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

《无畏》

第5章 仆人理论(上)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中国要搞产业转型、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发展现代的服务业。不过很有意思,比如在北京,很多外地人的感触是:如果北京有个别的餐馆能做得像广东、四川的餐馆那样,那一定会非常火!原因在于,北京的“爷”不太喜欢做服务业。中国要做更加有力量的服务业,应该如何提升自己呢?

印度为全球提供服务,它就像一个大的呼叫中心(call-center)。比如,在美国打电话订比萨饼,电话直接就转到印度的一个呼叫中心去了,它就给安排好了,这叫作“在地国际化”,就是在本地、不出国,但是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印度人的服务外包还包括软件服务,他们过去帮美国人写代码,现在则帮忙做后台支持。一个金融机构每天有大量的数据需要汇总,在美国要雇人来做这些东西花费很高,于是这些后台全都是

一个女人老要提醒别人“我是美女”的时候,她肯定不是美女;领导也是这样,如果用各种方式提醒别人“我是领导”,那肯定不是领导,往往是那些能够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而让别人依赖的,才是真正的领导。印度人在帮忙,包括数据录入、处理、挖掘、归档和备份等。从最早的软件作为一件产品卖出去,到后来软件变成一种服务,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产品的特点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分离,服务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步,所以产品业和服务业就有差别了。

中国要提升整体的国际产业竞争力、解决就业,就要发展服务业。但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兴起,都需要有一种相关文化的支撑,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大国?中国在从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型的过程当中,对文化的底蕴、性格类型都有特定的要求。

印度的服务外包非常厉害,它从软件服务发展到后来的会议服务和理财服务,比如三个美国人可以雇一个印度人帮他们理财,做个人财务管理和税务登记。过去一直以为印度人能做外包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错,但是再看中国,在中国不需要英语,但服务还是很差!

比如会议外包,印度人除了实体的会场不能去以外,开会所有的流程、每一个细节他们都计划得非常精细、非常周到,然后美国人只要按照流程直接去执行就可以了。印度人在语言方面的修养确实不错,他们还帮美国人写会议的演讲稿,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是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是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现代服务业跟传统服务业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现代服务业又叫生产型服务业,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提供服务,比如咨询、财务管理等,都是带有生产性的,而传统服务业都是消费型的。通俗一点儿说,以前的服务业帮助人们花钱,现在的服务业帮助人们赚钱。

服务需要哪些素质,为什么印度人在世界上从事服务业很有竞争力?英语不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是印度人性格里有一种服务精神。首先来看看什么叫服务(service)。在英文里,有一个词叫“servant”,就是仆人,就是服务者。我们可以叫一个人“服务员”,但不能叫他“仆人”。

其实做仆人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问题就在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文化渐渐排斥、看不起仆人这种角色。有时不是现在用仆人的人看不起仆人,而是仆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家都不愿意做奶妈、服务员,据说现在好的家政人员、月嫂月薪上万元,但是我们叫她们“保姆”,她们自己听起来也不舒服。由于对自己的身份本身不认同,假如不是经济状况不佳,她们肯定不会从事这个职业,或者说她们有了钱以后雇一个保姆,也会看不起保姆。不认同自己身份的人不会敬业,不会尊重这个职业,因为她们觉得这是缺乏自尊的表现,所以会产生一些很怪诞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几十年来,整个中华大地平等、民主的意识非常普及,人民当家做主,但服务的整个水准在下降。主人意识过分强的时候,就会妨碍服务精神,当一个人在餐馆服务的时候,只要顾客稍微提一点儿在他看来过分的要求,他就会很不高兴,甚至会发生冲突。郎咸平有一回在演讲里说,他很害怕进中国的餐馆,门口总是站着几个迎宾小姐,在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会突然说一句“欢迎光临”。他刚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就想,是因为她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是太认同,所以她们是用一种机械的方式说话的。而发自内心、用尊重别人也是自尊的语气说一句“欢迎光临”,别人听着就比较舒服,也会感觉很温暖。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欠缺服务精神,所谓服务精神,就是要遵从“仆人伦理”。本质上我们都是仆人。有这种仆人意识就会去顺从、去配合,而不是辩苗头、较劲。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有个寓言:有人去天堂和地狱都看了一圈,发现天堂和地狱吃的东西都是面条,而且就餐的方式差不多,就是一群人围着一口非常大的锅。但是天堂里大家都围着大锅,用很长的筷子夹着面条送到对方的嘴里;而地狱里是自己为自己夹面条,筷子很长,怎么也吃不到自己的嘴里,吃得很痛苦。所以稻盛和夫认为,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于“善心”。

这是个非常经典的情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天堂,“人人为己”就是地狱。他人也是天堂,他人也是地狱。我在不丹爬山的过程当中看到了很多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写着“Useme!”(请你使用我),让人印象深刻。

《仆人式领导》一书是美国人罗伯特·格林里夫写的,书里提到一场班级领导者选拔考试,最后有一道题很奇怪:你知道每天替我们学校打扫卫生的女士叫什么名字吗?有个参加考试的人以为这是开玩笑,他天天看见那个女清洁工,但是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认为他需要知道她的名字。交卷之后,他问老师最后那道题是否算分,老师说“当然算”,而且告诉他有几个人答出来了,并提醒他看看这几个人是不是比他优秀。果然,能够答对这道题的人平时在班里就特别能够为别人服务,非常有亲和力。作者想说明的是,如果人们在头脑当中不尊重一种看似很低贱的职业,就不可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书里还讲到一个故事,是赫尔曼·黑塞在《东方之旅》中讲的,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荒原狼》。话说一个旅行团要到东方去,有一个相当于仆人的人每天为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服务,旅途上有很多问题,这个人早已经替他们想到了,而且已经做好了,所以整个旅行非常顺利。突然有一天,这个人不见了,大家才意识到旅行根本没法进行,后来就散伙了,各自回去了。若干年以后,参加旅行团的一个人在一个修道院里偶然碰到了这个人,原来他是欧洲一座非常著名的修道院的院长。这个故事说明,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服务者,是一个仆人。

在一个好公司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人,有好多事情他们事先都想到了,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默默地做事情,暗中支撑着整个运营系统,实际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这就叫“内圣外王”!内心非常有条理,完全知道事情如何发展,“王”是“旺”的通假字,就是令身边所有的人都发达。

儒家思想里有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强调顺从,这也是一种仆人能力。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强调要对父母顺从,“悌”则是说要对平辈和下级友善,实际上这都是在强调顺从。如果没有一种跟“领导力”对等的“服从力”,就做不好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百行孝为先”就是这个意思,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正是这种顺从。

有些做基因工程研究的朋友,经过研究后发现,在远古时期,一些大猩猩之所以能成为头领,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架很厉害、力气很大,而是因为它们总是能够帮助其他猩猩抓虱子,别的猩猩采摘东西的时候它们就在下边接着,但是不会拿走,一直等到别的猩猩下来之后交还给它们。后来每次它需要出来打架的时候,就有很多猩猩帮它,最后它就成了头领,可以跟很多母猩猩**,于是它们的基因就得以流传下来。某种程度上说,在基因演化的序列里,那些成功者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基因留下来。

我们说到了印度,说到了儒家,也说到了基因工程。印度人的仆人能力由来已久,而且他们的传统没有中断,首先他们有“种姓制度”,把人划分成了四等,每一个等级的人,就相应地形成了一种“安分守己”的特性。现在用批判的眼光来看,这是很不好的,反现代、反人权,但是它也有一些副作用是好的,比如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总是在想那些额外的事情,或者说总是在想事情到底公不公平。

仆人伦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以顺从来获得一种权利,而不是以反抗来获得一种权利,有一本书叫“PowerfulorPowerless”,就是“有权或者无权”。这个标题很有意思,隐含着仆人伦理,如果你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以服从、顺从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以优秀的执行力来完成工作,结果经常是别人、世界来成全你。黑格尔说这是“主奴关系的颠倒”,就是说本来是在伺候主人,结果发现不是仆人离不开主人,而是主人离不开仆人了。

比如一个企业跟顾客的关系,本来是企业提供服务,企业是仆人,顾客应该是主人,如果企业的服务做到足够好,那二者的关系就倒过来了,企业成了上帝,顾客离不开了。消费过程当中的“成瘾性依赖”,就是仆人理论的另外一层含义。

仆人伦理不是让你没有尊严地去伺候人,而是说在每一个人都是主人的前提下,你要有一种仆人能力,想到自己是一个服务者。只有有服务精神的人和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锁定消费者,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品牌。《圣经》故事里说,耶稣帮他的门徒洗脚,有人看见了说这有点儿不成体统,耶稣就说:“你要引领谁,就得伺候谁!”

郭生白提出了“生命本能系统论”,他说在“生命的本能”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守个性,就是各司其职。比如鼻子每天在做着鼻子该做的事情,胃在做着胃该做的事情,每一个生命的局部都在按照它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去做,这个生命才能够运转良好,才能够生生不息。如果局部的东西不能够守个性了,比如说一颗牙齿不再做牙齿的事情,非要去做耳朵的事情,那这个牙齿就没用了,耳朵也没用了。

同样,把人视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似乎跟“我的地盘听我的”、“我能”这种观念不太一致,但是认真想想,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社区时代。我们在单位里、在行业协会里,甚至在“贴吧”、“博客”上,都在形成这种社区关系。一个僧人说过,绝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不幸福、不快乐,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认同自我的角色。这种对自我角色的不认同实际上是不守自己的本分,没有仆人能力,因此不会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而是用那种虚幻的平等的概念来为自己不好好做事找借口。

以前我们说每个人都是主人,这不是说每个人是别人的主人,而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但同时又是别人的仆人。

“众望所归”的领导才是真正的领导者,那些空降的经理人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他们老是强调自己的角色,“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做出一副领导的样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领导跟美女是一样的,如果老想提醒别人“你是”,你就肯定“不是”。一个女人老要提醒别人“我是美女”的时候,她肯定不是美女;领导也是这样,如果用各种方式提醒别人“我是领导”,那肯定不是领导,往往是那些能够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而让别人依赖的,才是真正的领导。

所以,在中国的“乾坤二道”里,“自强不息”对应的是对自己的要求,“厚德载物”对应的是对别人的要求,能够把这两点做好的话,这个世界上基本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