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第17章 把人情债当手段 1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当你和牛人交往的时候,即使你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可能瞬间就会被忘掉。倒不是说牛人“忘恩负义”,而是他们太忙了,记忆空间有限。

此时,你需要强化这种交往。

如何强化?每一件事情的角度都是多面的,找出这件事情中让你收获的好处,只要你去想,就总会找到。

例如,你帮助别人完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本来你累得要命,只为了得到他的感激,从而期待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他的时候,也会得到他的帮助。

可是偏偏对方不想欠你人情,他给你丰厚的报酬,不想欠下人情债。

那么,你怎么办?

既然他担心人情债会给自己的心理上造成压力,那么你不妨让自己欠对方的人情债。

例如,你写E-mail告诉他,在这个事情的处理过程中,你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长,正因为办了如此复杂的一件事情,你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了办事的规则……总之,你要把自己帮别人的事实说成你被别人帮助。

这样,你就永远不会让他撇清关系,可以为进一步接触打下一定的基础。当你再次约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你不是以帮人者自居,让对方产生心理压力,而是你感谢这段缘分,你也有所收获,你愿意平等地与之交往。

要补充的一点是,这里给读者提供的东西看似是手段,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手段,也不是教你虚伪,而是教你找到事情的另一个角度,你看问题从此会更全面。

当你遇到一些非常强势的人的时候,就必须拿出进攻性。

因为面对别人进攻的时候,一味防守只会刺激对方攻城略地,战无不胜。

比如当你是一名销售员,当对方挑衅你的时候,你听到这样的质疑:“你不就是想把这个东西卖出去吗?”

你可以这样回答:“您就是这么看待我这个人的吗?”“您真的这么认为吗?”“我哪里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误会?”

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话,却转换了思路和话题。

要知道,类似这种反问的话,刺激了对方的再思考,中断了他部分的思路,他本来以为说完“你不就是想把这个东西卖出去”这个结论后,你会感觉尴尬,而产生放弃的心理。可是,大部分人很难从人格上否定另一个人,当你把话题架高,让他来回答“我哪个表现让您出现了这样的误会”的时候,他需要的就是为自己的言论和评价负责。因为对于一些牛人来说,他们不怕伤害别人,但是他们不希望的是,说出一两句特没品味的话,让自己感觉有份。

所以,只要你练习反问句,就能让你的防御更加坚固。

在牛人所在的权威领域创造不了平等,就在他领域之外创造平等,平等就会蔓延开来。

一听“控制狂”,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词十分夸张,离自己很遥远。

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会了控制。例如,当大人们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孩童时期的我们就通过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对大人们进行了情感上的控制。

长大之后,没有人再轻易用“哭”来控制别人了,但是下面的场景却很多,你应该感到不陌生:

A:“你帮我把这部分文件复印了吧。”

B:“我没有时间。”

A:“我上次给你复印的时候,可是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对话中,A不是坏人,但是让人觉得很压迫,因为他就是个“控制狂”。

“控制狂”看起来并不是冷漠的人,反而是一些看起来挺爽朗的人,他会很乐意地帮你一点小忙,有时甚至会自告奋勇地帮助你,然后希望你从此对他感恩戴德,没齿不忘。

接受了“控制狂”的帮助,心理上就会招致巨大的负担,尤其当他把“帮了你”挂在口头上的时候,慢慢地,你内心的感激就变成了厌恶。

“控制狂”有个很奇怪的表现,就是很关注他人,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往往非常热心。在他们为别人做的某一件小事上,记忆力尤其好,好像他们脑子里有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某年某月某日,他做了什么来帮你。包括什么时候,你吃了他一块巧克力,什么时候他给了你一个苹果。仅仅只是一些小零食而已,可是“控制狂”甚至会觉得他“养活”了你。

更要命的是,在你们两个有矛盾的时候,他会把这些拿出来作为攻击你的武器,他不在一件事情上就事论事,而是扯到很久很久以前……你们两个人的交情,说来说去,就为了来论证你是多么忘恩负义、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狂”不是恶人,因为每一个人,帮助了别人之后,希望得到别人的感动。但是,如果做每一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那还不如不做,免得将来自己生气,也免得将来有一天把自己陷入“控制狂”的境地。

那么,如何对付“控制狂”呢?

别把他为你做的事情太当回事,这不是让我们寡恩,而是要你多去发现,分辨他人给你的是“恩情”还是“债务”。当别人帮你的时候,只要他愿意,那么就一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负罪感是很强烈的感情,在我们觉得亏欠别人的时候,很容易答应他们很多无理的要求。很容易被对方控制,作出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却还觉得是自己责任所在。

改变这一切,必须要分清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你想做的,哪些是对方以各种理由强迫你做的。

当“控制狂”要求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就事论事,不提过往,并表示:“我是个就事论事的人,现在我没空去做你交代的事情。”

几次之后,对方就会知道,他在这方面,是无法控制你的。

你喜欢常常给你“忠告”的人吗?

有的人非常有意思,很愿意给别人忠告。例如,当一个老员工让新员工帮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新员工摇头不动。老员工就可能给予忠告了——“你这么偷懒可不行呀,我让你去复印可是为了你好,工作中成长最重要,你多做一些事情,就多有一些收获。”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很无聊,明明自己偷懒,还冠以帮助别人成长的名义。毕竟,任何人来公司工作,都不会以帮助别人成长为目的。

如果你是新员工,你会接受吗?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这个老员工对你不错,你对他有期待,他提出要求的时候,你应该立即起身帮忙复印,还要说“您坐着,让我来。”

第二种情况:你的确很忙,没工夫“伺候”他,就诚恳地说:“您自己来吧,我手头有更重要的工作。”

不必惧怕给你忠告的人会怎么评价你,这根本撼动不了你的地位和别人对你的评价,因为任何人不顺着这类人的心意,他都会给人忠告,其实其他人比你都烦他。

讲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吧。

我有个老同学,他最爱给人忠告,也曾经给过我忠告,说我“太骄傲”,理由就是,有一次我和他去参加一个商业聚会的时候,我只跟旁边的人说了话,跟其他的人可能只是换了名片或者连名片也没有换(因为我认为交谈过才能留下印象,我不希望几十张名片中,一个人也不记得自己)。这种我有意为之的行为就被定义为“骄傲”。

“忠告”同学对另一个同学的评论就更负面,他说这一位同学虚伪、不真诚、有心机,理由就是他问起我这位同学是否结婚的时候,这位同学装作没听见,不回答。还有个理由就是他问这位同学月收入多少的时候,这位同学还是装作没听见。

该同学的做法惹怒了“忠告”同学,“忠告”同学苦口婆心劝说这位有心机的同学“要坦诚”,可是这位同学,不但坚持“不坦诚”,还断绝了和“忠告”同学的往来。

还有一位我们都很喜欢的同学,这位同学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滴水不漏,堪称完美,可是这位“忠告”同学是这么评价他的:“感觉他做作,一切的友善都是装出来的。”可就是这位“装出来友善”的同学,在“忠告”同学去国外出差的时候,还安排了国外的朋友亲自开车接他,并提供免费吃住。可依然被“忠告”同学定义为“装模作样”,原因只是没有满足他虚无缥缈的对“真诚相待”需求。

所以,当一个人给你忠告的时候,判断一下他的忠告是为了让你舒服,还是让他自己舒服?这就是虚伪和忠告的真正区别。

某种程度上,“控制狂”愿意与人争辩。

任何话题都可能产生争辩。

一个女性朋友就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和多年男友闹掰了。理由很简单,男朋友忘记了她的生日,当女性朋友发火的时候,男朋友是这么说的:“我容易吗,大清早起来上班,每天想着工作上的事儿,辛辛苦苦,你还怪我?”

不但如此,他还说,“你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够善解人意,为什么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待我呢?”

这一次的爆发终于导致决绝分开,后来女性朋友说,其实她已经累积了好多年,她的男朋友太好辩论,不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一次肯承认是他的错误,总是有理由。

单位升职没有他,他说是因为有个女同事会溜须拍马。

加薪名额没有他,他说是同事妒忌他的能力,故意陷害他。

看到成功人士出现在电视上,他说如果他有那么好的背景也能成功。

就连他偷看她的手机,他都会说那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受过他人的欺骗,所以……

每一次辩论,他都有理由。

可是每一个理由,都让人对他的人品打上一个问号。

这样的人,太好辩论,无论你指出他做错了什么,他总会想个办法,让你去原谅他,为了他的行为负责。

和这样的人其实不易交往太久,因为久而久之,接触他的人可能会习惯他的怨天尤人,习惯性地为他负责,习惯性地忍受。

可是当有一天,忍受的一方筋疲力尽的时候,也就是恩断义绝的时候。

所以,对待这样好辩论的人,要让他为自己负责,不要因为小事而原谅,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待他的狡辩,我们应该当仁不让,摆脱他的控制,必须让他为具体的行为道歉,这才是对自己的责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