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暴君

《大唐第一暴君》

第947章 李昪选择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李昪听闻不禁沉默,圣上的这话太过直白,让他突然有些不适应。

“陛下,臣跟四郎徐知谏的关系密切。当初在吴王杨行密府中,他的那些子嗣容不下臣,到了齐国公府也是如此,也就这四郎对臣以兄长之礼对待。”李昪犹豫了一会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李柷听闻点了点头,“朕也猜到你会选他,让他从今以后就跟着你吧。

记住一点,让他不要浪费他父亲给他争取活命的机会,不要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李柷这话是提醒,也是警告。

李昪连忙点头,“陛下放心,臣一定管好四郎,不会让他胡来的。”

“这样最好!”李柷说完看向眼前的九洲池,若有所思。

历史上,他的那几个便宜兄弟都是死在这里,可现在却是死在了朱汉宾之手。

“太原府尹司空薰即将调任江西道布政使,你就去担任太原府尹,让朕看看你的能力。

朕观察过你,你不擅长领兵,只要你不起异心,朕不会因为你是宗室出身,而把你闲置不用。如今宗室凋零,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李柷背对着李昪,认真说道。

李昪听闻,大为吃惊,连忙躬身行礼道,“谢陛下,臣一定恪尽职守,为陛下治理好太原城。”

听闻圣上把作为都城的太原城交给自己治理,李昪有些激动,这算得上对自己的信任了。

“你也别想太多,朝廷这两年就会还都洛阳,太原的地位势必下降。如何治理好太原,你还得好好想想。

当然,你是郡王,让你去担任太原府尹,对于犯事的宵小想来也能震慑住。有想法大胆地去做,只要朕没反对,你都可以大胆地去尝试。”李柷提醒道。

他这话未尝没有让李昪成为朝堂一股新的力量的意思,虽然对方不一定能威胁到李嗣源等实力派,但也会成为他手中一柄利剑。

李昪根基不在朝廷,若想站稳脚步,就必须依仗自己。

李柷这意思是想要让朝堂上多一些力量,倒不是党争,但也不能让朝廷只有一两股大的力量。

如今李嗣源回朝廷,郭崇韬这边就有些不行了。

符存审、氏叔琮也不在朝廷,丁会病逝,张承业致仕。

李存璋肯定是保持中立,宋瑶虽说早年投靠了韩偓,但韩偓这边并不是李嗣源的对手。当然,韩偓也不会去掺和这事。

所以李柷需要新的力量,李昪和刘信入朝堂就是一个开始。

李昪听闻,很是震动,当即道,“陛下放心,臣一定治理好太原府。”

李柷点了点头,想到一件事,“朕听闻你身边那宋齐丘很不错,你是想把他留在身边任职,还是给他一个外放的机会?”

李昪一听,很想把宋齐丘留在自己身边,可想到这不合适,当即改变想法,“一切听凭陛下的安排。”

李柷很满意李昪知分寸,点头道,“他的确有些本事,若是把他外放,你在朝中也无熟络之人,听闻他文采不错,就去担任礼部祠部司郎中吧。”

“臣代宋齐丘谢陛下赏赐。”李昪听闻连忙行礼谢恩。

礼部祠部司郎中是从五品上的官职,可以说是礼部的实权官职之一,祠部司又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及僧尼簿籍之政,权力不小。

李柷并未在洛阳待太久,九月中旬便启程返回太原,至于杨吴参与谋逆之人以及其亲眷都暂时关押在洛阳的大牢中,处置结果并未出现。

右神武军还在组建中,依然驻扎在扬州,算是稳定杨吴的局势。右龙武军驻扎在庐州,也未返回,恐怕也得等江淮的局势稳定后才会北上。

加上移驻升州的左神武军,朝廷三支禁军驻扎在江淮地区,加上江北的杨吴将领大多都选择归顺朝廷,短时间不会闹出太大的乱子。

而歙州、宣州、池州三州也选择了归顺朝廷,在李柷返回太原的时候,锦衣卫和右龙武军的人已经抵达了歙州。

说实话,当三千禁军精锐骑兵抵达歙州的时候,池州、歙州、宣州的原杨吴文武官员吓得够呛。

这可是大唐最精锐的骑兵之一,三千骑兵有六千匹战马。这可不是普通战马,都是那种高头大马,南方几乎看不见这种马的存在。

歙州的官员还以为是朝廷要对他们秋后算账,或者是进攻吴越,后者也的确一度这么认为。

。。。。。。

“徐刺史,朝廷的军队怎么说来就来?还是这么精锐的骑兵,他们想干什么?”

歙州刺史府,一群人正坐在这里商议,这些人便是如今歙州的实际掌权者。

有刺史徐玠、长史陶敬昭以及司马徐章等人。

徐玠原来是吉州刺史,前两年被贬职,去年被徐温任命为歙州刺史。当然,他并不是徐温的死忠,也不是徐温的族人,所以得知江北和江西都归顺了朝廷,他也很快选择归顺朝廷。

至于归顺吴越,他却是没想过,就钱镠,有胆子从朝廷口中抢食吗?

所以他便老老实实归顺了朝廷。

陶敬昭则是前歙州刺史陶雅的长子,今年四十岁,是歙州实际的掌权者。

很简单,陶雅担任了二十年歙州刺史,本身也是杨吴大将,歙州作为抵抗吴越的重镇,本身就住驻扎着不少的军队。虽说之前被徐温抽调走三千人,但依然有六千之多。

而这些军队都听陶敬昭和徐章二人的。

徐章是陶雅部将,之前担任陶雅麾下的都指挥使,后来成为歙州司马。

所以徐玠这个刺史名义上是刺史,但在大事上也得跟陶家商议。

对于部下的询问,徐玠也是头大,或许是心虚,毕竟之前徐温调兵,他是大力支持的。

“可能是进攻吴越吧。”徐玠犹豫了一会儿猜测道,看向一旁的陶敬昭,当即问道,“陶长史以为呢?”

陶敬昭听闻直摇头,“我看倒是不像,哪有派三千骑兵来的,还是那么精锐的骑兵。歙州和吴越睦州的地形你们难道不清楚?这里山地众多,根本不适合骑兵作战。”

陶敬昭跟随其父陶雅征战多年,还是有不少的经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