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939章 杨吴之殇(二)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杀!”

天长县城以南二十里的平原上,唐吴双方六万余大军杀的难舍难分。

虽说吴军士气下降,但在李承嗣的鼓舞下也有了破釜沉舟的气势,倒也扭转了不少的士气。

就而这个时候,唐军左神武军的骑兵充当重骑兵朝着吴军的中军杀去。所过之处,吴军无法阻挡,即便是用长枪阵杀伤了一些唐军骑兵,但更多的骑兵冲开吴军的长枪阵。

在这种情况下,李承嗣被迫投入了自己全部的骑兵,想要跟唐军骑兵一决雌雄。

可这种决战的战场,骑兵无法发挥机动性灵活的优势,而正面冲阵,吴军的骑兵并没有优势。

或许吴军的盔甲也不差,但数量少,即便是唐军只集结了五千骑兵,但只有一千余骑兵的吴军骑兵很快不敌装备并不弱于他们的左神武军骑兵。

在数量优势下,左神武军骑兵开始大杀四方,总算是给左神武军扬名了。

作为组建时间最新的禁军,左神武军经过改革,取消了骑兵厢,改以四个步兵厢和一个后勤厢。每个厢配备了一个骑兵团,即一千骑兵,其中四个步兵厢的骑兵团都披重甲,而后勤厢的骑兵团只批皮甲,辅以重要部位用铁甲包着。

因为后勤厢的骑兵团主要任务是运送粮草和攻城器械这些,所以都是轻骑兵。

说白了,左神武军就是为征战南方准备的,加大了步兵的比重。

虽说只有五千骑兵,但对付南方的各势力,依然够用。

就像马楚、伪越等,恐怕连一两千骑兵都凑不出来。就算凑出来,那战马也惨不忍睹。

因为削弱了骑兵,所以左神武军在禁军中的地位并不高,就连左右神策军都能瞧不起左神武军,更别说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和左右神威军。

这一战,左神武军也想证明自己,特别是在右龙武军也在参战的情况下,他们作为主力,自然不想输给右龙武军。

而看到自己麾下的精锐骑兵被唐军一个个砍倒,李承嗣有些不甘。

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如唐军骑兵,只是太少了,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谁又敢保证能以一敌二、敌三、敌四?

“将士们,为了吴国,跟本使杀,不成功便成仁!”李承嗣高举着武器大声吼道。

“杀!”

周围仅剩的几百骑兵围聚过来,看到作为主帅的李承嗣如此神武,纷纷大吼着,跟随李承嗣再次发起冲锋。

就在这里打的难舍难分的时候,南边突然出现不明军队。

正是有米志诚、董璋和康义诚三人所率的军队,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康义诚的骑兵。

他现在好不容易抓到了机会,自然想一雪前耻,麾下三千骑兵冲的最快,直接杀向了吴军背后。

本来战场上吴军就靠着一股精气神强撑着,可康义诚这些骑兵就像是一根针扎破了他们鼓起的气囊。

就像是气囊泄气一样,本来英勇作战的吴军瞬间士气大跌,没有继续打下去的斗志,后方的吴军见状直接纷纷投降。

后方吴军的投降,很快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整个战场的吴军就像是泄气的气囊,没有斗志,直接跟着投降了。

李承嗣见状,一脸悲愤,虽然不甘,但对于这个结果并不奇怪。

没办法,一旦他们跟唐军主力决战,这支唐军偏师肯定会参战。而他手上并没有多余的军队能拦住这支唐军偏师,几千步兵拦不住那几千唐军骑兵;可要是派上万军队去防备,正面就会不敌唐军主力。

若是他手上还有一两万军队,断然不会如此,可他拿不出更多的军队了。

“招讨使,现在怎么办?”看到大军兵败如山倒,有骑兵来到李承嗣身边,神色着急。

经过之前的一次冲锋,李承嗣身边的骑兵只剩下不到一百人,而且基本带上,盔甲上都是鲜血。有唐军的,也有他们自己的。

“招讨使,不如卑职们掩护你撤回扬州。”有人建议道。

“撤?就算撤回去又能如何?难不成还能守住扬州不成?”李承嗣见状不禁苦笑。

扬州作为江淮重镇,经过三代吴王二十多年的修缮和加固,城墙高大坚固,足有四五丈高,算是一座坚城。

可这样的一座坚城如今只有一万军队防守。

在前线大军接连战败的情况下,还能守住吗?

李承嗣已经打算以死明志,所以并没打算撤退,而是集结剩下还在坚持的步骑,打算跟唐军最后一搏。

可愿意跟着李承嗣再次向唐军进攻的人只有一两千人,很快他们就被骑兵冲散,然后就被后面的唐军步卒横推。

李承嗣最终也战死了,身中数箭,断气之前仍想策马冲锋,可麾下的战马却支撑不住。身中十几支箭的战马重重地倒下,连带李承嗣也摔下战马,看到四周围过来的唐军,李承嗣想到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克用、杨行密,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然后折断身上的箭径直插向自己的脖子。

当周围唐军冲过来时,只看到喉咙不断流血的李承嗣,却都没有上前。

李承嗣战死,剩下还在抵抗的吴军也终于认清了现实。

柴再用看到李承嗣战死和不断围过来的唐军,不愿受辱的他让麾下将士放下武器投降,而他则是拔剑自刎,步了李承嗣的后尘。

虽然他对李承嗣不满,但这个时候两人却选择了一样的结局。

李承嗣和柴再用先后自刎,吴军这边基本上放弃了抵抗。至于另外一位吴军大将钱镖早就放下武器投降了,他又跟李唐没深仇大恨,见势不对直接投降。

当大战结束,李嗣源策马来到李承嗣的遗体前,看到这位多年未见的前辈,有些感慨。

虽然两人不是一路人,但都是沙陀出身,对方又已经战死,他给予了对方最大的尊重,让人把其尸首收敛好,然后找地方安葬,并立一个碑。

他只是感慨,并未因为李承嗣而伤感。

反而,当他看到眼前的战场,李嗣源露出了笑容,大局已定了。

打扫完战场后,他便率领主力南下,朝着几十里外的扬州城杀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