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王1918

《西北王1918》

三五章 孝字当头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更新时间:2011-12-20

“谁家小子这么好福气?你倒是给我说说啊,夫人?...老婆?...娘子?要不你去给咱打探打探?”悟出点门道的王文礼,此刻尤如八婆一般,变着法的刺激老婆,想知道女儿心仪的对象是谁。

女儿嘉慧1902年生,等过完春节就20岁了,这个年岁可了不得!搁到清朝那会,这个年龄早该当妈妈了。王文礼想到这里就高兴,年前自己升级成了爷爷,要是女儿中意的对象不赖,哪岂不是说自己很可能明年升级当外公?

“人家、品性和才学倒是一等一,就怕咱家女儿没哪个福分啊......你就别掺合了,女儿家的事情,还是先让她自己试试看吧。”王夫人坐在床头,借着冬日里暖洋洋的阳光给孙子缝起了夹袄,摇头晃脑的说道。

王夫人可了不得,年轻的时候随父周游南洋等地,也算是这个年月里少有的见多识广的女性。在对待子女问题上,很是注重儿女们自己的选择,是个少有的开明母亲,在这点上,比王文礼要强。

“老头子,我可警告你别瞎打听,省的让闺女难堪,你也算走南闯北的人了,就不能自己琢磨琢磨,怎么越活越回去了?”王夫人将孙子的夹袄往腿上一放,右手拿着钢针,冲着不远处的丈夫指指点点的说道,钢针的尖头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寒光。

老王条件反射式的退后几步,自从有了孙子之后,老婆的针线活是越来越多了,他已经被家里无处不在的钢针扎过好多次了。

想想?自己琢磨?此刻的王文礼一脑门子官司,莫非女儿中意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1921年的8月份,几个弟弟妹妹已经开始读中学了,自从骡马市贫民小学堂建成之后,一帮子小家伙们终于接受到了正规教育,小安娜也入乡随俗,加入了这个小小的集体。在司南的刻意压榨下,学堂的老师加快了教学进度,对他们实行单独的分班教育,年假和暑假加起来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时也仅仅有周末半天时间的假期。

小学堂里的孩子,将是自己以后的左膀右臂,在学业上必须有足够的压力,也要尽快的成长起来。虽然课业很重,但素质教育是不能含糊的,几百个小孩子,年龄有大有小,每周都会有实践课程,这对孩子们来说,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和放松。

自从学堂搬来周至之后,就更名为长城实验小学堂。本着探索儿童教育的目地,实验小学堂压缩了学习年限,在语言教育上增加了全英文的英语课程。教学方式上也采用了启发、肯定、因材施教的形式,这一切都旨在探讨更能发挥学生天性的教育模式。

原本去铅笔和车辆厂的实践课程,变成了农田、工厂、马场和大学的参观和实践。对这些个孩子们来说,农村是更加广阔的天地,接受体力劳动的教育成了必修的一课。

青水的性格在学堂搬迁到周至后开朗了许多,也许是他将对父母的思念寄托在马场里,只要有空闲,无一例外的钻进马场,给安卡列夫等人打下手,跑前跑后的忙活。

小安娜在罗斯托夫马场的时候,一直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堂教育,平时多是爸爸妈妈在教习她,这种教育方式,秉承了安卡列夫家族的一贯传统。在西方,贵族子女的的启蒙和儿童教育,一直是由父母或者聘请来的教师进行的,这点与中国古代的西席先生异曲同工。

相比贵族,平民子女的教育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有了起色,正规的学校式教育,一直到工业革命时期才开始普及;相比之下,东方的古老中国,依旧沿着精英犬儒教育的轨迹前进,平民教育差不多被完全丢弃。

东西方对待教育的差别,导致了所谓文明与落后的角色互换,原本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此刻却成了落后的代名词。相比欧洲鼻屎大点的土地,广袤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创造天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先知先觉的司南知道,只有实验学堂的这种教育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儿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现在他要做的,是尽量推广,为这个民族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娃,明个这年就算是过完了,你今年都17了。放到满清那会,12、13岁就当爹的,那多了去了,爷爷估算着,你爹差不多这个年龄就有的你。现如今司家就你这一根独苗,爷爷和奶奶就琢磨着,要不你自己张罗,要不爷爷和奶奶就替你张罗,给你娶个媳妇,也好给司家开枝散叶......”司南错愕的看着爷爷,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上,爷爷多了奶奶一个帮手?

爷爷的话很有道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大美德分别为忠、孝、节、义。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节、义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规则。孝又分三种情况,其中最为忤逆的,是俗语所云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为人子,最为不孝道的事情就是没有替家族留下可供传承的男性后人。

后人又称“香火”意为继承和传承。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哪怕在它的生存和延续中经历过刀兵和灾祸,也应像庙宇中延绵几百上千年不熄的香纸烛火一般,永存于人世间,这对那些逝去的先祖而言,是最大的慰籍。

道理是明白的,从内心深处来讲,司南感激这个时代逝去的爹娘,年前带着弟弟妹妹们回乡祭祖的时候,爷爷就曾提起过这个事情,被司南暂时支开了。受过后世科学教育的他知道,早婚对男女的身体和健康影响是巨大的,没想到这会正吃着汤圆,爷爷又提起这个事情。

“哦,哥哥要娶媳妇喽......娶媳妇喽......”王信和兴业这两个家伙唯恐天下不乱,扯开了嗓门吼道,屋里其它的弟弟妹妹们也跟着开始起哄。

“哐啷......嘡...”“唉呀!这孩子怎么提的东西,这么不小心......呸呸呸!岁岁(碎碎)平安、岁岁(碎碎)吉祥”正堂门外传来瓦罐破碎的声音,紧接着则是一个中年妇女的哀叹和祈福声。

王文礼也生气了,女儿嘉慧这么不小心,把瓦罐掉到地上,里面的汤圆撒了一地。刚要开口训斥女儿,腰间就狠挨了正在祈福的老婆一拧,这一拧让他没了怒气,看着委屈和伤心的女儿,涌起了爱怜之心。

司南刚打开正堂的大门,就隐约看见一个纤柔的身影跑出自家院子,门外王姓和张姓三大家子人乌压压一大片,司南赶紧将客人让了进来。

“臭小子,汤圆也不回家吃,哥哥家的汤圆就那么好?”进屋后的张炳玉,在兴业的脑门上弹了一个爆栗笑骂道。

“于叔、于婶,对不住您二老了,本想让大家尝尝上海的擂沙汤圆,可嘉慧这孩子不小心,给撒了一地,就剩这十来个了。”可怜的王阿姨端着破碎的瓦罐底,里面就剩十多个躲过一劫的汤圆。

汤圆又名元宵,是正月十五必吃的传统食品,与北方晚上吃汤圆不同,南方的汤圆一般在正月十五的早晨或午饭时食用。南北两地的汤圆做法也各有不同,北方先拌馅料,然后把馅块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滚动成了汤圆;南方的做法则类似于包饺子,在皮上下的功夫很足,像上海的擂沙汤圆,在煮熟后还要放到炒香磨粉的花生、芝麻之类的香沙里滚动。

“有心就好,我和你叔年级大了,吃这个不好消食,让孩子们尝尝吧。”奶奶说着话,用筷子将汤圆一个个夹起,正好不多不少,每个孩子碗里一个。

“司南,这些汤圆全是嘉慧做的,快尝尝怎么样?”在王阿姨狼外婆般的眼神下,司南将汤圆放进了嘴里,这个味道是如此的香浓和熟悉。2002年大学即将毕业的司南,去了上海实习,在那里他第一次吃到了擂沙、酒酿和雨花石汤圆。

“于叔,刚才大家都聊什么呢?听着就喜庆。”王文礼凑到爷爷跟前,端起茶杯询问道。

“我知道,爷爷要给哥哥娶媳妇,哥哥要娶媳妇了......”鼓着腮帮子,嘴里不停嚼着汤圆的兴业蹦起来,嘟嘟囔囔含混不请的说道。

“就你嘴长,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倒霉的兴业脑门又挨了张炳玉一个爆栗。

“司南,帮阿姨个忙,去阿姨家看看慧慧怎么样了?帮我劝劝她,刚才阿姨说她说的有点重。”司南算是彻底领教了上海女人的本领,给甜枣、说好话、派活干如同手到擒来,由不得自己丝毫反抗。

“嗯嗯,那大家伙先坐着,我马上回来。”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跟大家打个招呼,紧了下衣服后,转身出了正堂。王文礼坐在炕头斜眯着眼,手里端着茶杯似睡非睡,看着自己老婆循循善诱的样子,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过了今晚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就结束了,冬夜里皎洁的一轮圆月高悬在天际之上,初8那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路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厚。马路中间的积雪早被各家各户清扫干净,通通被大车拉到各处麦地周围堆积起来。

这片长城公司中方高级雇员的住宅区,处于教授区的南部。一北一南两大片住宿和生活区,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北部的教授区是典型的德式风格,南部则是中式风格。平日里很多建筑系教授带着学生,很喜欢在这一带转悠。

虽说冬天西北风多、天冷,但今晚的天气很好,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笑语满堂。习习的北风也没了往日的威严,缓缓携带着美妙的音符,钻进司南的耳朵,今晚的教授区礼堂正在开办舞会。

“呜......呜呜......”快要到王文礼家的时候,司南看见一个人影蜷缩在一棵大叔下,呜咽的哭泣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