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王1918

《西北王1918》

三十章 移民惠民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更新时间:2011-12-15

整个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农业配套体系,即便是抗战爆发后,国府在工业上的投入也很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造不如买。这个局面的形成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互相之间大打价格战的因素,也有关税无法自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自身工商业的落后。

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物资出口完成了一个轮回。从1840年到1914年,出口主要以茶叶、生丝和瓷器为主;1914年到1921年之间,因为一战的爆发,部分工业品开始出口,但比重很小,这其中以航船为大宗;1921到抗战爆发,出口又恢复到以茶叶和生丝为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工矿原料和猪鬃开始大量出口,成为了国府战争经费的主要来源;建国后,出口又恢复到粮食和茶叶等农业物资上。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轻、重工业品才开始大量出口,为了这一个转变,中国人足足努力了近140年时间。

这两天,司南刚刚捋顺了一直以来自己最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置大量的无地农民和灾民,虽说以长城、陕西省政府名义开工的工程能够消化一些,但这必经是少部分,更多的青壮劳动力和妇孺总不能一直靠救济过活吧?

疏散5000余户家庭到陕甘宁等地干道,以30里为点,兴建大车和茶水饮食铺子,让这些家庭以此为生。这些摊点在服务路人的基础上,还承担着佐近干道的维护任务,以生计换活计。

可控的各城、各县和部分镇店,由政府投资兴建了数量巨大的店铺,开办了近万个杂货店。首批货物全部由政府担保,各大型商栈和工厂免费提供第一批货物,小店主们销售后在逐步返还本金,而这之后的货品补充就必须由这些小店主们自己承担了。通过这样的安置,司南打算强行将部分无地农民和灾民改造成小店主。

如果3年前要这样做,那根本没有可能,可3年后的今天却有了这样的根基。这3年来,随着环周至工业带的成长,省内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作坊和工厂,这些由士绅、地主投资的实业,主要集中在棉纺、粮油、日杂方面。

但这么多货品的经销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没人有能力兴建囊括西北大部的行销网络,省府的这一次投资,解决了这些先飞的实业家们最为头疼的市场销售问题。

而剩余的一部分人,将和延安府各县的大部分农户一起,分3年往甘肃、宁夏大型河流沿岸迁徙,这其中甘宁黄河沿岸将承担绝大多数,这部分迁徙的群众,将由省府补贴部分建房资金,同时免费提供优质农具和畜力。而留守延安各县的农户,被下令禁止烧山开荒、开始封山育林和栽植宜林树木。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府和榆林等地,在明代以前植被丰茂,黄河虽有水害,但并不严重,黄河的水纹和灾害史,大概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唐朝及唐朝以前,整个延安、榆林黄河流域水草丰茂、植被茂盛,史料对这一很长历史时期的植被记载,多以“上多松柏、下多栎(yue)檀、平草(平草指灌木)”来形容,而黄河水则是“清洌甘醇”

第二阶段为唐末到宋末时期,这一地区的植被随着战乱、砍伐和气候的变化,北方的草原带开始南移至绥德、庆阳、平凉一代,这一变化的诱因是农耕和战争的破坏。北宋时期为了防御蒙古和西夏的入侵,宋朝大军长期在延安、榆林等地与敌军对峙,为了限制这些马上民族的入侵、减缓入侵速度和加大敌军粮草负担,宋军每年在冬季都会数次进行“烧草行动”通过引燃大片不利于宋军作战的草场,使之变为不利敌军战马就食的荒原,来阻止敌军的入侵,而宋军则坚守城寨、以逸待疲进行己方擅长的守城战。

这一时期,蒙古和西夏的入侵大多在冬季进行,因为冬季草原和河套地区草料缺乏,人畜生存困难,为了掠夺农耕民族的粮食,进攻和劫掠也都在冬季进行。

第三阶段为明末到20世纪末,在元朝到明初这个很短暂的时间里,这一地区的植被有了一定恢复。然而明朝一直到20世纪末,人为破坏、向地要粮的植被损坏速度远远大于自然恢复,自然环境和植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剧变,黄河开始不安分起来,中下游开始逐渐演化为“地上河”注:烧草这一策略,明朝也曾经在北方边关长期执行。

在20世纪末国家开始大力封山育林、补贴群众之前,流传陕北各地、形容日子穷苦的民歌中就这样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

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司南采用了“高西沟三三制”模式:即山上植松柏、沟底修小水库,以及“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打坝建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治理成果。

柠条属豆科、抗旱、耐寒,属落叶灌木,可作牧草又兼多种药用价值。

高西沟模式耀眼于60年代,当年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曾是和大寨一起竞争中国“农业学哪个”的典型村庄。从1958年开始,高西沟人先在坡地上整修水平梯田,力图将水土拦住,然后在一道道沟里层层打坝,使山坡上的泥土梯级淤积,蓄排并举。当时的高西沟人,创造性地开始对每一架山采取生物保护措施:山顶栽树,沟沟坎坎栽材林;阳坡栽杨槐、椿树,荒坡种柠条,沟条栽果树。

为了改善延安府贫苦农民的生存困境,恢复黄土高原植被,司南不得不借鉴高西沟的模式,同时将这一地区的贫苦农民大半迁徙,减轻环境压力。而留守农民则以植树造林为主、蓄养家畜和种田为辅。

古语有云:“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司南口中所指的黄河沿岸,即为后世常说的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西套两岸水利资源丰富、土壤和光照条件较好,自古以来就是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些移民所去的地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熟地区(熟地指耕种3年以上或是水力资源丰富f地区),而是相对较为艰苦的生地区(生地指未曾耕种或是缺水不宜耕种地区),生地区因为靠近黄河沿岸,水利提取方便,很多地段只要兴修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就可以变荒地为良田。

移民求生是目地之一,另一个目地是在黄河沿岸大力栽种树木和草场,防风固沙、改善黄河的上游生态条件。

移民惠民的3条政策,前2条还好说一些,以一次性投入为主。第3条迁徙和改善当地植被环境,则需要长期的投资和努力。为了测算移民和惠民所需,在暑假期间,由农业、财经学堂组成的三十多支学生队伍,对无地农民、灾民和陕北各地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取得的资料经过详细的论证和测算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第3条措施前10年的投入累计需要900万元,其中仅迁徙一项,3年的累计投入就高达400万。

为了活命和保持西北的稳定,司南咬牙同意将第3条列入明年的财政预算,前2条则已经安排下去开始在省内率先实施。到处都要花钱,西汉铁路是个无底洞、扶持厂矿、西北的交通干道拓宽和加固、养军、买粮.......所幸的是,最近司南终于有了一个来钱快的工业品――拖拉机。

从6马力到12、24和35马力,这是近一年以来发动机厂最为显著的进展,由于司南的作弊,长城已经可以生产4种马力的柴油拖拉机,产量也攀升到月产500台,目前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拖拉机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多亏了夏收秋种的农忙时节,先后10批培训的驾驶员,驾驶着500多台拖拉机奔驰在各地农村,从耕地到播种,这些4个轮子的家伙几乎无所不能。很多仗着一膀子力气的壮劳力,起先并不愿意花钱请这些铁牛,可是在见到这些铁牛的真正威力后,一个个都趋之若鹜。

庄户人都是精明的,虽然读的书少,但从来不要小瞧中国农民的智慧,由于陕西这几年的兴盛,即使是农闲时节出去帮工赚钱,每月也至少能赚3块钱陕票贴补家用,农忙时节工钱至少还要提高2成以上。

算算就知道了,家有5亩地,2个壮劳力连翻地(没有拖拉机之前,老百姓都是使用畜力或者铁锨来翻深土地)带播种,至少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用铁牛来翻种,一共才花费不到2块钱。但2个壮劳力在农忙时节10天内帮工赚回的,则超过2块钱,更何况帮工的时候,一天2顿饭东家是要管的,这一来一去赚头可就多了。

于是拖拉机热潮开始暴涨,更多的则是那些地主,在看到拖拉机之后,立刻就意识到,这个东西的巨大价值。耕种、运输几乎无所不能,简直就是宝贝疙瘩,精明的士绅看到后,立刻就提出购买,要建拖拉机运输队,替换那些慢慢悠悠的牛马车。

ps:很多不起大家,2天时间没有更新,实在是因为工作过忙,今天总算是抽出时间,午子会尽量在晚12点前在更新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