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大唐从养猪开始

《改造大唐从养猪开始》

第621章 盐村情况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伊关望向阎立本的眼神中带着精光。

而阎立本毫无所觉。

他笑着说道:“我昨天收到朝中的文书,我就知道伊使司很快就会来盐场查看了。”

“谁不知道伊关的鼎鼎大名?”

伊关摆了摆手:“咱们就不要这么客气了,我称呼你为老哥,你称呼为老弟即可。”

“我痴长几岁,就占伊老弟一点便宜了。”阎立本也没有拒绝,很快就和伊关熟络了起来。

他现在还是一个管理盐场的官员,没有日后那么辉煌。

与伊关这个传奇的人物走在一起,万一受到了皇上的赏识,官场之上岂不是平步青云。

但是他不知道,伊关与李世民在冷战。

或者说,整个朝堂只知道伊关莫名其妙地就被抄去了家产。

更详细的冲突,那是无人知晓。

伊关当然是打蛇随棍上。

如果有了这么一个大才跟着自己,自己的炼钢工厂、造船工厂的总工程师就有了。

所以,伊关表现得十分的热情。

“这个盐村的规模有多大,产出的盐有多少?”

“我们边走边聊吧。”

阎立本带着伊关在村内转了一圈。

盐村内部足足数千人,家家户户都在熬煮海盐。

伊关还看到了很多带着手镣脚铐的罪囚,在工作着。

就连路边都是堆放着土黄色的粗盐,足足有半人之高,鞋子踩上去沙沙作响。

因此这里的人大多不穿鞋子的。

也有很多的盐工将粗盐使用提纯之法,再次熬煮、过滤成为白盐。

虽然做不到后世雪盐、精盐的级别。

但比以前吃大量泥沙做成的石头盐,好上太多太多了。

“这种上等白盐的出现,还多得伊老弟呢。”阎立本作为管理盐场的官员,当然知道这种提纯精炼的技术就是来自于伊关之手。

而且还是皇帝出钱购买的!

阎立本笑呵呵地说道:“这样的盐村,附近还有六个。”

“它们连起来就是盐城县。”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文景之时,吴王刘濞为积蓄资财,加大煮盐规模,在海边丘陵之上建仓储盐,又开邗沟支道通向海边,形成若干河渠贯串各个盐场以便运盐,称之为串场河。”

“这就是盐城县的前身。”

“就是这样一个盐村,每年产出八百袋上等白盐,一石一袋。”

“就连长安商户吃的盐,都是产自于我们这里的。”

阎立本介绍起这些情况,脸上带着自豪。

伊关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番。

唐朝时期,一石为现代的106斤。

按照100斤来粗略估算。

一条盐村一年产出800石,也就是8万斤。

盐城县有六条这样的盐村。

即白盐的总产量在48万斤。

这个数字放在古代还行,但是放在现代是完全不够看的。

后世华夏三大盐场:长芦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最大的长芦盐场300多万吨,也就是60亿斤。

两者的差距,也就是“亿”点点而已。

“怎么样,我们的盐场厉害吧?”一旁的阎立本问了起来。

伊关打了一个哈哈:“还行还行。”

“我尝尝味道怎么样。”

他伸出手来在堆放的白盐上捏了一小撮,放入嘴里面尝试了一下。

盐味十足,咸中带丝丝苦涩。

应该是其中的卤汁没有清楚干净。

“这样的上等白盐,在扬州卖五十文钱一斤,在长安城起码要两百文钱以上。”

“运输白盐过程中,风吹、日晒、受潮都不行,距离越远价格越高。”

阎立本说起这些白盐之事,那是头头是道。

伊关眼珠子一转,说道:“阎老哥,这些盐民的生活条件恶劣,制盐的积极性也不高啊。”

“什么不高?我对这些灶户不算差啊。”

阎立本说的灶户就是盐民。

因为现在制盐都是用大灶将海水烧干得到海盐的。

“不信,你找盐丁去问问。”

阎立本挥手招来了一个小吏。

“我们的灶户每月的工钱有五两银子,灶户家中的食盐都可以从盐场中支取,柴火损耗也是有津贴。”

“过年过节还有米油赏赐。”

“灶户们对此都十分满意。”

一般的农夫一个月有二两银子已经是很多了。

盐民有五两银子,比很多的行当都还要高。

伊关伸出手指一指那些盐民:“你看他们外露的手脚都被盐碱侵蚀成黝黑,连罪囚的手镣脚铐都腐蚀出了铁锈。”

“这些盐民常年伴随着风湿病痛。”

“而且盐村的产量也就一般……”

阎立本听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功绩在伊关口中变得一文不值。

他有些愤懑。

“那这样说来,伊老弟有法子增加产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