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王1918

《西北王1918》

三二章 教育科学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更新时间:2011-12-16

经过一年筹备,两年发展的西北教育事业,共分为三个层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顾名思义,初等教育是小学、中学教育的总称;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归类为中等教育,所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偏向实用和可操作性;高中教育则是为高等教育打基础;所谓的高等教育即为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科和研究人才为主。

1921年8月之前的西北教育,多以理工研究为主、人文为辅。对此司南也很苦恼,此时中国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知名学府全部集中在沿海和东部,而且多以人文为主,理工相对而言弱势很多,西部则几乎是人才荒漠。相比北京、上海浓郁的人文气氛和教育圣殿,西北在人文、师范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为此他决定改变这种现状,在联合了陕西开明士绅之后,组成以长城为主的校董会,陕西省教育厅也进行了改组,将各大学堂全部推向了市场。

陕西教育管理体系的改革很有特点,整个教育体系不在是官家的一言堂。以教育官员、长城公司、开明士绅、各级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联合执行机构,按照2:2:3:3的比例分配席位,整个执行机构拥有执行委员近200人,但全省吃饷的教育官员只有不到300余人,这些官员几乎达到了每人需要照顾至少2个县的地步.

机构中的委员有席位和投票、议案决定权,最为重要的是拥有监督和弹劾权,委员们是不享受额外津贴的,参政议政做为一项实际责任和荣耀。在1919年底公布这个草案的时候,全省热衷教育的士绅、教师和学生无不欢欣鼓舞。

与此对应的是,教育款项由拨款、捐款和投资三部分组成,这些款项不在像以前一样由教育官员掌管,而是脱离官僚体系和执行机构,交由专业的财会事务所和西北银行打理、核帐,所有的款项在收入和划拨过程中,任何一个官员和执行委员都无法插手,有效的杜绝了克扣和截流。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4所大学堂已经蜚声国内,其师资力量、学者水平、教育环境和投资力度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加上今年刚刚开办的师范和中西医学堂,整个西北已经拥有正规大学6所,核各类专业教师学者3000多人、学生近万人。

除此之外,关中各县和大的集镇上,小学和中学已经基本走上正轨,每县还有至少2所军事小学和中学。在之前规定的一餐免费供应基础上,为了增加入学率,司南咬牙又公布了一项决定,凡是送子女进入中小学堂的,另一餐只收取半价。

这是个大投入的工程,为了满足每县近三十所中小学堂和2所军事学堂的日常所需,省政府发出号召“欢迎各县开明士绅为学堂捐献耕作用地,补充生源劳动教育和日常所需。地权仍归所属士绅,对捐献土地之士绅,省实业厅和税务厅给予各项优惠......”一时间士绅们纷纷解囊,仅周至士绅谭祖辉,一人就捐出土地600余亩,经过2年多不停的发展和建设,现在每所中小学堂至少有50亩以上的各类田地。

但即便是这样下力气,整个关中道各县,适龄学童的入学率仍不到40%,无他,实在是老百姓过于穷困,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和改善民生,司南这才决定在1921年10月份启动移民惠民工程。

西北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整个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西北甚至整个中国的粮食产量受人祸、天灾的影响,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状态,所以在陕西历年的进口大宗货物中,粮食一直处在首位,进口几乎没有停止过。

“西北穷则中国穷、西北富则中国强”只要解决了西北的粮食问题,中国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为此司南在这两年大力扶持和开展中等教育并鼓励高技术人才创业。

中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排在了首位,在6所大学的基础上,历经两年时间建设的十多所职业学校也进入了正轨,这些学校多以机械、电力化工、记账、工程为主,教师则由长城和各类士绅开办的厂矿师傅为主,很多捷克、德国和美国技工也纷纷在闲暇之余进入学校,为学生们讲课和示范操作。

这两年以来,长城有关机械、和机床类的大部分产品,都提供给了这些学校,用于技工的培养,其代价是昂贵的,导致这几个厂子一直没有产生太多的效益,但效果是好的。从1920年后半年走上正轨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为陕西培养了各类技术工人3000多人,这些年轻人,几乎都是从目不识丁被硬生生改造为初级技工。

毕业的技工们,除大部分进入长城旗下各个企业之外,其余全部被疯抢一光,仅谭祖辉的棉纺厂,一次性就抢走机修工人40多人。

这个时代没有数控机床,所有的零件都需要技工一双灵巧的双手来加工,为了鼓励这些走出学校的年轻技工努力提高自己的手艺,争取更高的薪酬和荣誉。由老中青、高精尖的中外技工组成的技工和工程师协会,每年分春秋两次组织技工大赛,毕业一年以上的技工都可以报名参加,技工分3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师也同样如此。

与技工不同的是,工程师除了考校技工的操作和加工技巧、还需要考校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是为了鼓励学识欠缺的年轻技工们,一定要在闲暇之余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

省实业厅也做出了表态和规定,对技工和工程师,按照协会的评比和认证,每个档次的工人们,每年都会获得数额不等的物质奖励。

很多在8到10月间来到陕西的外地技工,也纷纷报名参加评比。被徐老三忽悠来陕的徐树成也参加了评比,这个快40岁的汉子,连续参加了3天比试,从初级一直杀到高级,成功取得了高级技工证书,当徐树成在92个中外协会评委(评委数为百人,被称为百人评委团)举手通过后,现场拿到了自己的高级证书。

王文礼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当场宣布徐树成月薪涨至50元,这是徐树成来陕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就从月薪30涨到了50,比徐老三说的还高了20元。信心爆棚的他接着又报名参加初级工程师考试,无奈理论差的太远,被筛了下来,不甘失败的徐树成,当天下午就跑到书店买了理论书籍,成天追着厂子里几个南洋技工讨教。

“老十,你家在银行有没有门路?”已经大三的司南其实早就可以毕业了,但为了日后大计,他仍旧在学校坚持,这不刚刚下课,他正准备去财经学堂插班听课,同一宿舍的四哥就叫住了他。

“门路?你想做什么?这样吧四哥,我先去南院那里听课,回来在听你聊。”

“行,那我在自习室等着你,老地方。”

“你怎么来晚了?埃德蒙教授今天开始讲股票......”蹑手蹑脚走进会计系3年级的教室,没等司南坐下,林德秦挪了挪屁股,轻声问着司南。林德秦是财经学堂会计系3年级的学生,当年开课后不久后,司南溜进会计系听课的时候,就认识了林德秦。

“刚才有点事耽搁了,一会听完课我有事先走,不能和大家讨论了,咱俩聊得来,就拜托你独自应战了。”讨论是长城各学堂的保留节目,每节专业课各教授教习完今天的课程,都会留出时间给出一个事例,供学生们之间互相探讨。

从各项发明、工程到商业案例,教授们给出的实例,都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现实。通过讨论这种形式,一方面拓宽和突破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开阔大家的视野,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教授们也能观察出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便因材施教。所以课后短暂的讨论时间里,就成了各派学生在学术上互相争鸣的焦点。

林德秦是富平县城人氏,家里世世代代经商,颇有余财。父亲对他的教育也很重视,原本打算送他去上海深造,恰好碰上长城各个学堂开业,在兴趣和父命的安排下,就进了财经学堂读书,自从和司南认识后,每逢专业课,如果司南能调的开时间,他都会帮忙占座。

随着两人的熟识,在司南的影响下,林德秦的观点也越来越贴近司南。就这样,一个现代派和一个伪现代派,组成了会计系大三一班里最为弱势的讨论联盟。

“四哥,有啥事?”来到兄弟几个经常一起学习的自习室,司南一边完成教授布置的任务,一边问道。

“我家里的事情,你也知道。我想办个医疗器械厂子,可是申请递上去快一周了,还没有批复,你家要是有关系,帮帮哥哥的忙怎么样?”四哥有个可爱的名字“黄世仁”其实本名叫黄石仁。当时司南一听到黄石仁,也不知怎么的,立刻就联想到了“黄世仁”这个名字,可爱的四哥看到司南在纸上写下的谐音名字,还连连叫好!

黄石仁是重庆老城区巴县人,祖父是汉中人氏,因为娶了重庆妹子做老婆,就定居在了重庆。听到黄石仁的这个想法,司南并不觉的奇怪,半年前他的父亲因为盲肠炎(阑尾炎),因庸医使用劣质手术刀,死于败血症,为此四哥很是消沉了一段时间。

“这样啊,四哥你要做这个兄弟绝对支持。你是学机械的,在设计、加工和组合上有优势,但材料和消毒上,你就得找冶金和化学方面的两个帮手了,否则你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啊,光靠着仿造人家国外的东西,没咱自己的优势,也不是个办法。”

“恩,你说的是,我这就琢磨琢磨,在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你先说说能不能帮哥哥这个忙!”

“帮,正好我家小叔在实业银行跑腿,我晚上回去跟小叔说说。四哥放心,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兄弟支持!”嘴里是这样说,其实司南自己明白,虽然实业银行公布了学生创业的贷款细则,但之前还没有学生申请,四哥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应该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