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家第1部保卫黄河

《四海一家第1部保卫黄河》

第58章500里加急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几日之后,高亮回到杭州路按察司。

赵孟頫见高亮回来,急忙上来问道:“二哥,事情可还顺利。”

高亮道:“嗯,两个月之内就能平抑银价了,你可以与徐大人商议,做些准备。”

正在此时,差人来报,有京城发来给赵大人的五百里加急。

赵孟頫接了信件,高亮笑道:“五百里加急?难道是大汗直接来了手谕?”

赵孟頫道:“对啊,只有大汗的军情文书才会用五百里加急,给我发五百里,确实奇怪。”

赶紧打开一看,原来是程钜夫程大人的来信,信中大致内容为:

大汗突然召程钜夫咨询关于钞法的事情,尤其关系江浙行省钞法推行情况。先让他到丞相府调阅相关文件,大汗看后,召丞相桑哥问话。

桑哥面见大汗,历数江浙方面办事不利,无论对严忠济,还是对赵孟頫,都有弹劾。

大汗听后,当面未置可否,但随后任命程钜夫为中书省御史台侍御史,可直接督查江浙御史台及提刑按察司。

最后,程钜夫要求将所有报给丞相桑哥的文书,同时抄送御史台,但如果有发给发给御史台的文书,不必报给丞相府。

看罢信件,赵孟頫高兴道:“看来郭太史吹风真的是管用,咱们可以找时机参桑哥了。”

高亮道:“你若参桑哥,那就前功尽弃。”

赵孟頫不解道:“我不参,谁参?”

高亮道:“先不管谁参,无论忠奸,你有见过有哪个位极人臣的,一下子就被参倒的?”

赵孟頫想想,倒真是没有,说道:“嗯,都是皇帝已经不信任了,需要有个人出来参他,这才倒的。”

高亮道:“其次,我们远在江南,什么时机合适,如何判断?”

“.…..”

“这个时机不由我们来判断,只有大汗身边的人才知道。”

赵孟頫道:“你是说程大人?”

高亮道:“对,程大人自然知道什么时候是时机。即使一次参不倒桑哥,程大人自然也知道什么时候参他,至少不会伤及自身。”

赵孟頫道:“这么说,我们只需随时向程大人报送消息,然后等他采取行动。”

高亮道:“其实也未必是程大人先采取行动。”

赵孟頫道:“那还有谁?难道是郭太史?”

高亮道:“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臭棋?!那是全军覆没的招数!”

赵孟頫道:“我也觉得不妥,但我实在想不出,大汗身边有哪个可以参他的自己人。”

高亮道:“不必是自己人。凡掌权的,一定有政敌。朝中势力纵横交错,我们属于对于利益最没有企图的,而那些有利益要求的,十之八九会先下手,到时候就看出谁是可以共同进退的了。”

赵孟頫道:“嗯,看来我们现在真的就是把江南的局势稳住,才是关键。”

高亮道:“不仅如此,凡给桑哥的信,都可让周悦卿起草,但给程大人的信,就不能让她知道了。”

赵孟頫道:“嗯,明白。”

高亮道:“你未必全明白。”

赵孟頫道:“白鹤峰下遇刺的事情,难道还不是很清楚了么?”

高亮道:“那是很清楚的,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件事情,是程大人来信的方式。”

赵孟頫又拿起信札,翻来覆去看了一通,没看出什么名堂,问道:“这来信还有什么玄机?”

高亮道:“亏你还做过驾部郎中,难道没想想,如何会用五百里加急?”

赵孟頫道:“我想过了,确实很奇怪。急脚递最快也是四百里,五百里是大汗专用的军情递送,刚才我就说过了。”

高亮道:“事出反常,你就没想想原因么?”

赵孟頫一边想着,一边念叨:“五百里是大汗专用……无论是程大人还是桑哥也都没权利发五百里加急的……除非是发给大汗,或者从大汗那里发出……但这个信却是从程大人那里发来……”赵孟頫突然领悟,“哦!程大人根本就是代替大汗在传话,只是不方便以大汗的名义!但他却可以使用五百里加急的权限,就是在暗中提示咱们。”

高亮道:“你终于想明白啦?”

赵孟頫道:“对对对,也就是说,来信的内容,大汗都看过,回去的信,大汗也都会看。所以说,我们的每一封信,口气上都是回给程大人的,但可以把所有想让大汗知道的东西,都写在里面。”

高亮道:“嗯,那么这第一封回信有什么可写的材料,想好了没有?”

赵孟頫想想,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内容,自己正在准备平抑银价的事情,一来以前就说过,二来大汗也不会感兴趣,便问道:“二哥这口气,像是很有值得一说的。”

高亮道:“那当然了。遇刺的事情,跟谁都不要说,但跟大汗要说。”

赵孟頫“哼”一声道:“让大汗知道,他安排人刺杀朝廷命官?这个似乎大汗不会关心吧?”

高亮道:“大汗当然不会关心哪个官员的死活,但如果桑哥勾结反贼,大汗会不关心么?”

赵孟頫一下子醒悟道:“对啊,杨妙真是李璮之母,李璮之乱后,她隐匿江湖多年,重现江湖竟是为了帮桑哥铲除异己!对对对,这把盐必须给他撒上!”

高亮道:“这把盐够他受的,我们最方便的地方还在于,明处是报给程大人的,可以说明,并未抓住首犯,还要进一步调查,凡此种种。甚至有些猜测,也可写进去。若是给直接给大汗的,反而就麻烦了,没证据的都不能写。”

赵孟頫已经是急不可待了,说道:“太好了,二哥若没什么教导,我这就去给程大人写回信了。”

只过了几日,就收到程钜夫回信,依旧是五百里加急。信中说,关于杨妙真的下落,一定要摸清,处置方式可分为上中下三策,上策招安,中策降服,下策击杀。

赵孟頫赶紧来找高亮商议,高亮道:“所谓上中下三策,那是对大汗而言,对我们而言,哪个都不是上策。”

赵孟頫道:“依二哥之见,何为上策?”

高亮道:“对我们来说,只有在我们需要她出现的时候,她再出现,才是上策。所以,目前只需要回复说,奉命缉拿即可。至于结果,等到我们需要的时候,再报给他。”

赵孟頫道:“话虽如此,可那杨妙真是何等人,到时候果然会听调动么?”

高亮道:“目前还不会,毕竟说服人很难。但会有人让她听我们的。”

赵孟頫又是一脸疑惑:“那个老太婆,一辈子横行江湖,连他丈夫、儿子都被她指挥得团团转,到了这把年纪,还能有人指挥的了她?”

高亮笑道:“那不过是时机未到,时机一到,她自己就会要我们替她安排了。”

赵孟頫道:“时机?什么时机?”

高亮道:“还是天机不可泄露,说了就不灵了。”

赵孟頫知道高亮又有妙算,不便再问,但还是安耐不住,问道:“那要等多久?”

高亮道:“我估摸着,年底之前,便见分晓。”

…◇…◇…◇…

【1287年12月】

转眼快到了年底,这天一早,刚一上衙,赵孟頫便找到徐琰,兴冲冲道:“徐大人,以纱代银的事情已经准备就绪,可着手实施了。”

徐琰一听大喜,问道:“你那江湖朋友当真是神通广大,你跟我说说如何实施。”

赵孟頫道:“在浙东松江府,有一小村,叫做崧泽村,这个村子里,独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纺出的棉布图案精细、颜色鲜艳,再加以暗纹,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布料。我们可以令这个村子纺织的布料不供应民间,只供应官家,然后用和银价锚定布价,如此一来,就有了能替代银锭的兑换物了。”

徐琰道:“你是说,这里的织物不仅质量优异,而且独一无二,他出无法仿制?”

赵孟頫道:“若说完全无法仿制,也不尽然,但如今恐怕只有海南黎人能纺出近似质量的棉布。一来距离遥远,几年之内,商人恐怕难以组织起来,冲击江浙。二来,黎人都是各户自制,难以统一质量,再加上有我们定制的暗纹,可以说,对于我们以布代银策略的影响,只怕微乎其微。”

徐琰又问:“如果商人见此物可替代金银,便囤积居奇,该当如何?”

赵孟頫道:“首先,咱们这种布是锚定了银价的,不能太便宜,那就让他们囤,要多少,给多少。他们调银子的速度,肯定赶不上这崧泽村织布的速度。只要他们买不动了,那么,布价和银价就都下来了。”

徐琰道:“看来这崧泽村是有世外高人啊。”

赵孟頫道:“嗯,崧泽村大当家,是百年一遇的高人。”

徐琰道:“他们一个小村,如何愿意帮助官府呢?”

赵孟頫道:“他们希望,能免除他们村一百多户的包银和徭役。”

徐琰沉吟片刻道:“一百多户,要说不是个大事,这个亏空容易填上。只是这事情,不是咱们按察司说了算,得找严候定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