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酒!吃酒!

《吃酒!吃酒!》

第36章 大饼油条豆腐浆 2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闻名全国的月盛斋马家老铺,系马庆瑞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创办,迄今已五代不衰。传马庆瑞曾在清廷礼部衙门当差,时得礼部赏赐的祭祖供品如全羊之类,加之他又曾在御膳房帮忙,暗学得御膳房酱羊肉烧羊肉手艺,遂操此业。到了其子马永祥马永富兄弟,对酱羊肉的工艺又加改进,求得太医院太医的帮助,加入丁香、桂皮、砂仁、大料等,经反复研制,做成了至今闻名遐迩的“五香酱羊肉”。早在清代,五香酱羊肉久负盛名。清末柏泉孙着《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称:“……月盛斋所制五香酱羊肉为北平第一,外埠所销甚广,价之昂亦无比。”马家老铺第五代传人马霖亦曾撰文说,慈禧太后也嗜月盛斋的酱羊肉和烧羊肉如命,为了随时吃到月盛斋的肉,特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二日颁下“腰牌”四块,“腰牌”者,今之“通行证”是也,以使月盛斋进宫送货,畅通无阻。足见月盛斋当年的品位。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用马霖先生文中的资料,月盛斋酱羊肉和烧羊肉的特色是:“选料认真,制作精细,火候适宜。”所选羊肉只选用羊的前半截,还要根据肉的部位确定下刀之法。下刀不好,块儿大则难以入味,块儿小又过于细碎。各种调料皆为精选,不怕价高。掌握火候最见功夫:先用旺火一小时去腥膻,又用文火七小时入其味,最后对入那百年传下的“陈年宿汁”……

说起这陈年宿汁,京师人士多有传闻,颇具传奇色彩。月盛斋每次制作酱羊肉后,是必须将汤汁留存一部分,以备下一次之用的,如此代代相传,已有百年之久。这宿汁之浓郁醇厚,可以想见,对月盛斋来说,其弥足珍贵,亦可谓命脉所系。然“文革”浩劫破“四旧”时,“老汤”险遭厄运,几乎失传,幸有月盛斋传人秘密保存,得以在“文革”之后有月盛斋的重振。知道这富于传奇的故事,当您推开那扇绿色的小门走进去的时候,您会觉得您是走进了历史。

那小小店堂的东墙上,挂着字迹陈旧的说明招牌,上书:

“本斋开自清乾隆年间,世传专做五香酱羊肉、夏令烧羊肉,均称纯香适口,与众不同。前清御用上等礼品,外省行匣,各界主顾无不赞美。天下驰名,只此一家。诸君赐顾,请认明马家字号,庶不致误。”

我常常将酱羊肉和烧羊肉都分别买上一些,再买上一瓶烧酒,回家细细品尝。

我发现,它确乎堪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腥不膻,齿颊留香”,那感觉是吃别家的烧烤所难以得到的。

要命的是,一想到它出自一锅百年老卤,老是觉得吃到了二百年前的真东西,觉得一块儿咀嚼的文化,也“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似的。

历史就是历史。传统就是传统。二百年就是二百年。老卤就是老卤。

不服气是不行的。

二荤铺

北京过去最普通的小饭馆,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二荤铺”。这个名字在当年很普通,有的馆子,直接就把这个名字写到牌匾上,如两间门面的铺子,右面门上的匾刻“四海轩”,左面门上就刻“二荤铺”。那时都是金字招牌,飞金贴的,金箔极薄,贴两块匾,金箔的重量也不够一钱,只不过几块钱的代价,远不像今天的黄金那样珍贵。

现在理解“二荤铺”这一名称的人是很少了,它是什么意思呢?“二荤”简单解释,就是只有二种荤菜,或曰猪肉、羊肉,或曰肉与下水。北京有不少回民,市间俗称:汉民馆子曰“大教馆子”,回民清真馆子曰“隔教馆子”。不管大教或清真的二荤铺,一般都不较高级的荤素菜,如鸡鸭鱼虾、香菇冬笋之类,至于什么海参、鱼翅等海味,自然更是没有的了。这样小的饭馆,它的菜肴不外炸丸子、熘丸子、炒肉片、熘肉片、熘腰花、炒肝尖、爆三样,等等。要喝酒,只是白干,没有黄酒。

它也卖素菜,什么烧茄子,醋熘白菜等,豆腐在二荤铺中不大卖,不像成都小饭馆,卖什么家常豆腐、麻婆豆腐等等。但是它有两样特殊的北京素菜,一是“麻豆腐”,二是“烙炸”。这两样特殊的佳品,外地很少有,现在更少人知道了,我不免要多说两句,恍如白头宫女,闲话开元旧事吧。麻豆腐是一种粗糙的糊状豆制品,制时不过滤,不凝结,名豆腐而实非豆腐,生吃有生豆味和涩味。制“麻豆腐”时,除麻豆腐外,还须配青豆(粒大、水浸过的)入麻油中大火炒之,只加海盐,不加其他作料。出锅时倒在盘中,黄澄澄的油汤中,碧绿的青豆、姜黄色的麻豆腐,别有香味入鼻端,吃过的人,我一说就会想起来,而没吃过的人,那我只用文字就无法使你领略了。“烙炸”是绿豆做的,本身已是熟的了,像一片片黄绿色的面饼,不过是方形的。这种豆制品广东馆子也很普遍,不过广东人做得似乎过于简单,只是切成菱形块,油里炸一炸,蘸了椒盐或番茄酱吃,没有什么特殊味。而北京二荤铺,一味“焦熘烙炸”,那吃过之后,会让你永世不忘。但这样好的美味,在高级的北京饭店大餐厅中是花多少钱也吃不到的,只有在二荤铺中吃。

在北京做过学生的人,尤其是做过穷学生的人,离开后没有一个不思念二荤铺的,马神庙北大二院对门的小铺。二龙坑中国大学对门的有绿居,新华街师大斜对门的新华楼……这些小铺,无一不常常入我梦中。

不要看二荤铺是小饭馆,它曾经经过多少名家的品尝,专家的记载。近代词章家夏枝巢老先生,在他的名著《旧京琐记》中,就记载了有名的二荤馆,他说:“曰二荤馆者,卒为平民果腹之地,其食品不离豚鸡,无烹鲜者,其中佼佼者,如煤市街之百景楼,价廉而物美,但客座嘈杂耳。”

枝巢老人书中所记是清末民初的情况,所说的百景楼在前门外煤市街,是当年饭馆、旅店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那生意之好,是想象中的,虽然一个小小的二荤铺,经营得法,也出了名,记载在专家的名著中。除此之外,当年以二荤铺而出名者,还有西长安街的龙海轩,阜成门外路北的虾米居、西四牌楼南面路东的龙泉居,也都可以称之为二荤铺中的佼佼者了。

枝巢子文中一曰“价廉而物美”,二曰:“但客座嘈杂耳。”

第一是赞美之词,这是实在的。40年代中,物价飞涨,很难谈什么廉与贵了,开小饭馆的掌柜的,也只有摇头叹气的份儿,老主顾都穷了,吃个炒腰花比当年吃一桌鸭翅席还贵,这话从何说起呢?要从30年中叶、即“七七事变”往前算。那时我上中学,天天在学校门口一个二荤铺吃中饭,高级荤菜小碗坛子肉,只不过56枚,合不到1毛2分钱,两碗饭12枚,全加起来只不过1毛4分钱。雪白喷香的饭,又香又烂的肉,说是小碗,也足有十三四块,吃得又香又饱。至于素菜和小荤菜,那就更便宜了,醋熘白菜20多枚,肉丁酱、烧茄子不过30多枚,都不过七八分钱,5寸盘,口味又好,足够你吃半斤饭或两三个馒头。

第二说到嘈杂,那倒是真的。地方小,人多,怎能不嘈杂呢?但这嘈杂中,却有悦耳的乐章,余音绕梁。不信您就听听吧。

“您来啦,这边请!你吃点儿什么?来个熘肝尖……再来个酸辣汤!木樨汤?要么给您来个高汤卧果儿,加两根豌豆苗儿,吃个鲜劲儿……两小碗饭,您甭说,我都知道,要不怎么叫老主顾哪。……熘肝尖、高汤卧果、加豆苗,马前——”

到过二荤铺的读者,当还记得这部“跑堂交响曲”吧,刚才这是第一乐章,接下来便是“三吊六”“五吊四”等那口头报账的第二乐章,多么叫人思念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