。”宋齐丘连忙回道。

“哈哈,好了,不说这个事了,按照朝廷的吩咐办吧,该张贴的张贴,让其他人去头疼去。”李昪大笑道。

“殿下英明。”

不说出了状元的闽地,就连杨吴这边也都有不少人头疼。

朱瑾就是其中一人,如今他掌握了杨吴不少的大权,可治下的读书人却跑去太原参加科考,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关键这事他还不敢明着反对,不然跟他不和的人得开心死。

最后在旁人的劝说下,他也只能照办,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想来王审知肯定更郁闷。

治下好不容易出现个人才,却跑去朝廷考了一个状元,显然也不会回来了。

虽说治下出了状元值得高兴,但高兴之余,也有些不舒服。

这样的情况在南方各个势力都很常见,毕竟去太原参加科举的,也不是杨吴、闽地两家,吴越、马楚、荆南都有,只是人多少不一而已。

甚至连蜀国都有,只是朝廷的榜单发不过去,若是让王建知道了,估计得气得吐血。

他毕竟是称帝建国了,可治下的人还跑到敌国去参加科举,这不是啪啪打脸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