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家的冲喜娘子

《秀才家的冲喜娘子》

第437章到任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在徐氏看来,高淳不是京城,且柳文海过去又是一方父母官。困难虽会有,但自己应该应付得过来。婆婆若是不去,那么,她不仅能自己当家做主,还能过关起门来的小日子,没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

想归想,徐氏没开这个口。

一是婆婆这几年确实帮了他们夫妻不少,他们做儿女的,不能这么无情,留人以话柄;二是她知道自家男人,打小就在长姐家过活,总是念着父母的陪伴,不管过了多少年,这个愿望都不曾改变;第三,便是徐氏自己的感受了。婆婆虽然强势,却对她不错。

这个不错,自然比不上亲娘,但却胜过曾经的舅母。

现在,婆婆主动说留京,她相公不愿意,徐氏尝试站在婆婆的角度,说:“婆婆是有两个儿子的人,怎么做不会绝对公平,难免偏心了一二。大哥没有读书,早早就接管了码头的生意,给家里挣钱;相公呢,却是一直读书到三十岁,才即将有点子进账。”

柳文海想也不想的反驳:“我没给家里拿钱,但是家里的事我也没少忙活。”

他这些年为家里做的,包括不限于当年贺家的事,以及他中举后柳家地位的上升,这都是隐形的财富,不能说自己没贡献。

徐氏静静听着柳文海的抱怨,等他说完,才道出自己的本意:“从婆婆的角度,两个儿子她都尽心尽力地帮过了,只是帮的方向不一样。如今,不管是大哥大嫂还是咱们,家业都立得起来了。大孙子也是老人家的心头肉,婆婆趁着还有能力,帮一把那是她的心意。我认为,如她所愿,才是最好的孝敬。”

她说到一半的时候,柳文海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

他和柳家大老爷两个人,都是依靠父母,依靠惯了的人。总想着父母帮衬自己,却没想过付出,没想到到了自己能付出的时候。

是以,徐氏话音刚落,柳文海就道:“你说的对,是我想左了。明日,咱们就去见娘。除了说话外,再给她五百两银子,怎么样?”

徐氏肉疼,但是依旧点了点头。

次日,看着儿子递过来的银票,两鬓斑白的柳老太太,眼睛湿润,推了出去,说:“银子我有,不用你给。这三年里,家用什么的不少,你媳妇没少贴,你把银子给她吧。”

柳文海以为亲娘又是怕儿媳妇不痛快才不要的,就说:“娘你放心,徐氏不是大嫂那样的人。这银子,我就是从她手里拿的,她没有不高兴。”

柳老太太知道小儿媳妇和大儿媳妇不一样,但没想到这么不一样。

实话说,是很富裕的小儿媳妇能一把手拿出这些银票,不管她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老太太就感动。感动的老太太,少不得从言语上补偿一下:“嗯,我知道她是个好的。你比你大哥出息,你媳妇也是个好的,有她在你身边,我就放心了。”

柳文海恍然。

还是媳妇说的对,他娘没别的心思,就希望大家都过得好而已。自己和大哥已经过的好了,大姐那边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数起来,就差侄儿还没立业了。

想了想,柳文海说:“娘也放心,县官不如现管。我和顾兄弟关系不错,他爹张家湾百户,岳父是千户,我必央他照顾侄儿的。”

闻言,柳老太太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在儿子的坚持中,收下了那五百两银票。等到柳文海一家四口南下时,当着孙子的面,柳老太太悄声告诉徐氏:“我给孩子做的衣裳里,缝了一千两的银票,记得拆出来。”

徐氏想说不要,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登船后,徐氏唏嘘着把这事告诉了柳文海,并说:“早知道不给婆婆送钱了,婆婆就不用倒贴这五百银子了。”

柳文海轻笑,提醒徐氏:“亏你还说你懂我娘呢!她既有心给,不管咱们送不送,她都会给的。别忘了,给俩孩子的衣裳,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缝好的。”

徐氏的应对是,把自己的后脑勺丢给这个男人。

不懂她的意思就好。

徐氏怀疑婆婆这是在“感动”的趋势下,给了这五百两银子。

徐氏所料不假。

柳老太太原本就打算给儿子赴任的安家费,只不过,原本只打算给二百两的她,最后加上柳文海给的五百,一共塞了一千,等于她自己贴了五百。这两年老太太陆续把家底抖了出去,除了老两口不会动的老本,活钱只剩一千了。

这种实话,老太太肯定不会告诉大孙子。

柳文海夫妻走后,老太太帮着孙子忙前忙后的事,使的都是孙子仓房账上的钱。因为,她已经“没”钱了。

柳家人在运河上飘着的时候,陆家因为近,已经抵达了赣榆县。费知县已经离任,主簿确认过陆通的文牒后,开始像这位新上司进行杂务汇报。

与此同时,江荻和其他人,在简平、简木二人的带领下,沿着县署一路向北,停在了丁字口的巷子中。简木指着右侧的小门,给江荻做介绍:“那里就是县衙的侧门。”

而江荻要的宅子,便是巷子左手侧的第二户。

陆通是庶吉士出身,不出意外的话,在一个地方待三年就够了,所以江荻给简木下达的命令是赁。离县衙后门最近的那四户人家,没有一户要出租或者卖房的。侧门这里的,最近的那一户却是要卖宅。最后,简木定下的是第二近的这户人家。

小三间三进的宅子,年租金四十两,压一付一,一共八十两。

第一进只有门房、三间正房,没有倒坐。三间屋子一间是待客的正堂,一间是书房,一间是客房。陆政已经十岁,被安排在了那里,江荻也没插手他的事,他的小厮是董氏给找的,今年十二岁的一个少年。主仆二人一个屋子,倒也松快。

后罩房低矮,明显是仓房。除了仓房外,后罩房只有一间屋子,便是灶房。灶房里头有两大灶、一小灶的灶房,灶房旁边还有一口水井。

看过后,江荻很满意,说:“灶房大小刚刚好。”

陆父那边加上下人,也没十个人,三个灶足够了。再大浪费,再小有些紧,真的是刚刚好。

这些“小”事陆父是不管的,他直接带着白雪去了第二进的正房。确认过陆母不住这里后,他直接让白雪把行李安置再东间,家主的位置。

陆敏陪着江荻逛完回来后,主动申请:“东厢留给大哥和大嫂,我还住西厢吧。”

极有眼色。

江荻就道:“我们不回来住的,你住东厢好了。”

陆敏当着亲爹的面,说:“东厢是大哥和大嫂的屋子,你们不住是你们的事,我不该住是我的规矩。”

已经把行李放在东间的陆父,莫名心虚了一瞬。旋即,他想到自己本来就是一家之主,本来就该住正房东间,便挺直了腰背,有些虚的腰背。

江荻很满意陆敏的规矩,懂事的孩子,她乐意宠着点:“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是多大点事,你住东厢吧。白雪姑娘总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西厢腾出来给她一间。另一间也不白空着,总要给红梅之类的姑娘预留一下。”

一句话说的所有人瞳孔都大了一圈。

陆母最先反应过来。

她转念一想,反正自己已经不要这个男人了,随便猫儿狗儿的拿走,想咋的就咋的。如是作想,陆母直接恢复正常面色。

陆敏第二个回神。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她娘说的对,她爹很无耻。白雪已经有了,红梅不远矣。

陆父本想说红梅是谁,等他反应过来时,立即明白,儿媳妇这是要给自己添新人!至于新人是不是能有保障,是不是能有个名分,根本不在陆父考虑范围内。至于他心爱的白雪,嗯,陆父趁着白雪收拾自己东西搬屋子的时候保证:“白雪放心,我不会有别人的。”

收拾行李的白雪,狠狠地抓着自己的衣裳,心中大恨:我信你个糟老头子!

这话言过其实。

陆父虽已经四十有五,但是早年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身体底子不错;这几年养尊处优的,保养得也不错,看起来也就四十岁的年纪,又是锦衣华袍在身,并没有很糟。

白雪收拾差不多的时候,心中的恨才去了大半。

事已至此,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往好处想。从前,她连肚皮都混不饱,住的屋子漏风又漏雨;现在,她已经和董氏一样,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不用再挨饿;今后,她一定要比现在还要好!

糟老头子是她唯一可以努力的方向。

深呼吸一口,白雪露出天真的笑容,眼巴巴地看向陆父,哀求:“我怕黑,晚上老爷一定要陪我!”

陆父立即应诺!

答应后,陆父想起个可能。儿媳妇突然好心安排他的屋里人,不会是不想他屋里人住正房吧?

这时,县署后衙,江荻细细把自己的安排告诉了陆母,并说:“如此一来,不管来多少不相干的人,都进不得正房。”

陆母可以不在乎那位置,但那位置不能丢。只有她占据着主母的位置,陆通才是名正言顺的嫡子。陆母没有江荻这些心思,对江荻的安排也没意见,只说眼前:“阿荻啊,这后衙比外头的宅子小太多了。”

只有两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