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一座兵工厂

《大秦:开局一座兵工厂》

第88章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在涿县停留短短几天之后,苏启就踏上了回蓟城的归途。

之所以要在涿县多停留几天,而不按照当初的想法,主要是在涿县大营之中,苏启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算是已经彻底被发明出来了。

在苏启观看下,负责研发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克隆人们反复演示了如何造纸,如何让印刷,可以说,这两个发明的实验室阶段已经完全通过了,现在就差进行临床试验,然后将它们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去了。

想要在古代搞教育普及,就要克服三大困难,第一,纸张,第二,印刷,第三,教书先生。

没有造纸术,严格来说,是没有改良以后的造纸术,会让书籍的成本十分之高,根本不利于普及教育。

就算是有了造纸术,但是没有印刷术,那么书籍的传播就是以手抄为主,也会大大增加书籍的成本,不利于书籍的普及。

就算前两者都有了,教育也不一定能够向普通老百姓普及。

真实历史上,这两样东西在宋朝时就已经完全普及了,但是寒门依旧难以出贵子。

原因不外乎有三,统治阶级不重视,普通人请不起教书先生,有学识的人不屑于教那些泥腿子。

而苏启要推行的教育普及,是像后世那样的义务教育普及,所以不仅对社会习俗有巨大冲击,也对朝廷财政有巨大冲击,在普通的情况之下,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一个科技落后的封建王朝。

但是,苏启有克隆人,大部分问题早已迎刃而解,摆在眼前的最重要的就是财政问题。

理想再丰满,准备再充分,没有钱,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意义。

这一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灵验的终极真理现在正摆在苏启的面前,让他脑袋十分之大。

他好像明白了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但是,青铜时代的经济建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些都没有讨论或者思考的价值,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总之不管如何,他都应该好好的搞一搞这个国家图书馆的项目,因为国家的软实力是交流的第1步,也是无法取代的。

像这种国家的软实力,无论是在外交上,还是在普及教育中一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苏启的打算,以后可能还会再建立一座太学。

这个太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太学,而是一种红色主义的研究基地。

本来说起想就在国家图书馆里面研究,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他实在没有想到县令能收集的书居然如此之多。

因此他也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是将图书馆和教育分开,因为图书馆的藏书不一定是符合书写的红色主义的性质,但是其他的书籍也不能再荒废掉。

苏启并不想效仿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而是想效仿汉武帝那样霸处百家独尊儒术,或者说更加放松一点,只是确立他的红色思想,为唯一的治国理念,而对其他的学派并不采取打压的措施,只是不能让他们做官。

这样自然而然的,红色学术就会成为主流,而那些不想做官或者对红色学术不感兴趣的,也能在诸子百家中的其他流派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如此才是苏启真正想要弘扬的东西。

但是一种新兴学术,想要弘扬并且成为治国的指导方略,就必须在从教育抓起。

离开涿县的同时,他也让大营中研究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工程人员随行,一同返回国都。

在几层的南门尚书令陈谦带着燕国所有的官员列队欢迎,浩浩荡荡的车队径直开赴南门。

“恭迎丞相”百官们齐声说道。

这样的仪式对于苏起来说与涿县的那个仪式并没有什么大不相同,只是前来迎接的人身份更加高贵更加的隆重。

其本质都只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当然舒淇现在非常的需要这样的过程来不断的增加他的权威。

人群中为首的就是尚书令,几日不见他看起来藏好了许多,白洁的官服,上面绣着几个飞禽走兽,虽然看起来神采奕奕,但苏起能想象得到,他肯定非常的疲倦。

因为他并没有什么什么治国的大才,他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氏族。

论身份,他不如继承之中的这些达官显贵高。论学识,他也不如继承那些名士,天天侃侃而谈。

在创业的初期,国家事务并不繁重,他那小小的才能尚可以支撑他来维持国家的运转。

但是随着国家制度的确立,事物也就更加的繁重,而他本身是没有什么治国大才,因此也显得力不从心。

而他身旁的兵部尚书杨业也是如此,他本身应该是谋士类型的人才,实在是建国早期人才不足,才让他调去兵部充当行政类人才,他更应该待在的是都军府的参谋部,而并非三省六部当中的兵部。

见到此二人的疲态,苏起不由得有些心酸,看来这样的情况应该改变。

缓缓的车队在南门逐渐停止,苏启走下马车,来到杨烨面前,说到:“我不在的这些日子,你辛苦了。”

杨烨诚惶诚恐,急忙下跪说道:“不辛苦,这都是下关的本职工作。”

苏启微微一笑,算是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然后又走到尚书令陈谦的面前说到:“国中事务繁忙,你要多多上心。眼下南方战事未停,我调卢安和崔杨过去,也是为了伐秦大业,尔等要为我前方将士筹措军资。”

后者微微的低下头说道:“下官定不负丞相厚望。”

太师怎么没来?苏起说道。

回禀丞相,太师有疾,不能前来。

有疾?为何没人禀报?

苏启见众人都没有没有回应,料想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于是让人前面开道,他要去太师府。

片刻之后从起来到太师府,大惊失色,因为整个太师府都挂起了白帆白灯笼,明显是有人去世了。

太师府门口有几个扫地的仆役面含悲怆,感觉十分苦闷,苏起急忙跑上前去问道:“怎么了?谁死了?”

那扫地的仆人一脸迷茫,双目无神,好像死的就是他自己一样。

说起见这个仆役已经悲痛欲绝,于是又向另一个仆人问道:“到底怎么了,谁死了!”

没想到这一个仆人还没回答,就已经声泪俱下呜呜起来。

“太师,是太师,太师今天早上去世了。”这回答居然是刚刚那一个仆人说的。

苏起顿时哑然,没想到几个月前的一别竟是永别。

伤感之余,他也十分感慨,这古人的主仆之情真是深厚,这样的扫地奴仆都会为主人的去世而感到悲哀,想一想自己某一个亲戚去世了,他都觉得无感,于是有些愧疚。

不过想归想,一位重要的人物去世,总会激起苏起的悲愤。

突然他又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既然老太师韩裘去世,那么暂时在蓟城之中,就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把所有的氏族阶级统合起来,那麻烦可就大了。

燕国的士族之间纠葛非常纷繁复杂,在不同的问题上的态度也十分不同,所以往往在某一个问题上一些人能够达成一致,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又十分度鲜明的表示不能苟合,所以像这样有权威有影响力的人物,才能够让他们拧成一股绳来面对真正的敌人。

就比如在看待苏启执政的这个问题上,氏族们就大致分为三派。

一派认为苏起年纪太小,能力不足,不足以担当丞相大任。

于是在暗中给他搞破坏,搞小动作,让苏起头疼不已。

另一派则认为苏启掌握了燕国全部的军队,并且拥立燕王有功,就算直接自立为王也不为过。区区一个丞相之位,又有何不妥?

这一派也是在朝中占据绝大多数的一派。苏启非常乐意任用这样识时务的人。他们从始至终都为苏启的意识马首是瞻。

而另一派就是中立派,守着一些祖上留下来的土地,安稳度日,浑浑噩噩,根本不参与朝政,所以朝中这一派的人最少。

本来在书籍里太师达成联姻的意向之后,这三派都对苏起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总的来说,他们唯一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对苏启的执政表示赞同。

这一位苏启省了不少麻烦,不然他也不敢轻易离开国都南下,参加联军。

如今太师去世这种微妙的平衡有可能会被打破。

说不定情况还会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经过这些时日的观察,苏启发现燕国之中有野心的蠢货不在少数,其中占绝大部分的就是这些氏族。

但是现在谈论这些已经无济于事,一切都只能随波逐流,任其发展,究竟该如何苏启也说不准。

反正以后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眼下迫在眉睫的是,他与韩家的联姻还作不作数。

如果还作数,那一切都好说,有了韩家的帮助,他收拾一些燕国的氏族,就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麻烦。

就算韩家的家主去世,它背后蕴藏的能量也不是一些普通氏族能够比拟的。

但是究竟能不能做数,不再苏启,在韩家的新任家族,也就是要与他联姻的女子的父亲。

苏起听说此人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反苏者,若不是韩家家族力排众议,那么这件事可能还不会这样顺利。

但是太师已经去世,他们还会遵从他的遗愿,让苏启与他们联姻吗?

一切都要看他未来老丈人的意愿了。

情况虽然有些扑朔迷离,但对于苏启来说也并非是一个死局。

就算没有这些氏族的帮忙,他还有克隆人,有军队,照样可以统治燕国,只不过会变得很困难,不利于他开展各种社会实验。

如果到时候真的翻了脸,那中原所有国家都会针对燕国的苏氏政权。

那么他面临的压力就非常的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与他们翻脸为好。

在太师府门口踌躇了许久,苏启还是决定进去看一看。究竟结果如何,还是要自己直接去面对才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