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626

《启明1626》

第68章大明的官马民牧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朱由校恍然大悟,「难怪这内阁和户部提及筹钱,只能尽出些捐纳助工的主意,六部向太仆寺要钱,也只敢说‘拆借’,不敢直接说要挪用。」

「他们怕的就是今日自己刚一说‘挪用’,明日辽东没了战马,他们就成了第一责任人了……」

皇帝说到此处,在意念中长长地“嘶”了一声,接着道,「……不对啊,倘或我现在向太仆寺要了钱,将来这边关没了战马,朝臣们都上疏要求我先还钱补窟窿,那可怎么办呢?」

启明笑着抱起手肘道,「以明末的财政状况而言,即使宿主你不去动用这马价银,大明最后依旧会陷入既没钱又缺马的境地。」

「而若是这马价银落到了宿主你的手里,这些银子说不定还能派上改革的用场,两相权衡之下,这马价银不就是不要白不要吗?」

朱由校好奇道,「那为什么即使我不去动用这马价银,大明最后依旧会缺钱又缺马呢?」

启明的包子脸一缩,重新摆出严肃科普的认真神情,「这就要从洪武年间讲起了,当年明朝建立的时候,北元还没灭亡,故而朱元璋十分重视马政。」

「基于宋朝之‘户马’与唐朝之‘监牧’,朱元璋将大明的马政分割成了‘官马官牧’与‘官马民牧’这两种制度。」

「前者实行于西北和东北边疆,供应戌边部队所需马匹,后者则实行在南北两直隶和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所得马匹主要供给京营骑操,所谓‘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我先来说说这个‘民牧’的部分啊,大明的官马民牧一共经历了三个标准,分别为‘计户’、‘计丁’与‘计地’,这三个标准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一,在某段时间内甚至是同时存在的。」

「洪武年间,盛行的是‘计户养马’,一开始规定的是一户养一匹,洪武二十三年之后,养马的区域扩大到了江南,改成了江北五户养一匹,江南民十一户养一匹。」

朱由校沉吟道,「这好几户人家合养一匹马,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罢?我在现代拍戏的时候,看到横店就有靠专门租马给剧组赚钱的马商,一家人建一个马场,常年养着七八十匹马,每年纯利润就有好几十万呢!」

启明回道,「这两个时代的生产力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现代人养马,是靠出租马匹这种商业行为赚钱的,而大明的马户养马,是必须把养出来的马上交给朝廷的,基本上属于是一种徭役。」

「朱元璋政令中的‘几户合养一匹’的含义,并不是几户人家能养活一匹马就完事儿了,而是要‘以马为种,视母骡驹,选驹搭配,余则变卖入官’。」

「这顾名思义,就是要先筛选出一些表现优良的‘公马’,然后以这些‘公马’为种,再给其匹配对应的母马进行‘配种’,继而繁殖出一些同样具备优良基因的‘小马驹’。」

「因此,这‘几户合养一匹’中的‘一匹’,其真正所对应目标是‘骡驹’,而洪武和永乐时期的骡驹标准,是‘每骒马岁该生驹一匹’。」

「也就是说,这大明的马户不但不能将朝廷发下来的种马给养死了,还要保证大马生小马,并且每年都要养出一匹健壮的小马驹上交给官府,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是一项相当沉重的负担。」

「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领养的母马可以年年产驹,故而这民牧最苦之事,就是母马不孳生,而百姓自行赔补,生不出小马就要赔钱,一旦接连赔补个几年,普通百姓早就破产了。」

朱由校道,「那也不至于所有人家的马都生不出小马罢?总有的人家在养马这件事上有特别的天赋罢?这小马生得多的几户人家,完全可以把多余的小马卖给生不出小马的人家嘛。」

启明道,「这就要结合朱元璋所制定的户籍政策来理解了,大明户籍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把人口束缚在原籍,明初更是三令五申,禁止百姓迁徙逃亡,防止脱户漏口,以保证国家的赋税和役力来源。」

「按照《大诰》要求,明初百姓出行,无论远近,水路、陆路,都需要路引,且必须随身携带,故而寻常人根本没有自由流动的可能,更别说四处贩马了。」

「因此对于洪武年间的马户而言,不但生不出小马要赔钱,即使生出的小马超过了官府所需征收的马匹数目,也照样要亏钱,因为这生出的马驹非但不能创收,而且还要消耗更多的草料,导致自家的负担变得更重。」

「且就是因为人口不能自由流动,这洪武年间的养马户,都是依照每户的家庭人口与经济状况,由乡里自行编组而成的。」

「这养马的经济负担一旦加重,就变相地成了大户欺负小户的一种手段,真正出钱出力去养马的,往往是乡里的最贫穷者,所以朱元璋所制定的民牧政策,到了他死后就根本执行不下去了,再往下执行就快成官逼民反了。」

朱由校了然道,「所以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就用‘计丁养马’代替了‘计户养马’罢?」

启明点头道,「没错,永乐十五年,明成祖将养马政策改成了‘江北每五丁养马一匹,江南十丁养马一匹,凡种马倒死、孳生不及数,例应赔偿,而遇灾荒,每群听以三分之一纳纱入官’。」

朱由校道,「不得不说,在养马这个问题上,明成祖可比明太祖仁厚多了,这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刚刚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击败据险而守的瓦剌首领马哈木,这正是需要战马的时候啊。」

「据说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曾经劝阻过明成祖亲征,却反被明成祖抄了家,后世之人还总因此评价明成祖好大喜功,而就是这样的明成祖,见到马户生活困苦,还能想到在灾荒之时作出让步,让百姓用已经贬值一千倍的宝钞去赔补。」

启明道,「不,不,宿主,你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大明官马民牧的牧养地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张而成的,洪武年间,大明的民牧地区只有南直隶的应天、太平、镇江、庐州、凤阳、扬州六府,滁、和二州以及飞熊、广武、英武三卫。」

「而到了永乐年间,南直隶的民牧地区在洪武朝的基础上又扩充了江南的宁国府及广德州地区,达到了七府三州,且连北直隶八府,即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也被纳入了养马范围。」

「后来,为了减轻京幾八府的牧养负担,民牧地区又扩展到了山东三府及河南的三府一县,因此永乐朝的马政看起来是放宽了,实则却是遭殃的百姓更多了。」

「而且这养马的单位是很有讲究的,‘一丁’和‘一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倘或以‘户’为单位,那一户之中,还未必有一个成年男丁,而若是以‘丁’为单位,说不定这五丁、十丁全是一户里的人呢。」

朱由校道,「这我能理解,在封建社会中,成年男丁才是最主要的赋税人口,明成祖这个政策,主要是为了照顾无丁小户,让男丁多的人家承担养马职责。」

启明接着道,「不错,宣德年间的马政,基本上就延续了永乐年间的思路,一边在表面上逐渐放宽民牧政策,一边于暗地里慢慢增加种马数目。」

「譬如,明仁宗登基之后,将‘每年纳驹一匹’改成了‘每两年纳驹一匹’,减轻了百姓对于母马生产的焦虑,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仁政,这就是表面上的放宽。」

「而宣德年间,明宣宗又规定,‘北直隶每三丁养骒马一匹,二丁养儿马一匹,免粮草之半,儿马病,同群共治,死则均赔,若因走失及别故致死者,止追本户’,这‘骒马’即母马,‘儿马’即公马,‘一马群’的标准是一匹公马加四匹母马。」

「倘或对比永乐十五年的‘五丁养一马’,那这‘一马群’则本需要二十五丁来牧养,而明宣宗规定的标准却是‘每三丁养骒马一匹,二丁养儿马一匹’,那宣德年间的‘一马群’,就成了只需要十四丁来牧养,这就是暗地里又把放宽的政策给收回去了。」

朱由校叹道,「所以老百姓真是很好哄,朝三暮四改成暮四朝三就忙忙地叩谢天恩了,明宣宗在原有的条例上稍稍规定个公母,把‘五丁’拆分成养公马和养母马的两拨人,就有一堆人说他比明太祖、明成祖都宽厚,可真是够讽刺的。」

「这马政的宽紧程度,理应以最终上交马驹的数量来判断才对,而这小马是从母马肚子里出来的,一马群里的母马越多,那要求上交的马驹就越多。」

「本来这永乐年间是每五个男丁才须得上交一匹小马,而给明宣宗这么一规定,却变成每三个男丁就要上交一匹小马了,这负担是只增不减啊。」

「无非呢,是另外多添了一条‘儿马病,同群共治,死则均赔’,将原本五个男丁共同赔补的风险,强制分摊到了十四个男丁的头上。」

「依我看,这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本意其实并非体恤贫民,而是经历了洪武与永乐两朝的严苛马政之后,宣德年间已不再急需大量马匹以供备战了。」

启明赞许道,「宿主你说得很对,历史上大明官马民牧的巅峰就是在宣德年间,其时可谓是官得其人、马得其地,从京营到九边都是兵强马壮啊。」

朱由校思索道,「仔细想想,从明太祖到明宣宗,这实行的马政虽然严苛,但是对于备战应战却颇有益处。」

「而且这封建社会老百姓都是有奴性的,大部分人都相信‘存在即合理’,一项显然不合理的苛政如果能缝缝补补地一直延续下去,那是很少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的。」

「其实,按照常理来说,这种田的百姓本就不该为朝廷养马,即使百姓养了马,也该由朝廷负责提供草料,以及普及养马知识才对。」

「而明太祖非但什么准备工作都没做,还反过来要求百姓为‘母马没生出小马’赔补钱粮,民牧地区的百姓竟然也没有反抗。」

「由此可见,除非之后朝廷本身出现了什么重大变故,大部分百姓是根本不会,也不敢产生‘大明马政并不合理’这一念头的。」

启明道,「确实,倘或不是‘寄养马’和‘俵马’的出现,明太祖的这一套民牧制度说不定到现在还没有彻底瓦解呢。」

朱由校问道,「这‘寄养马’和‘俵马’又是什么意思呢?」

启明解释道,「‘寄养马’和‘俵马’都是从我方才详细说明的‘以马为种,视母骡驹,选驹搭配’这一套‘种马孳牧’的政策里发展而来的。」

「所谓‘寄养马’,即是‘以解表者发寄民间牧养以备用者’,说白了就是已经正式服役的‘军马’,在停战期间会寄养在民间,然后等战时再重新召回军营,再次服役,这一般是从原先喂养种马的地区征取大马,然后寄养在北京附近,以备随时取用。」

「至于‘俵马’,则是‘以种马骡驹表其良者起解以备用也’,也就是从‘种马’繁殖出的下一代‘马驹’中,再挑选出一部分表现优良的用作于‘军马’的储备,这种向种马养户征取马匹而后解向寄养地区的活动,就叫做‘俵马’。」

「这两个概念出现在正统十四年……」

朱由校立刻接口道,「好了,我知道了,这本来呢,直至宣德年间为止,大明是根本不需要寄养马的,结果没想到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来了一出土木堡之变,连武勋贵族带三大营精锐得给一波送了。」

「大明为了反击瓦剌,解决马匹的即时需求,这才发展出了寄养马,因为北京是不养马的,倘或京城缺马,这孳牧马遇紧则不便取用,从其他地方调取又费时费力容易受损,因此只能提前将骑操马寄养京府,以备不时之需,我说得对不对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