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家第1部保卫黄河

《四海一家第1部保卫黄河》

第52章西湖书院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徐琰被推为江南文人领袖,其实他本是山东东平人士,东平正是严忠济的封地,徐琰早年曾在严忠济之父严实的幕府中做过幕僚,其中的关系不言而喻。

徐琰被朝廷征召后,原是在湖南做按察使,严忠济主事江浙以后,徐琰就被调到浙西做按察使,以及后来做到江淮行省的平章政事,背后都与严忠济有脱不开的干系,可以说,徐琰算是严氏的嫡系,信任程度非同一般。

前一日,散衙以后,徐琰说晚上有约,其实就是去严府报告赵孟頫到达杭州之事,应对严忠济咨询,确定今日得态度。

严忠济已经给了徐琰指示,可在方便的时候,给赵孟頫登门拜访的机会,以便能够与他密谈。但自己邀请则大为不便,一来显得过于屈尊,而来容易惹得旁人怀疑。

此时,徐琰一看时机正好,便道:“严候,今天是共度重阳,若商讨公事,我可让子昂到府上面奏,不可耽误了今晚的良辰美景啊。”

严忠济没出声,只看看赵孟頫,态度和善,实则是在等赵孟頫确认。

赵孟頫想,看来这是徐大人在搭桥了。马上接道:“若严候不弃,不才择日登门,望能指点一二。”

严忠济笑道:“不必这么客气,随时可以去我那里,聊聊家常嘛。”

赵孟頫道:“多谢严候抬爱。”

徐琰道:“列位,今天人来得这么齐整,实属难得。趁天还没黑,我有意带诸位参观一番这岳王的宅邸,也算尽地主之谊,不知各位可有兴致否?”

周密道:“那是再好不过,倘若不是子方兄自己说,我们都不好意思提这个要求。”

仇远道:“那可不,前朝的国子监,来的人又岂能到处闲逛?如今做了按察司的衙门,若没事情,谁敢进这门槛啊?”

见众人纷纷响应,气氛热烈,徐琰便率先起身,步出正厅,带着大家向后院转去。

府衙所用的区域,包括住宿的区域,其实仅仅是这片建筑的一小部分。而最初的岳家宅邸,原本也没有眼下这么大的规模,是在改为南宋国子监以后,经历多次扩建,才有了如今的庞大体系。

但蒙元南下以来,人文建设悉数被毁,不仅废了科举,朝廷收入往往用来扩充军需,赏赐兵士,哪有钱财复兴教育?使得如今的国子监异常荒芜,有些地方还能看出,当年元军攻破临安时候,劫掠的痕迹。

当看到曾经藏书无数,监生云集的国子监,如今这般荒芜,众人无不感叹。周密道:“也不知是否还有机会,再现当年的人文盛事啊。”

严忠济的父亲严实,在东平做了一方的世候以后,就在本地大力办学,到了严忠济这一代,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严忠济道:“这等规模,若非举全国之力,焉能使得?我严氏两代,在东平兴办教育,也难与这里的规模相比。”

徐琰道:“不仅规模庞大,曾经也是人才济济,名士荟萃,天下士子莫不向往啊。”

严忠济道:“子方,在东平时,你也曾督办过学府,如今又得了这般的地利,若在此地办学,岂不甚有号召力?”

仇远道:“严候所言极是,如今江南文士,唯徐兄马首是瞻,又得人和,当可复兴国子监。”

徐琰道:“复兴国子监,乃是社稷之事,非是我力所能及,若是在此地办个书院,倒是可以勉励为之。”

严忠济道:“嗯,这主意甚好,若是需要银子,可去找我商量。”

周密道:“严候若是支持,那这事情就成了大半。”

仇远道:“若是需要教书的先生、学政,仇某随时听命。”

其他众人,也踊跃响应,愿助一臂之力。

徐琰道:“如此众志成城,徐某也甘愿出这个头。但诸位当知,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徐徐图之。”

仇远道:“这个自然,只是今日既然说道这里,大家又在这里,倒不妨给徐大人点个卯,日后叫到谁,不要推脱就是。”

徐琰道:“那自然甚好,一会儿回到正厅,大家各自把能做的事情,可用的时间,都列在纸上,我统筹之后,会找时间与诸位分头商量。只等时机合适,便可召集大家,共襄此事。”

周密道:“既已得地利、人和,看来只需等天时了。”

来的这帮人,都算是宋末文人的代表。自元朝去了科举,家境好的,就都赋闲隐居,家境差得,只沦落的教私塾,讨个生计。如今严候提议要办书院,又有徐琰愿意主持,自然都兴奋起来。

众人开始议论如何办学,暂且不提,倒说说高亮这一天,又是如何游山玩水。

…◇…◇…◇…

前一日,高亮带着去仙鹤峰,用他师父申公秀,也就是帝师,和苏轼一起埋下的洞庭春色,请关汉卿和解语花大饱了口福。

这一日,他们不再走苏堤、白堤,而是沿着北岸游览,先去望湖楼呆了半日,然后沿着北岸一路向西,上了法华山。

法华山向西南的山脊,是东北低,西南高,沿山脊走了约三里路,差不多就到了杭州府北面最高处。

杭州只西南有一片山地,其它三面望去,都是一马平川的良田。而这片山地,其实是黄山山系的东面余脉。

高亮面朝西望,只见黄山山系在云雾缭绕之间,痴痴地看了会儿,不禁哑然失笑。

关汉卿道:“你又发花痴了?”

高亮道:“嗯,想人呢……”

关汉卿道:“这次又是哪位故人啊?”

高亮道:“这位故人,岁数真就比较大了。”

关汉卿道:“有多大?”

高亮道:“连我师父都没见过了。”

关汉卿也朝西看看,问道:“这个方向是什么地方?”

高亮道:“那得看走多远了,走得足够远,波斯也去得了。”

关汉卿道:“那你刚才想的故人是有多远?”

高亮道:“不远,四百里,宣城。”

关汉卿闻听哈哈大笑:“我当你是想谁了,原来是在想李太白啊。”

解语花道:“李白不是四川人么?跟宣城什么关系?”

关汉卿道:“他在宣城写的《独坐敬亭山》”

解语花道:“这诗有何特别之处么?”

高亮道:“李太白写诗太多,说来这首倒也不算特别,只是这地方有些特别。”

解语花道:“宣城有何特别之处?”

高亮道:“要说特别,本也没什么特别,只是此刻,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不同罢了。”

解语花依旧不解:“怎么偏偏是此刻呢?”

高亮道:“黄山之名,天下皆知,其实我们此刻也算是在黄山上了。那敬亭山也算是黄山,只不过是黄山北麓余脉。两处距离四百里,却是一个山系。”

解语花道:“也就是说,此刻,我们与登敬亭山的人,同在黄山。”

关汉卿道:“是啊,可惜我们与太白不同时。”

解语花道:“哦,刚才登望湖楼,说是登了苏轼登过的楼,那是不假;难道你们,这就算是登了,李白登过的山么?你们这也太应付啦!”

关汉卿笑道:“这天下太大,哪怕是每一处名胜,只瞻仰一趟,这辈子却也难以全都走过一遍。”

高亮道:“也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原一统,天下才如一家。否则的话,这里是吴国,向西就是楚国,向南就是越国。站在这里,保不齐被哪国抓去,就做了奴隶。”

解语花道:“天下大势,自然是分久必合的。”

高亮道:“那可不是。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指的是我中华大地。倘若像欧罗巴那般,分多聚少,不出百里而裂土,当真是后患无穷。”

关汉卿道:“是啊,自秦皇一统以来,虽有离乱,但终究一统。三弟,你说这是为啥?”

高亮笑道:“这个问题可有些难了。不过……据我师父说,大约是因为出了周公这样的人吧。”

解语花道:“明明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怎么功劳记在周公头上了?”

高亮道:“领土一统是始皇帝不假,但人心一统,却是周公完成的。若无最早的人心一统,秦灭之后,高祖也断无可能再整合天下了。”

解语花道:“看来秦始皇真的只是个暴君,没干什么有用的事情。”

高亮道:“那可不能这么说,周公统一的是公卿的人心,秦始皇统一文字,却统一了天下的文人的话语;他又建设驿道,使天下交通一体;又将九鼎融了,铸造七十二座金人,用以镇压黄河水患……”

解语花显然是对天下大事不那么感兴趣,问了几句,也就心不在焉,这时又被山下进香的人流给吸引了,指着东面山坡下说道:“那边是灵隐寺吧?好多善男信女啊。”

高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善了?”

解语花道:“他们肯定是去灵隐寺上香的,当然是善男信女了。”

高亮道:“上香的人就都‘善’了?就都‘信’了?”

解语花道:“他们敬佛礼拜,当然善啦。”

高亮笑道:“倘若我杀了人,然后烧香,请求别被人抓去偿命,你说我是善是不善?”

◇◆◇本章注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